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這就是溝通的技巧,還有責任感的問題;
非親非故的朋友沒有責任感,再加上通齡,共同語言多,對世界、社會的認識、觀點基本上差不多,說話很容易進入對方的心理;況且同齡人說話不需要承擔責任,不會為了朋友的真實和長遠幸福負責任,所以也有可能是朋友怎麼高興就怎麼說,不用擔心萬一說錯了,影響了朋友的幸福怎麼辦?
而父母不一樣,父母往往不太瞭解孩子的世界,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一廂情願的根據自己的世界觀,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來約束孩子,可能都懶得和孩子說理,方法粗暴,這樣孩子當然產生叛逆心理。父母不會顧及孩子暫時的情緒,而會考慮孩子的長遠,就像觸龍說趙太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就看怎麼理解了,很多父母認為,我說你都是為了你好,可是孩子不能理解的。
教育方式和溝通方式是為人父母需要學習和深思的,至於孩子,等到他長大了,理解了,一切都晚了,我們何必讓這些遺憾傳續下去呢?所以仔細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愛孩子,絕不僅僅是給他吃好穿好就夠了,還有很多。試著走進孩子,和他們成為朋友吧
2樓:什麼尾巴都成
沒聽說過距離產生美麼,再者父母對兒女容易愛之深,恨之切。很多事情要等我們成了父母才會真的瞭解。
3樓:
代溝咯.........
為什麼有時親人,朋友之間更容易反目成仇
4樓:枯絡哈
接觸時間久了對方的缺點都很清楚,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會咬著缺點不放,批評一個人的缺點被批評的人能開心嗎,於是就互相撕起來。親人之間很快就恢復正常了,朋友之間發生後可能要麼絕交,要麼關係好點的再複合,過後再撕。
5樓:巖姐說
越是在乎越是會情緒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