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典故叫 程門立雪!
出自《宋史·楊時傳》:「至是,遊酢、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希望能幫到您!
立雪求道的故事 550字
2樓:心美夢成真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勤奮好學的學子。
3樓:
立雪 : 1.禪宗二祖慧可為求其師達摩廣度眾生而徹夜堅立大雪中﹐及曉﹐積雪過膝﹐師甚感動。
事見《景德傳燈錄.慧可大師》。後遂以"立雪"為僧人精誠求法之典故。 2.
北宋儒生楊時﹑遊酢往見其師程頤﹐值頤瞑目久坐﹐二人侍立不去﹐頤既覺﹐門外雪已盈尺。事見《宋史.道學傳二.楊時》。後以"立雪"為敬師篤學之典故。
求道 : 1.尋找道路。
2.追求得道。 3.
求助於道術。
立雪求道讀後感500字以上,600字以下,急!!!!
4樓:翰林學庫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去.
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遊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
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我被楊時和遊酢尊師重道虛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要學習楊時和遊酢尊敬老師的品格.老師帶領我們在遨遊知識的海洋,和我們一起編織夢想.
是老師教我們知識,是老師教我們寫字,是老師教我們做人.老師一天天變老,我們一天天長大,老師把他(她)的青春年華獻給我們.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呀!
我們要尊敬老師,關心老師,在老師累的時候給老師端一杯熱茶,好好學習,做乙個對祖國有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對我們的付出有所回報,讓老師對我們的關愛有所報答.並且要保持虛心的態度去對待學習,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在虛心的同時,還要懂禮貌,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去請教他人,只有虛心人才會不斷進步,只有禮貌,才會得到他人的肯定.
在求學路上,不但要虛心,還要禮貌.反之,你不禮貌,不好好對待他人,就沒人願意幫助你.在求學路上,不僅要虛心求教,同樣文明禮貌也是相當重要的.
名人故事急急急急急急,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 5
肯的臺階 一個1週歲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牽著小手來到公園的廣場前,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臺階了。小男孩卻掙脫開媽媽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當爬上兩個臺階時,他就感到臺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小男孩又...
求一道數學題,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ii洛麗塔 解 設這件襯衫x元 則 鞋子的 為2x 3 2x 3 100 x 50 x 150 答 這件襯衫150元 或者 兩人的總錢數不變 又 買鞋子剩下100元,買襯衫剩下50元 鞋子比襯衫便宜100 50 50元 一隻鞋子的 正好是襯衫 的2 3 襯衫 為 100 50 1 2 3 150元 ...
的廉潔小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運不好 1.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 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