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對冬至十分重視。有“冬至大似年”的說法,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峰。
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北方地區又稱冬至為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
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冬至的由來至祭祖之俗,早在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說民間要向玄冥和祖禰供薦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記載,至宋代多起來。《東京夢華錄》講京師最重冬至節,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
《武林舊事》說以餛飩享先。明清時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陰縣誌》記載:
“節朝懸祖考遺像於中堂,設拜奠,其儀並依元旦。”在宗族制度興盛的南方地區,祭祖往往在祠堂進行,嘉靖江西《南康縣誌》:“冬至祀先於祠,醮墓如清明。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風俗,如萬曆《建陽縣誌》說:“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禮。”福建祀祖用專門製作的粉米圓子。
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於家,祭於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樣,在家廟祭祀祖先。
冬至作為節候甚或歲首,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祭祖所表達的正在於此。各地祭祖習俗臺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
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
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糰、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裡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式:
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
五、六點鐘,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瀰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2樓:樵夫劉海哥哥
以冬至這天為中心向前三天向後三天!加上冬至共七天!
3樓:biu歷史
你好,以冬至為界限推算
4樓:
以冬至為分界點,前三後三
前三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