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對外關係的特點,明朝的對外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時間 2025-03-20 00:05:16

1樓:網友

傳統性對外關係達到鼎盛。鄭和下西洋使中國古代以加強雙方友好往來,傳播中華聲威為目的的官方中外關係達到最高峰。②出現華僑潮,促進南洋的開發。

自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佔據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

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盜也騷擾中國東南沿海。④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鬥爭:

威繼光肅清丁東南沿海的倭寇;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擴張。 ⑤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

徐光啟翻譯了西方的科學著作,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⑥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妨礙了中西之間正常的科技、思想、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的發展。⑦西方侵略者開始從事開啟中國國門的罪惡的鴉片**,同時醞釀更大規模的炮艦侵略。

在正當的中外**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處於**「順差。

2樓:網友

明朝時期中外關係的特點。

明代以前中外關係以使節往來、**往來和文化交流為主。明清時期中外關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表現在:

1)自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佔據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侮盜也騷擾中國東南沿海。

2)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鬥爭。戚繼光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在黑龍江流域的擴張。

3)中國開始介紹和引進西方的科學知識,徐光啟翻譯了西方的科學著作,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

4)清**實行閉關政策,禁止中外**,妨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利於中國的發展。

明朝的對外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樓:夢正乙

從唐朝到清朝中國的對外關係發生的變化應是從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隋唐時期對外交往活躍,宋元時期對外交往更進入頻繁時期,海外**發達。明朝時期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前期國力強盛,明成祖開始派遣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由於我國封建制度日趨沒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

4樓:帳號已登出

從封閉到開放,從友好到征伐,隨當時社會需要改變。

明朝為了維護國家外部的安定,實施了一系列的對外政策,這些政策既受到了前人的影響,也進行了一定的創新。明朝有著深刻的漢族文化傳統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所以在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中,中原文化是佔有一定優勢的。這些外交政策只能維持短期的穩定,卻並無法解決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衝突,而且明朝的對外政策有著很強的控制慾。

5樓:初泊說情感

明朝時期的對外政策經歷了許多的變化,但總體對外而言都是開放的,奉行和諧相處,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的關係。

6樓:冷冷冷歷史

明朝建國初期,軍事力量強大,名將輩出。經過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永樂年間已經有了出境作戰的實力,而且還派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又經歷仁宣之治,國力達到頂峰。對外開放,威服四海。

然後經歷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沿海倭寇侵擾不斷,北方少數民族劫掠不止。北方設立九邊重鎮,被動防守;沿海實行海禁,但是封建地主和官僚走私不止,甚至勾結倭寇製造事端。對外策略被動消極,苟安一時。

最後經過張居正變法,稍微挽回一點頹勢,連續的奇葩君主,宦官專權,文人集團結黨營私,土地兼併越演越烈,廣大老百姓再次結對造反。此時對外軟弱不堪,坐看女真壯大,對內鎮壓不力,起義軍風起雲湧,內憂外患之下,大明轟然倒塌。

明朝的對外關係

7樓:日暮金莎

明朝的對外關係如下:

1、明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階段,還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使得中外交往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2、洪武年間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是以「和諧相處,友好來往」為核心的,朱元璋個人反對擴張主義,實行和平好豎外交。

3、當時明朝實施友手大海禁與朝貢,禁止了民間參與了對外的來往,但要求海外的國家對明朝進行「朝貢」,並且薯培在朝貢的時候帶一些貨物,由明廷當局購買,有剩餘的可以與中國商人交易。

4、決定派鄭和率領船隻隊伍外出到西洋那些地方去發展對外關係,當時的明朝統治者也就是明成祖認為,明朝已經實力十分強大,應該加強對外宣傳的力度,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知道明朝的存在和明朝的強大。

5、到了明朝中期,由於當時的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對海岸線的防衛放鬆了,這時來自日本的武士就和中國的一些海盜,商船相互勾結,對我國沿海地區的村落進行搶劫,無惡不作,遇到村民反抗就直接殺掉,沿海各地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倭寇囂張跋扈。

也就有了後來的戚繼光抗倭的事蹟。

明朝對外關係的特點 關於明朝對外關係的特點

8樓:剛陽文化

1、堅持和平原則,明朝建立後,積極恢復和調整因戰爭而受到影響的對外關係。在外交理念上,明朝十分注重發揚傳統儒家文化與仁義思想,糾正了前朝元朝征戰不斷、威服天下的對外政策所帶來的緊張外交關係;在外交實踐上。

2、奉行「以德睦鄰和諧周邊」的睦鄰友好外交政策、「厚往薄來」的外貿政策和「一視同仁」的民族平等政策,積極構築「相安於無事」並「永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處外交關係。

3、在制度化處理對外關係上,設立了完善的對外工作機構,設主客司「分掌諸藩朝貢接待給賜之事」,設行人司「專捧節、奉使之事」,設市舶司「掌海外諸蕃朝貢市易之事」,設鴻臚寺「掌管朝會與賓客等儀禮之事」,同時,設有四夷館為專門的翻譯機構,還設有會同館專門接待朝貢人員住宿的驛館併成為開市**場所。

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係

9樓:小心情

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係如下:

明朝中期開始,東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興起。隨著西方的殖民擴張,世界連成一片,世界市場隱渣州逐步形成。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最終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東方從屬於西方的局面。

拓展知識: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梁派航行範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

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灶蔽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度。

清朝後期對外交往的特點是什麼

10樓:聖軒閣個人改名

1)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徵。

2)閉關政策:

清**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的政策,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把海外**限制廣州一帶,規定外國商人一切商務均需通過少數特許「行商」之手,對出口商品的種類、數量實行限制等。閉關政策雖然在早期抵禦西方資本主義海盜式的掠奪和侵擾東南沿海時起過積極作用,但閉關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的萌芽和發展,阻礙了中國人學習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遠遠落後於西方。

哪個不屬於唐朝對外關係,唐朝的對外關係 5

我愛尾深鯨 選b,b是民族關係。要是將來中國佔領日本那就選d 肯定不一樣,不過這道題應該是b,如果d正確,那麼a也是正確的親。直接做也是b 樓上,不能看當時的,當時吐蕃也是另一個國家。 b 吐蕃與漢族都是為中華民族一份子。就像評價岳飛一樣 岳飛是民族英雄麼?不是 對抗中華民族之外的民族才是民族英雄 ...

唐朝和清朝處理對外關係的政策有什麼不同

南傅香仝水 藝術 唐朝開闢了四通八達的海陸對外交通線,唐朝對外開放,又尊重外國人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也吸引了各國人前來學習和 西亞。主要以 和佛教為紐帶,歷史少見。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在交往過程中 交往範圍廣泛 同時通過對外交往,推動了各國歷史發展,進一步促使唐朝經濟文化的繁榮,也...

經濟手段在國家對外關係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什麼

中國目前的外交手段正是經濟外交,靠手裡掌握的資源以及大量的外匯儲備發展外交關係。非常給力的作用。中國對外 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一 對外 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國際 已成為一國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一國國民經濟整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二 對外 在一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 對外 是一國的對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