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頤和園的設計運用散點透視手法,取得建築全而齊,不顯雜亂;景物廣佈,不顯分散的效果。 頤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面積4350畝,水面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
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建築依據山湖形式巧妙安排,並且以西山群峰為借景,更加使景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
頤和園成功地運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園外數十里西山群峰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寶塔納入全園畫面之中,從園中西眺,人們會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1、自然的山水骨架影響佈局方式 頤和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甕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這便是頤和園最初的山水地形。
後來根據周圍的環境進行了整體的規劃,形成了萬壽山和昆明湖。這樣的山水骨架就為頤和園的大的整體佈局限定了大的框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等於決定了頤和園的佈局方式(不知能否這麼說?
)。設計師還非常巧妙的將這些山水地形條件加以很好的利用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園林所特有的“一池三山”的格局。 2、功能的分割槽顯示佈局特點 頤和園根據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區:
政治活動區、生活區、風景區。前兩個區集中在東宮門,主要的建築有仁壽殿、樂壽堂、玉蘭堂、宜芸館等。而風景區則主要集中在萬壽山和昆明湖周圍,有佛香閣、長廊、排雲殿、十七孔橋、銅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築。
眾多的建築和景點構成了頤和園的主要內容,同時也顯示出了頤和園佈局的整體脈絡,主次分明。這樣的佈局形式不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結合,也成就了這座古典皇家園林的的使用功能。3、佈局中的空間問題 頤和園的佈局也很好的表現出了空間的概念。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很大,讓人能夠感受到強類的空間感;另外頤和園還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來實現了空間的延伸。 站在知春亭,遠看對面最遠處,山水一色不可辨認,近處稍稍清晰,然後是霧濛濛的一片,然後才漸漸清楚。
所謂“水的三遠”,在此處就完全體現體現出來了。同時知春亭作為觀賞全園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既可以看到萬壽山一帶的華麗、氣派的景色,也可以遠眺西堤看到對岸楊柳飄飄的自然之美,同時還可以看到遠處玉泉塔和玉泉山若隱若現的曠遠景色。這正是由於頤和園在整體佈局中做到了“有放有收”的原因,是整體佈局中極為成功的體現。
所以,地形本身的因素再加上設計師很好的規劃,就自然形成了頤和園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不僅最大限度的運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資源,還有效的合理的分配了各個空間,使每一個地方都展現了特有的美,而且也表現出了皇家古典園林所特有的氣魄和魅力。我認為這正是頤和園整體佈局最為成功的地方。
參考資料: http://blog.
sina.com.cn/u/40839ee5010005hf
2樓:匿名使用者
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面積4350畝,水面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建築依據山湖形式巧妙安排,並且以西山群峰為借景,更加使景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頤和園成功地運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園外數十里西山群峰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寶塔納入全園畫面之中,從園中西眺,人們會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頤和園的設計運用散點透視手法,取得建築全而齊,不顯雜亂;景物廣佈,不顯分散的效果。
頤和園構造巧妙園外借用西山玉泉山等景物形成了什麼樣的佈局結構
3樓:匿名使用者
頤和園,主要有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面積4350畝,水面面積約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全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全園建築依據山湖形式巧妙安排,並且以西山群峰為借景,更加使景色變幻無窮,美不勝收.頤和園成功地運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園外數十里西山群峰為北京,把玉泉山上的寶塔納入全園畫面之中,從園中西眺,人們會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
答:頤和園的設計運用散點透視手法,取得建築全而齊,不顯雜亂;景物廣佈,不顯分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