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是什麼含義啊,心外無物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3-04 01:55:11

1樓:易濱爾謐

王守仁(王陽明)提出來的。

中國明代哲學家的基本觀點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發展了陸九淵的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守仁所說的「心」,指最高的本體,如說「心即道,道即天」;也指個人的道德意識,如說「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這比陸九淵所說的個人本心意義廣泛。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把心學唯心論發展到極端,為他的知行合一學說奠定了宇宙觀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對立觀點應該是指唯物主義的那些了吧

2樓:焉秋陽空謹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通過此論證,可以得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為心學接下來所提出的道德學說作準備。

程朱的性,負載的是理,那麼陸王的心,負載的是什麼?是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汙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覆心的具體方式。

象山認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後天的不善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慾對於本心的汙染,這種說法和道學一系的觀點一樣。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慾。

心外無物什麼意思

3樓:遺憾中的人

中國明代哲學家 的基本觀點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發展了陸九淵的這些思想,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守仁所說的「心」,指最高的本體,如說「心即道,道即天」;也指個人的道德意識,如說「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

這比陸九淵所說的個人本心意義廣泛。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把心學唯心論發展到極端,為他的知行合一學說奠定了宇宙觀基礎,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4樓:

佛教說的「心外無物」就是指不存在真實的器情世界。

所有的能被感知的世界,都是心造的,也就是佛教說的「一切唯心造」。

這是釋迦牟尼佛三時說法,於方廣諸經中一再提到的觀點。

這個初聽起來有點像「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因為,既然外境、外物具由心造的話,那麼,那個能造的「心」(狹義的說這個心單指「阿賴耶識」)就應該是真實的,這不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我論」論嗎?其實不然,佛教的意思是:有為法里凡夫的分別心是顯現器情世界的原因,而駐於無住涅槃境界的佛和大菩薩,是沒有我所和我執的,只有隨眾生願力顯現的願力身(報身和化身),而沒有凡夫那樣我執習氣嚴重的業報身,所以,《金剛經》說:

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告訴眾生,所有你覺得真實的世界,其實都是被業力染著的阿賴耶識隨緣顯現的外境。

5樓:匿名使用者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6樓:大慈悲心

心外沒有任何東西、無人我之分

7樓: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通過此論證,可以得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為心學接下來所提出的道德學說作準備。

程朱的性,負載的是理,那麼陸王的心,負載的是什麼?是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汙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覆心的具體方式。

象山認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後天的不善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慾對於本心的汙染,這種說法和道學一系的觀點一樣。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慾。

心外無物是什麼意思

8樓:星月談教育

心外無物,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9樓:nm牛虻

心外無物的意思是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所說的心,指最高的本體,也指個人的道德意識。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

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擴充套件資料

王陽明是在格竹失敗後提出的心外無物的。當王陽明說心外無物的時候,他的意思是心和物是完全相通的,二者並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王陽明提出心無外物,是為提出心無外理,心無外事。

這就是他所謂的心學。

在現在人看來,格物致知是客觀的唯物主義,陽明心學是主觀的唯心主義,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王陽明把物解釋為意識的物件,主要還是為了闡釋自己的「格物」學說。

朱熹將格物解釋為研究客觀事物。但是王陽明認為,朱熹的解釋是錯誤的,格是正的意思,物是意之所在,因此格物的意思是:當你的意識在一件事情上時,你就堂堂正正地做那件事,讓它符合你心中的良知。

10樓:

1、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

2、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

3、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之是非為體。

客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於虛寂的狀態。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見,則與心同歸於寂;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4、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

擴充套件資料:

陽明心學的精髓,通常有公認的就三點:「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關於「心外無物」

王陽明認為人是應該有意識、有靈魂的,而不是一堆死肉。你需要喚醒良知,用自己的眼看更多的花花草草,看更多這世界的花花綠綠,讓自己的心能感知更多。你沒看過、不理解的世界,對你來說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這個「心外無物」是從人的視角強調,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裡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詩和遠方就是絕對的「無」。

2、關於「知行合一」

但在王陽明的概念裡,不是這樣。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說知就是行,行就是知,這兩個字說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脫離知的行,當然也就不存在脫離行的知。

強調這個知行合一意義就是,讓你在學習的時候,要時刻求「放心」——把心放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行」的層面去思考學習的意義。

參考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這些想法都不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知行合一,都要「事上練」,都是修行。

3、關於「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晚年最為珍視重視的提法。怎麼叫「致良知」,有總結的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噁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致良知,往最簡單了說,其實就是說要學雷鋒做好事。當然這個「雷鋒」,不是外在的人為塑造的榜樣,而是你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

「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理論體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讓乙個立志向上、追求進步的人,去堅持做對的事,改掉做錯的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很多人大理解心外無物都是錯的,實際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心裡沒有世間萬物,世間萬物都是不存在的,心是主體。

12樓:sky寥若晨星

心外無物的觀點,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發揮,也是對心即理的進一步論證。通過此論證,可以得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的結論,為心學接下來所提出的道德學說作準備。

程朱的性,負載的是理,那麼陸王的心,負載的是什麼?是良知。

心學家以良知作為人性本善的證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汙染作為後天之惡的**,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作為覆心的具體方式。

象山認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後天的不善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慾對於本心的汙染,這種說法和道學一系的觀點一樣。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物慾。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什麼意思,如何解釋和區分“心外無理”和“心外無物”?

金果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祕,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1 王守仁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

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什麼意思,「心無物,天地寬」是什麼意思

陳晶晶 意思是心裡有了淡然之心才不怕外界的東西。出自 戰國時期孔子的 禮記 原文 心中有天地,不為外物欺。譯文 心中有了天地的氣魄,才不會害怕被外面的東西所傷害。外物帶來的喜悅是短暫的,如沒有意識的控制,只是餵食了我們的貪婪和慾望。我們向外奢求越多的物質,離自己純淨的心靈就會越遙遠。人生的意義在於能...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什麼意思

這便是說 此花 你在外邊是找不到的,你一定要用心來找 花在你的心中,領悟到了就會明白。因為此花是你看到的,花的樣子,香味,觸感是你感受到的。而你之所以能感受到,是你的心感受到的。就是 此花 在你的心裡。汝未來看此花時,汝花於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什麼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