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天頂星
天體的亮度不僅僅是由它們的亮度決定,也和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好比籃球中的後衛,放到人群中也絕對是個高個,但是到了賽場上就是小個子了。
金星現在日落後出現在西方低空,不超過10°,怎麼講,首先是大氣的消光,其次是晚霞的餘暉。很美,但是背景也比較亮,相比之下金星不這樣明亮。
木星呢,日落後出現在東方天空,天文昏影結束之後,在深色的背景承托下,自然顯得明亮。
水星的亮度可以達到0到-1等,但看水星的難度,比起觀測大角不知道高多少,出了高度角的影響,上面所說也是不可忽略的的因素,水星的光芒,永遠在太陽的餘暉中。
2樓:愛小喵cy的雞
前兩天同時看見金星和水星,主要當時天還沒全黑,對比度不大所以確實覺得它沒有晚上的木星顯眼,而水星也是稍微花點眼力才看得到。
3樓:匿名使用者
關鍵就是看到金星時是在傍晚,天還沒有全黑。看起來就不會那麼明亮。這時你看西方天空除了金星恐怕看不到第二顆星星。
而木星就不同了。這些天日落後它剛從東方公升起。它公升上來時天已全黑了。
看起來就特別明亮耀眼。
4樓:匿名使用者
是木星,木星今年7月9日衝日,10月在人馬座順行。日落時木星於中旬由東南方天空轉入西南方天空可見,亮度約-2.2等,但在夜晚22時左右即落下。
7日15時木星合月,也就是與月亮距離最近,木星位於月亮之北2°。
而金星現在位於天蠍座,日沒時位於西南方低空,亮度約-3.9等,不可能出現在東方,所以不可能是金星
至於距離會越來越遠,是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造成的,月球在星空中運動的速度比木星要大得多。
今天有金星為什麼我的天文望遠鏡看上去它沒有顏色和普通的恆星好像沒什麼區別這是為什麼?有什麼技巧嗎?
5樓:天頂星
金星有太白和長庚的稱呼,前者在謂稱中,就說明了顏色;後者讓人聯想到晚霞,那片蒼茫的黃——這就是金星的顏色。絕大多數恆星,也不過白與黃。肉眼感色能力很弱,即便有特徵顏色的亮星,如果不加提醒,仔細觀察,都是很難發現其中的端倪的。
第一張是2023年8月15日凌晨的月掩金星,非常漂亮吧?第二章是金星的相位,不過80eq(樓主名字說錯了,eq是赤道儀的意思)力所不能及。
這兩幅**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顯然不是顏色。觀察金星,亮度、相位、文化內涵都值得**。但從顏色而言,並非鶴立雞群。
某種程度而言,這是一種幸運,倘若它同火星一樣鮮紅,不知道會承受多少不白之冤。
6樓:化學
不知道你是什麼時候買的,話說80eq分2013版和舊版,舊版裝置效績平均降低百分之10個點
而且口徑放大倍數不要太大,不知道你是怎麼操作的,我沒有觀測過金星,不過看星雲一般沒有顏色,通常說有色的星體或星雲好像都是中檔的反折式光學裝置通過電腦處理得到的有色**,一般我們看到的應該都是沒有色的,外在條件是一點,還有就是需要多多練習,去學學一些操作手段,方便你更有利的去認識星體,有時間聊聊吧,同天文好o(∩_∩)o
7樓:
金星就是金黃色的呀。我也是80eq,我們的鏡子是可以看到金星圓缺的。現在看不到是因為,現在金星是接近圓的相位(只有一點點陰影),相位很不明顯;再乙個是金星現在離地球較遠,用80eq看起來較小。
建議到一二月份再觀測金星,那時離地球近,同時又是娥眉的相位,很容易觀測。
8樓:草原俊豬
技巧就是,他們用了單鏡反光機或者天文攝像頭。
同志們,請幫忙!!!!!!!!
9樓:柏原小昕
10樓:遺失滴星光
宇宙的誕生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其邊界大約有100多億光年。它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恆星。
我們所觀察到恆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麼產生的呢?
