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噬菌體的DNA利用大腸桿菌內的成分複製自身DNA和合成蛋

時間 2021-08-30 09:49:17

1樓:小黑好牛

因為在這個試驗中,有幾個關鍵點。1,噬菌體的dna是進入大腸桿菌(即宿主)後進行的複製;2,複製後的dna和蛋白質的原料均由宿主提供。因為有這兩點,所以說,t2噬菌體的增殖到底是自身dna在起關鍵作用,還是宿主大腸桿菌的功勞,這個還是不能確定的,只有通過後續試驗,發現是t2噬菌體自身dna為它的複製增殖起關鍵作用,才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樓:陳林光緯

在噬菌體侵染實驗之前,人們認為,遺傳物質可能是核酸,也有可能是蛋白質,甚至更加傾向於“蛋白質是遺傳物質”這一說法,因為蛋白質被認為比核酸更復雜。

t2噬菌體侵染細菌時,將自身dna注射到細菌中去,而蛋白質的外殼則被留在了細菌外面。噬菌體dna在細菌內利用細菌的轉錄和翻譯系統,複製噬菌體dna,翻譯外殼蛋白。外殼蛋白和噬菌體dna組裝成為新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體。

宿主細菌最終裂解,噬菌體被釋放到胞外,開始下一輪的侵染。

只是當時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噬菌體注射進細菌的是什麼,只能通過顯微觀察,知道噬菌體將外殼留在了細菌外,並且注**什麼東西進去。當時的猜想是兩個,蛋白,或者核酸。

因此2023年,赫爾希(a.d.hershey)和蔡斯(m.chase)做了放射性同位素標記實驗。

第一步,獲得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噬菌體。他們分別使用含有35s和32p的培養基培養大腸桿菌,在培養過程中,大腸桿菌逐漸被標記。然後他們使用噬菌體進行侵染。

這樣釋放出的子代噬菌體也分別帶上了35s或者是32p的標記。

第二步,他們用帶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沒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大腸桿菌。通過對放射性的檢測,他們發現:

具體來說,他們通過離心分離噬菌體和大腸桿菌。噬菌體沉降係數小,留在上層之中,而大腸桿菌沉降係數大,留在下層。

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上層放射性高,下層低,即大腸桿菌胞內放射性低,胞外放射性高

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上層放射性低,下層高,即大腸桿菌胞內放射性高,而胞外放射性低。

由此確認,注射進大腸桿菌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在他們發表了這個實驗之後,學界普遍認為,dna是遺傳物質。

然後他們什麼都沒幹,直到沃森(j.d.waston)和克里克(f.crick)通過x-ray晶體衍射解出dna的雙螺旋結構並提出半保留複製假設。

其實你可以試著思考一下,如何改進這個試驗,讓這個實驗能夠同時佐證半保留複製。

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中,能說明dna分子是遺傳物質的關鍵步驟是(  )①t2噬菌體只將自己的dna分

3樓:如風試巡

①t2噬菌體只將自己的dna分子注入到大腸桿菌體內,從而將dna和蛋白質分開,正確;

②t2噬菌體的dna利用大腸桿菌內的成分複製出自身dna和合成蛋白質外殼,說明dna能自我複製和指導蛋白質合成,但不能說明dna分子是遺傳物質,錯誤;

③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組裝成子代t2噬菌體,說明物質與結構的關係,但不能說明dna分子是遺傳物質,錯誤;

④釋放與親代完全相同的子代t2噬菌體,說明親代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子代,正確.

所以能說明dna分子是遺傳物質的關鍵步驟是①④.

故選:c.

在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噬菌體的dna被p32標記,dna進入大腸桿菌,合成的是含p32

4樓:此時情緒

1、合成的是噬菌體,這些噬菌體有的dna帶有原來的p32,另外一部分是利用大腸桿菌內的物質合成的,是含p31的普通噬菌體。

2、確實不需要複製,沉澱裡也有放射性。但是,該實驗是通過放射性元素來做標記,放射性dna存在沉澱(大量完整噬菌體的沉澱)裡的現象證明了dna才是侵入大腸桿菌指導合成噬菌體的物質。另一個平行實驗是外殼被s35標記,dna無放射性標記,結果上清有強烈放射性。

在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中為什麼dna會留在細菌的細胞裡而蛋白質不會?

