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一兩銀子 = 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 10鬥 = 一石;
通常一兩銀子可以買200鬥米,即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50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3540元的購買力。
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
《宋史 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鑑》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還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
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川陝地區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不一樣。一貫實際有多少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貫的,也有480個為一貫,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貫,並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
根據《宋史 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鬥(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計算範圍)。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
宋朝以前**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實際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區域性地區出現了紙幣)。
銀兩成為流通貨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活躍,外國**大量湧入以後的事。
但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為銀兩是歷來的流通貨幣呢,主要是因為明清**的盛行,均按照當時的生活情況為常識對前朝進行描寫,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標準,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貨幣單位攪合在一起,並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背景的歷史**、武俠**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跟著把古代流通貨幣統統說成“銀兩”。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
6斤。現在我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
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
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
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
清代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
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
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的**,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
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是用不著的。
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2樓:小虎的虎煞
1兩**:約值4000元
1兩**: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古代1文錢什麼概念,1貫錢什麼概念,1兩銀子什麼概念
3樓:假的真不了
100文是1貫=1錢銀子,10錢是一兩銀子,10兩銀子是1兩金子
古代一貫錢是多少
4樓:
1貫=1000文。
一貫,只是宋朝的叫法。漢朝叫“緡”,清朝叫“一吊”。
一致的貨幣是一致的銅幣,1000枚。值一兩個銀幣。這是個很大的數字。
用麻繩套上1000枚銅錢,也很重,約4.5公斤。
到清末**初,一片海洋相當於1653個銅片或1、2個銀片。
5樓:蘇小沫同學
1兩**=10兩**=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金上等舊估兩十千,今請估八千”(食貨志),一兩金子從兌10貫到8貫。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北宋欽宗靖康元年(2023年),金每兩價錢二十貫,銀每兩一貫五百文。
岳飛的孫子岳珂的《金陀續編》記載,南宋紹興四年(2023年),銀每兩二貫三百文,金每兩三十貫文。從這裡能看出,金銀的兌換率差不多1:10,但金銀貴而銅錢便宜,差不多銀銅兌換率在1兩對2貫左右。
擴充套件資料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
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大錢:大面值錢和大型錢的總稱,六朝時稱標準大小的五銖錢為大錢,文:錢幣的基本單位名稱,一枚小平錢稱一文。貫:一千釷稱貫,又鑄錢場所穿在錢孔中的方形木條也稱貫。
6樓:答題狂魔想升級
一文錢,就是一個銅板(那種外圓內方的小錢);
1000個銅錢串起來,是一貫,即1貫=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
7樓:我是龍的傳人
宋朝時候一千個錢串成一串,叫一貫
一兩銀等於一貫錢,一貫錢又等於一吊錢,一吊錢等於1000文錢
七十一貫九百文錢是71900文錢
8樓:匿名使用者
一貫錢一般是指1000枚銅錢,不過隨朝代的不同也有變化,比如《宋史》 卷180食貨志記載宋時的一貫錢時770枚銅錢。
9樓:老實話好聽
一貫錢 ,只是 宋朝的叫法 。漢朝叫做 一“緡” ,清朝叫做 “一吊” 。
一貫錢 ,就是 一貫銅錢 ,1000 枚 。相當於 一兩銀子 。是比較大的數目 。
用麻繩竄起1000 枚銅錢 ,也很重的 ,大約是 4.5 公斤 。
到了清末民初 ,一塊大洋 ,相當於一吊銅錢 ,或一兩銀子 。
《水滸傳》裡面描寫陸謙、富安去滄州牢城找 管營、差撥兩個人,計**害林沖 ,在 李小二 店中吃酒 ,一兩銀子用不了 。你想 ,請人殺人的酒飯肯定是十分豐盛的。放到今天 ,怎麼也得幾千元吧 ?
一枚銅錢 ,也叫一文錢 ,一個大子兒 ,一個銅板 。
10樓:龍蜈炫
古代一貫錢是50文。山東版水滸是歷代水滸中最嚴謹的一版,李逵給李鬼老婆一貫足錢讓她做飯時,這一貫錢是放在手心裡的,如果一貫錢是1000文,別說手心了,抱都抱不過來啊,一文錢5克,50文就是250克,也就是半斤的樣子,如果是1000文,那就是十斤,李逵回家接老孃,從濟寧走到臨沂,上百里路,帶上區區十貫錢就是100斤,他還怎麼走路?林沖買把刀花了三千貫,如果一貫錢是1000文,那就是15噸重,一輛馬車載重一噸的話,那就要15輛馬車,你且別說買一把刀花了能裝滿15輛馬車的錢值不值,我且問你,林沖家裡要是有能裝滿十五輛馬車的銅錢,何必去每天當教頭呢?
綜上所述,古代一貫錢是且只能是50文。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大洋 唐朝時是一個和同開珎銀幣 中學歷史聽說過和同開珎銀幣吧?
古代一貫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古代1文錢什麼概念,1貫錢什麼概念,1兩銀子什麼概念
假的真不了 100文是1貫 1錢銀子,10錢是一兩銀子,10兩銀子是1兩金子 古代的貨幣有兩 貫 文等,1兩銀子可以換多少文錢? 1兩銀子是多少文在各朝代都有所不同。正常情況下,1兩 大約可換到1000 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各朝代 與銅錢之間的換算 1 唐朝一兩...
十兆瓦光伏發電是什麼概念,1MW光伏電站是什麼意思,是年發電量嗎?
這裡的 1mw 是裝機容量,而不是實際發電量 電力系統的裝機容量是指該系統實際安裝的發電機組額定有效功率的總和。由於光伏發電必然有損耗,所以實際發電量是無法達到理論值的。1 1mw光伏電站理論年發電量 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 電池總面積 光電轉換效率 5555.339 6965 17.5 6771263...
1mol可以用來描述什麼, mol是個什麼計量單位?用來計量什麼的?
這是物質的量的單位 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 7個基本的物理量分別為 長度 單位 m 質量 單位 kg 時間 單位 s 電流強度 單位 a 發光強度 單位 cd 溫度 單位 k 物質的量 單位 mol 物質的量和 長度 質量 時間 等概念一樣,是一個物理量的整體名詞。其符號為n,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