宇宙學說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於乙個很小、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的原始火球。在150億年到200億年前,原始火球發生大**,從此開始了我們所在的宇宙的誕生史。
宇宙原始大**後0.01秒,宇宙的溫度大約為1000億度。物質存在的主要形式是電子、光子、中微子。
以後,物質迅速擴散,溫度迅速降低。大**後1秒鐘,下降到100億度。大**後14秒,溫度約30億度。
35秒後,為3億度,化學元素開始形成。溫度不斷下降,原子不斷形成。宇宙間瀰漫著氣體雲。
他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恆星系統,恆星系統又經過漫長的演化,成為今天的宇宙。
物質現象的總和。廣義上指無限多樣、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狹義上指一定時代觀測所及的最大天體系統。後者往往稱作可觀測宇宙、我們的宇宙,現在相當於天文學中的「總星系」。
2023年2月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們有關宇宙年齡的研究成果。根據其公布的資料顯示,宇宙年齡應該為137億歲。2023年11月份,國際天體物理學研究小組宣稱,宇宙的確切年齡應該是141億歲。
地球的形成大約是距今45億年。
詞源考察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這個詞的是《莊子·齊物論》。「宇」的含義包括各個方向,如東西南北的一切地點。「宙」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體時間。
戰國末期的屍佼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
後來「宇宙」一詞便被用來指整個客觀實在世界。與宇宙相當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這些概念僅指宇宙的空間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詞,「宙」指時間,「合」(即「六合」)指空間,與「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這個詞在英語中叫cosmos,在俄語中叫кocmoc ,在德語中叫kosmos ,在法語中叫cosmos。它們都源自希臘語的κoσμoζ,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渾沌中產生出秩序來,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語中更經常用來表示「宇宙」的詞是universe。
此詞與universitas有關。在中世紀,人們把沿著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標共同行動的一群人稱為universitas。在最廣泛的意義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現成的東西所構成的統一整體,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
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義,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是物質現象的總和,而後者則強調整體宇宙的結構或構造。
宇宙觀念的發展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西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則是高山。
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隻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西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西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2023年,葡萄牙的f.
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乙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
為了說明行星視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2023年,n.
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2023年,j.克卜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g.
伽利略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2023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
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影象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2023年,g.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
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
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
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乙個巨大的天體系統。f.
w.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2023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乙個半世紀中,h.
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2023年,才由e.
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充套件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 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闢之時,有它的開闢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闢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
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太陽系的起源。2023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2023年,g.
l.l.布豐提出了乙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2023年和2023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
現代**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2023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2023年,h.n.
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乙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2023年 ,a.
s.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係;1937~2023年,c.f.
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2023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乙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2023年,g.
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
2023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乙個膨脹宇宙模型.2023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
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援。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
2023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宇宙模型看成標準宇宙模型。2023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暴漲宇宙模型。
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乙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17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
86%,其直徑約140萬千公尺,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公尺。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公尺。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
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乙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乙個「鐵餅」,正面看去
為什麼土星 木星周圍有光環,而地球沒有
醉黃瓜 萬有引力,那些有光環的星球質量大,能夠吸引小的無數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就圍繞它們轉就形成了你所看到的光環! 1.太陽形成時體積很大,其體積已經到達火星範圍 2.原先在火星和木星之間存在乙個大質量的行星,後來碎裂成很多小行星,他們被拋到更遠的軌道,被木星及其以外的行星俘獲。3.體積質量也是俘獲...
為什麼像水星等的行星表面有那麼多隕石坑,而地球表面卻沒有呢
這可能是你誤會了,事實上八大行星 不算冥王星 中有四個是氣體行星,而且表面都有很強的風暴,根本留不下隕石坑 金星表面有濃密的二氧化碳和濃硫酸的混合大氣,人類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的表面 火星表面並沒有很多隕石坑,只是有很多河谷 冰川之類的痕跡 只有水星表面確實存在大量的隕石坑,其原因和月球一樣,有足夠的引...
金星為什麼要變性,金星是變性人嗎?
因為她以往雖然是男兒身但是心靈部分一直是女生的狀態,如果投錯胎選錯性別的存在,心理壓力方面無疑使非常的沉重。但她無疑使心靈非常強大的乙個人,說服家人然後走向漫長的變性過程 變性不是說直接去醫院就行,除了看心理醫生進行漫長的心理確認,法律身份更改無疑也是乙個問題 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並非一時衝動,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