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晨光眠夏
出自北宋詞人万俟詠所寫的《長相思·雨》。
《長相思》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長相思·雨》是北宋詞人万俟詠所寫的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該詞講述一個相思之人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著雨打芭蕉,觸景生情,詞人心中有無限的情懷,孤燈照人難入夢,表達了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這是一首寫景遣懷的詞,講述一個相思之人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著雨打芭蕉,孤燈照人難入夢。
詞人心中有無限的情懷,觸景生情,表達了詩人客居異鄉的羈旅愁思。
【賞析】
万俟詠作詞喜用淡語,且工於音韻。這樣連續重複用字,吟詠起來便很有**上的美感。 《雨》首句“一聲聲,一更更”形容雨聲,連用兩個疊宇,描摹雨斷斷續續的聲音,既顯得形象,在聲音上也顯得貼近。
雨聲之所以如此清晰入耳,是因為人夜深難寐。“窗外芭蕉窗裡燈”,聽雨之人點。一盞孤燈,隔窗昕雨。
“芭蕉”暗示雨打芭蕉的聲音,使雨的聲音更加響亮。“此時無限情”,直接道出人的心情。然而“無限”二字又使這種直言顯得暖昧模糊。
只知情意無限,心事無邊,卻不知究竟是什麼樣的心事使人長夜失眠,寂寞聽雨。 “夢難成,恨難平”,用兩個“難”字突出人的愁苦心情。因難以入睡,所以道.“夢難成”,連暫時逃避到好夢中去都是一種奢望;又因情在心頭輾轉,更兼一夜風雨,觸動愁思,故日“恨難平”。
但是雨不管這些,它“不道愁人不喜聽”,只管“空階滴到明”。“愁人”怪雨無情,不顧人的心情,就這樣在空洞洞的臺階上一點一點滴到天明,這說明人一夜未睡。“一聲聲,一更更”的雨聲,悽悽涼涼,彷彿人心中的愁緒一般,永遠沒有盡頭。
全詞無一處提及“雨”字,卻處處是雨。作者將雨聲與聽雨之人的心情融合得毫無痕跡,顯示出高超的運筆功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末南宋初詞人,万俟詠所寫
,具體如下:
長 相 思 万俟詠
雨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有關芭蕉的詩《長相思》是誰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人寫的,一直在網上流傳,不知作者。
文字很白話啊,我覺得沒法再解釋了
相似的:
雨聲 文/雲想衣
一片芭蕉
綴滿離人淚千行
李清照 《添字採桑子·芭蕉》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吳文英 《唐多令》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葛勝衝 《點絳脣》
閒愁幾許,夢逐芭蕉雨。
在古典詩詞中似乎芭蕉總是離不開雨和淚,也總是離不開離愁別緒。這或許與芭蕉的葉有關。芭蕉的葉呈長橢圓形,有粗大的主脈,兩側具有平行脈,雨水沿著脈紋滑落,猶如淚水緩緩滑過面頰。
另外芭蕉的葉子寬大厚實,雨打芭蕉聲清脆渾厚,並隨著雨量的疏密,聲音大小變化不一,很適合表達人內心複雜多變的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相似的詩是:李白《長相思》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是誰寫的哦
溫庭筠 812 866 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 今山西祁縣 人。唐宰相溫彥博之裔孫。溫彥博,我國古代著名詞人,兩 唐書 有傳。溫庭筠雖為幷州人,但他同白居易 柳宗元等名詩人一樣,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度過的。據考,溫庭筠幼時已隨家客遊江淮,後定居於雩縣 今陝西戶縣 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嘗自稱為杜...
一聲不倒一聲,倒字的讀音
讀三聲 和投機倒把的倒乙個意思 倒此詞條出現在 暈 之前,跟 暈 同意。其實 暈 倒 其意都是暈倒的意思。即表示你當前狀態的詞,任何讓你無奈 受不了的事,你都可以冠以無奈的表情說 倒 釋義 豎立的東西橫躺下來 摔倒 臥倒 風把樹颳倒了。失敗 垮台 倒閉 倒台 打倒。壞 使變壞 倒牙 倒胃口。更換 轉...
abb,b讀一聲。為什麼金燦燦不讀一聲
因為a是一聲,bb如果再讀一聲就很不順口,不暢通,聽不慣,很畸形。但有些是例外,比如 髒兮兮 陰森森 因為bb兩個字的原音就是一聲,所以說例外 天藍凱龍 沉甸甸,白花花,綠油油,黑黝黝,慢騰騰,陰森森,皺巴巴,亮錚錚,笑嘻嘻,香噴噴,亂哄哄,黑漆漆,輕飄飄,溼漉漉,紅彤彤,骨碌碌,霧朦朦,喜盈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