5樓:匿名使用者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2009-04-10 12:49(感染階段 ) 噬菌體侵染寄主細胞的第一步是“吸附”,即噬菌體的尾部附著在細菌的細胞壁上,然後進行“侵入。先通過溶菌酶的作用在細菌的細胞壁上開啟一個缺口,尾鞘像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作用一樣收縮,露出尾軸,伸入細胞壁內,如同注射器的注射動作,噬菌體只把頭部的dna注入細菌的細胞內,其蛋白質外殼留在壁外,不參與增殖過程。

(增殖階段 ) 噬菌體dna進入細菌細胞後,會引起一系列的變化:細菌的dna合成停止,酶的合成也受到阻抑,噬菌體逐漸控制了細胞的代謝。噬菌體巧妙地利用寄主(細菌)細胞的“機器”,大量地複製子代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並形成完整的噬菌體顆粒。

噬菌體的形成是藉助於細菌細胞的代謝機構,由本身的核酸物質操縱的。據觀察,當噬菌體侵入細菌細胞後,細菌的細胞質裡很快便充滿了dna細絲,10 min左右開始出現完整的多角形頭部結構。噬菌體成熟時,這些dna高分子聚縮成多角體,頭部蛋白質通過排列和結晶過程,把多角形dna聚縮體包圍,然後頭部和尾部相互吻合,組裝成一個完整的子代噬菌體。

(成熟階段 ) 噬菌體成熟後,在潛伏後期,溶解寄主細胞壁的溶菌酶逐漸增加,促使細胞裂解,從而釋放出子代噬菌體。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培養的感染細胞,可以直接看到細胞的裂解現象。t2噬菌體在37 ℃下大約只需40 min 就可以產生100~300個子代噬菌體。

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後,又去侵染鄰近的細菌細胞,產生子二代噬菌體。

怎樣知道噬菌體注入細菌內部的物質只是dna呢這主要是通過同位素的標記實驗知道的。2023年赫爾希(a.d.

hershey,1908c)和蔡斯(m.chase)把宿主細菌分別培養在含有35s(表示同位素)和32p的培養基中,宿主細菌在生長過程中,就分別被35s和32p所標記。然後,赫爾希等人用t2噬菌體分別去侵染被35s和32p標記的細菌。

噬菌體在細菌細胞內增殖,裂解後釋放出很多子代噬菌體,在這些子代噬菌體中,前者被35s所標記,後者被32p所標記。

同位素標記實驗的第二步,是用被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分別去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然後測定宿主細胞的同位素標記當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時,測定結果顯示,宿主細胞內很少有同位素標記,而大多數35s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附著在宿主細胞的外面當用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細菌時,測定結果顯示宿主細胞的外面的噬菌體外殼中很少有放射性同位素32p,而大多數放射性同位素32p在宿主細胞內。以上實驗表明,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進入細菌內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數蛋白質在細菌的外面。可見,在噬菌體的生活史中,只有dna是在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

因此,dna是遺傳物質。

6樓:江邊

dna進入細胞才會有繁殖力產生更多的噬菌體 蛋白質沒這功能、、http://hi.baidu.

com/lalafour/blog/item/3ee44ef25857f11bb07ec593.html具體步驟詳見、、

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還是D

經萱潛子 1 分別用s35或p32去標記噬菌體,s35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p32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 2 再分別用被s35和p32標記的噬菌體去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短時間保溫後,攪拌離心。3 攪拌的目的是讓吸附在大腸桿菌表面的噬菌體與之分離,離心後,上清液中是噬菌體顆粒 即未進入大腸桿...

高中生物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

加一讀書 1 上清液是蛋白質,有放射性是因為侵染大腸桿菌時間過短,不完全,經過離心,被標記的t2噬菌體被離心到上層。下層dna,有放射性是被標記的在dna留在了下層。2 時間過長,被標記的dna 經過複製,又被釋放到上清液中,所以都有放射性。 不要聽樓上亂講,上清液是沒有進入細菌內的噬菌體的蛋白質外...

為什麼能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通過試驗觀察,噬菌體的生理特性,是 侵染 寄主細胞,注入dna,用寄主細胞的營養合成,複製dna 產生系統來實現其自身的生長和增殖。一旦離開了宿主細胞,噬菌體既不能生長,也不能複製。是先發現噬菌體 的特性,再進行,寄主試驗的這個試驗只能證明 dna 是某種遺傳物質 反問,如果某種細菌 遺傳物質是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