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皈依佛門,我想皈依佛門 要怎樣做?

時間 2021-10-14 21:33:40

1樓:

要想皈依,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皈依?

所謂“皈依”就是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曾,稱謂三寶。為什麼要皈依呢?因為我們要成就佛道,徹底解脫,所以我們要皈依三寶。

它是個儀式,我們成為佛的**,要成就佛道,就是從這個皈依開始的。

那麼皈依的要求不是很高,要看你有沒有這個緣分了,皈依後,會領一個居士證,之後你的行為就要受到佛法戒律的限制,修行五戒十善。儘量吃素,每月初一和十五,是必須要吃的。斷各種慾念,最重要的是淫和食、不斷也需要漸漸原理,剋制自己,為日後成就佛道埋下種子。

那麼再介紹下皈的儀式: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三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依仰三寶,獲取聖潔而堅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揚佛法的出家人,從這三大物件的皈依,可以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無上至寶,所以稱為三寶,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稱為皈依三寶。

另外,你要正面看待佛法,和皈依。不要以為皈依之後,入了佛門以後,就真的會清淨自在。那麼我們人世間就沒有清淨和自在了麼?

不是的。佛說:一切由心想生。

不論世間或是出世間,只要心清淨,不生煩惱,那麼,處處都是道場!學習佛法,而不執著於佛法。一切都是工具,是船,渡過這苦海之後,船就沒有用了,一切都要放下。

我平時喜歡說一句話,那就是“學佛,是為了忘記佛法。”!希望這位施主能夠以此作為日後修習的參考,願您早日成就正果,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2樓:

隨喜讚歎樓主皈依之心。

先看看《認識佛教》,知道佛教是怎麼回事。然後再發心皈依。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3樓:胡思亂想徒耗意志

兄弟,說句實在話,你這種不是發願的,最好先不要皈依起碼你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佛法

你這是因為累,要是一切順利,那你還想皈依不皈依是要真心皈依,不是累了找個地方歇著

如果出家,每一份供養都是要相應的,你不真修行,要有果報的所以,建議你先了解清楚

而且,皈依其實是自皈依,煩惱最終還是要自己去斷的先了解一下佛法,明白之後,煩惱你自會斷了的,要是真的發了心,那時候再皈依吧,皈依不一定是出家,在家也可皈依的

4樓:匿名使用者

複製了點內容,樓主有空讀讀吧,先大致瞭解一下:

佛教是一條心靈發展和實踐的途徑,引導人洞察生命的本義。佛教的實踐,例如坐禪,是培養靈明的知覺、慈悲和智慧的途徑。佛教傳統數千年積累的經驗是那些尋求教誨並想由此而大徹大悟的人們取之不盡的源泉。

因為佛教沒有關於造世主上帝的概念,有些人並不認為它是一般西方意義上的宗教。佛教的基本見解是簡明而富有實踐意義的,例如:事事無常、有因就有果以及諸事能變等等。

這使佛教能夠面向不同種族、宗教和性別的所有人們。它教給人們可以付諸實踐的方式(例如坐禪),使人們能夠了解和藉助於它的教誨,來改變自身,主導個人的生活而不是被動地受環境的左右,以及培養智慧和慈悲的胸懷。

世界上目前大約有3億5千萬的佛教徒,西方佛教徒的數目也在不斷地增長。他們追隨佛教的不同傳統,但所有的傳統通常都以非暴力,沒有教條,對差異的寬容以及修習坐禪為特徵。

佛教教導人們什麼?http://chinese.fwbo.org/buddhism/teach.htm

四真諦:http://chinese.fwbo.org/buddhism/truths.htm

三正道:http://chinese.fwbo.org/buddhism/way.htm

禪坐:http://chinese.fwbo.org/meditation/meditation.htm

5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先找點佛教書看看。有幫助的。

6樓:益迎督孤雲

昨天我去的西四那個廣濟寺,要帶兩寸彩色免冠**,皈依證工本費10塊,還有身份證影印件。這個是分批的。08年12月22到09年3月12是這一批接受報名的時間。

雖然那裡的人不知道下一批什麼時候,但是我在網上查,查到這批的上一批是12月11結束的,所以按此推算3月的下旬下一批就會開始,我會去的

有一點,昨天我去報名登記那屋有一紅衣女的特橫,問我幹嗎的,特不耐煩,我說報名,她說那不叫報名那叫皈依。真拿我當傻子了。門口的告示上就寫的是報名。咱當然知道那叫皈依

我覺得這種清靜之地,修行的地方的人都應該很和善才對,這樣的人會將想皈依人的心打到門外。

按理說那人應該是居士,不知道佛怎麼看她

但願她早一天明白吧

我想皈依佛門、要怎樣做?

