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樹影搖曳丨
今天,我為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叫《深山藏寺》,細細品位這篇文章,會覺得這本書的奧妙無窮。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吧。
很久以前的一天,全國各地的考生都聚到京城趕考繪畫。開始考試了,主考官出了考試題目,名叫《深山藏寺》,考生們聽了心中暗暗高興起來:這個命題太簡單了,只需要畫幾座山,然後在邊上或者在山中隨便畫一座寺廟,這幅畫不就全部完成了嗎?
等考生們把畫卷都交上去後,考官卻沒有一個是滿意的,在看到最後一個的時候,考官突然眼前一亮,這幅畫只是畫了幾級臺階和一個小和尚在小溪邊挑水,溪水裡映著美麗的月亮和幾座小山,考官拍案叫絕,這才是真正把
“藏”字畫出來的人,於是這個考生最終成了這次考試的狀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在想象的海洋裡遨遊,只有具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長大了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2樓:繁華落日空城杯
遊客一多,寺廟下沉後空隙就沒有了。作文時、不要忽略這一點。
深山有一全木質古寺,懸掛在半崖間,遊客如雲。500年過去了寺廟依舊堅固,但遊客越來越少。遊客擔心寺
3樓:匿名使用者
您好 請問一下你們有沒有做文綜的試卷 我們交流下
4樓:甜錄俗
原來,**讓**在支撐木板的 橫樑下,安上一根粗木支柱,遠遠望 下,寺廟雖於懸崖之上,但有立柱支 撐,給人以穩固之感。其實,**當 初修建立柱之時,木料不夠長,以至 於立柱與橫樑之間還有兩釐米的空隙 。
經此一招,遊人相信寺廟的安全 ,又觀者如雲。
恐懼是心魔,無處不在,消除內 心的害怕,才是最高深的法。
原文:深山有古寺,懸掛 在半崖峭壁間,上載危 崖,下臨深谷,背巖依 龕,全寺為木質結構,半插橫樑為基 ,巧借岩石暗託,遠遠望去,像一幅 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 ,走近**,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歷史上多有大德高僧於此修行弘 法,佛法氛圍深厚,一度是皇家供奉 ,道樂悠揚,經聲朗朗,馳名天下。
五百年過去了,寺廟於風吹雨打 之中,得益於修建之初的質量,仍舊 牢固無比,穩穩依附於懸崖上。但一 眼觀去,金漆脫落,壁畫斑駁,木料 陳舊,青瓦布灰,大有飄搖蕭索之感 。
最近幾年之中,信徒越來越少, 僧人不解。
多番瞭解,終於明白,寺廟立於 懸崖,歷經風雨,遊人登臨寺廟,攀 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 屋脊,步曲廊,忽上忽下,左右迴旋 ,仰視如置九天宮闕。雖有萬千美景 ,但近年多發山崩**,遊人聽得腳 下呼呼生風,木板顫動作響,擔心這 些五百年前的建築,無法承受今日的 重量,若是腐朽垮塌,腳下可是60米 的深淵,走在上面,個個膽戰心驚, 腳底發軟。
**聽聞情況,苦於無錢翻修, 幾經思索,于山下寺門邊刻上通告, 介紹寺廟的斗栱榫卯結構,彈性抗震 ,主要的受力點都在岩石裡面,哪怕 再經一千年,也沒有任何問題。
無奈,人們並不相信這些解釋, 香火依然不旺。
**又讓**宣揚佛法博大、菩 薩仁愛,寺廟自有佛光普照,絕對不 會發生災禍,禮佛之人,自受佛祖保 佑。
宣傳之後,遊人有所上升,但仍 舊三三兩兩冷冷清清。
直到一年後,情況大為不同,寺 廟遊人如織,寺廟不得不做出限制人 數的規定。
那麼,寺廟是如何讓遊人多起來 的呢?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一棵在深山裡長了好多年的大樹,被修剪了枝葉後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園裡。
【全國卷】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一棵在深山裡長了好多年的大樹,被修剪了枝葉後移栽到城市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一棵在深山裡長了好多年的大樹,被修剪了枝葉後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
5樓:匿名使用者
略材料作文的審題技巧:什麼人(或物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73638)?做了什麼事?
為什麼?材料作文的審題是最難的,也是最關鍵的。因為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難於理解,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理解就不同,雖然材料的寫作角度不唯一,但是寫作的角度總是有數的,不能隨便去寫,因此材料作文跑題的情況比較多。
2023年高考作文的寫作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更強調了審題的重要性。審題的時候,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研究是什麼人(或什麼物)?做了什麼事?
為什麼這樣做?把這個“為什麼”找到了,抓住了,這個“為什麼”就是你寫作的中心。以上面這篇新材料作文為例,通過閱讀材料,運用以上的審題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
(一)、從第一個人的說法可以得到這樣一些觀點1、什麼人(物)——樹。做了什麼事——深山裡的一棵大樹,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園裡,受到人們的賞識。為什麼——因為改變環境可以帶來成功 2、什麼人(物)——樹。
做了什麼事——深山裡的一棵大樹,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園裡,受到人們的賞識。為什麼——改變環境可以改變生存狀態3、要靈活變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4、給自己一個舞臺5、要會表現自己。
6、酒香也怕巷子深。7、學會推銷自己。(二)、從第二個人的說法可以得到如下觀點:
1、什麼人(物)——樹。做了什麼事——離開原來的環境,付出了代價。為什麼——改變環境需要付出代價2、什麼人(物)——樹。
做了什麼事——離開原來的環境,付出了代價。為什麼——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3、生活中,總有些必要的喪失4、談代價、談付出等等。(三)、從第三個人的說法可以得到如下觀點:
1、什麼人(物)——樹。做了什麼事?——不離開自己的家鄉,是金子在**都能發光。
為什麼——適應環境,表現自己2、堅守我心。3、修養自身,練好內功。4、給自己一個舞臺。
5、酒香不怕巷子深。(四)、綜合立意:1、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
2、橫看成嶺側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