7樓:tangren清風

佛教文化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畢竟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理解的皈依佛門就是出家當和尚。只知道皈依佛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寺廟招收出家人都有很多要求,比如學歷要求或其他一些要求。

其實實際上不是這樣的,皈依並不等於出家,出家也未必等於皈依。

皈依原指佛教的入教儀式,表示對佛、法、僧三者的歸順依附,所以又稱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教的基本門檻,隨著信仰和修行程度的變化,後面還會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等等。我們知道和尚分兩種,一種是剃度出家的,一種是不剃度出家的,被稱為佛教的俗家**,也就是居士。

歷史上蘇軾就屬於皈依第二種的在家居士,叫東坡居士。

皈依佛門是需要儀式的,不過不同時期需要受不同時期的皈依禮儀的,不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學佛真正要皈依的並不是禮儀,也不是佛像、僧人、佛法這些,而是要皈依自己的真如本心,皈依自性真佛才行。佛經上說:善知識,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佛者自性之覺。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淨。

故云自性三寶。

佛門皈依沒有條件,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佛門,皈依最重要的是內心的皈依,外在的形式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真正的想要皈依佛門,也不是通過這些儀式來判斷的,而是通過我們自己的本心,我們要皈依的是覺、正、淨。

8樓:劉爭輝

佛教非宗教而是種教育。就像去學校上學一樣 只是憑一時興趣偶爾在窗外偷聽肯定沒有辦理入學手續後正式學習收穫大 這個就叫皈依佛門。歸投依靠於佛法僧三寶,覺而不迷 正而不邪 淨而不染 從此不墮惡道三途 三世諸佛無盡寶藏供你享用 其妙無窮!

處處利他,不求任何回報,也不成天傲慢的覺得就自己是個善人,明白一切事都是好事,一切人都是好人!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修行,都是在演給別人看!帶上二寸**和身份證還有現金二百(估計一百或者五十)每個月農曆農一號或十五到附近正規的寺廟辦理都行吧

皈依佛門需要什麼條件?

9樓:鯨娛文化

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意思為皈向或依靠之意,根據佛法說,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迴,在生日苦海中浮沉,無依無靠,甚為可憐,但唯有受到三寶的加持。

10樓:相良

隨喜讚歎。

皈依三寶,無需任何條件,一顆真心即可。記得帶兩張免冠相片,用於皈依證。

一般的寺院在每月初一,十五都有皈依法會。你在去之前可以致電寺院查詢具體時間。

另外,皈依和受戒是兩個概念。

建議您先皈依,而後隨**修行,機緣俱足,明理之時,再行受持五戒,菩薩戒。

至您所說的大戒,那是出家人的三壇大戒!在家**的最高戒律是菩薩戒。

皈依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大的,言語道不盡,願您早日皈依佛門。阿彌陀佛!

【在此鄭重宣告】有些人說:“心中有佛,何需皈依?”這是大妄語,更是在誤導眾生,斷人慧命!

古今無數高僧大德一再強調,學佛修行必須皈依,皈依是解脫的第一步!在此宣告,以正視聽!

11樓:aaa**王

就是一種內心的認可 加入 贊同就是皈依了

三皈五戒 燒香後唸誦

祈請十方諸佛菩薩為**見證,**今天正式皈依佛門,接受五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惡鬼,皈依僧不墮旁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 三遍

12樓:匿名使用者

只要一心向善,處處皆是靈山 現在出家比考公務員都難,還黑麻煩

13樓:女浴室搓澡

皈依和受戒倆嘛事。信佛就可以去寺廟皈依,領個本本,其他一切不變,若能持戒再籌情受戒,能受幾條是幾條。

我想帶發去修行,可以嗎,我想皈依佛門,帶髮修行,不知可否?請大師們指點 10

緣來自相互介紹 可以的,本人就是帶髮修行在家居士,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把自己的心修正了,修善了。修的平和了。把貪嗔痴慢疑修成孝,恩,義,容,讓。有句話說得好,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修禪,恩澤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所以皈依在那裡寺院都可以,就是看你的心是不是真修 活著魂有靈人 你幹什麼都可以,只要不...

沒有皈依放生好嗎,怎樣做,我沒有皈依佛門,放生的時候可以給動物做三皈依嗎?求哪位菩薩告知!弟子叩謝了!

水中映天 放生與皈依不皈依沒有關係。民間也有上天有好生之德,這說明那些不信仰佛教的人也是有護生利生放生的行為的。商湯網開三面的典故就是放生的善舉。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所以放生與皈依沒有必然聯絡。不過不是皈依 放生是得到世間的一些福報,而三皈依 放生不但可以得到世間福報還會得到出世間功德。但是...

為什麼要皈依佛門呢?皈依三寶後要遵守什麼

8萬4千法門 今天我們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明了 三皈 的真實意義。學佛,我們對於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才發心來求受皈依。求受皈依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作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修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