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觀有哪些基本觀點

時間 2021-08-11 17:09:33

1樓:叄暮森

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自為性側重於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這個目的是超越現實的觀念性的存在。

馬克思的思想:人的勞動是自為的,這是動物和人的根本區別。主客體物件性關係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

傳統教學觀的核心是“倉庫理論”,它以教師為圓心,把學校當成單純傳授知識的場所,把書本當作主要教學內容,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工具,把分數看成是評估學校教育、教師教學和學生成績的惟一標準。其結果,嚴重的妨礙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忽視了學生自我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不利於現代新人的成長。而現代教學觀念完全摒棄了這些落後的想法和方式,試圖用嶄新的教學觀來改變這種現象,因此在現代教學觀念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教學改革。

下面對現代教學觀念的基本主張進行簡要的闡述。

2樓:秋風秋雨裡

現代學生觀則認為學生是積極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正在成長著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在實施新課程中,學生是核心,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老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拋棄傳統的師生觀,而建立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係,具體說來,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把學生當做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將學生看作是學習的機器,對於學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但從來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將學生看作機器,而不是看作為一個人。因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學生要以學為主,這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強行灌輸。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生”,教師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施以“引導”、“指導”、“誘導”、“輔導”、“教導”乃至“訓導”才有可能“導”出新課程的成功。

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把學生當做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和學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圍中自覺自願地、樂此不疲地參與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活動,形成良性發展。

把學生當做老師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已經是日新月異。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識接受器”,其中有些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包括計算機、現代科技等方面)已超過了部分教師,由於獲取知識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師所執教的本學科上,也有不少資訊——學生已經掌握了,而教師卻還毫不知曉。這沒什麼關係,“師不必賢於**,**不必不如師”,問題在於:

我們教師是否應該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心悅誠服地把學生當做老師,向他們學習自己所不知的東西,並以此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去聽聽他們的解釋,他們的討論。

把學生當做同學

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生固然需要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但教師也同樣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與指導(其實,一些教師平時所依據的《教學參考書》、《教案設計》等等,均如同一位“不說話的老師”)。這在某種意義上,便讓教師與學生具有了相同之處。

因此,我們教師可把學生當做同學,主動地與學生密切合作,共同**,給學生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對話環境,教師與學生在一起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彼此交流、互相溝通及坦誠的碰撞中,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習上的好夥伴”。

把學生當作兒童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於18歲”。從聯合國的定義來看,我們的學生都應該屬於兒童的範圍。

作為兒童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童心,有作為兒童的特有的性格和愛好。作為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看作兒童,對於兒童的要求應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

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主體進行。

首先,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能動性側重於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它包含多方面的涵義:

一是主體對於主客體關係的自覺性。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物件。

”人的這種自覺意識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標誌。正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產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與我”的主客體關係;產生了人與自身的“主體我與客體我”的主客體關係;產生了人與他人之間的“自我與非我”的主客體關係(注: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104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

);二是主體的選擇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是根據“物種的尺度”,即客體的規律和人的“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需要、目的來實現選擇的。人類社會歷史是合乎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也就是人的能動選擇過程;三是主體的創造性。

馬克思說:“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列寧認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創造性是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所謂“人化自然”是主體所創造的客觀世界。

其次,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自主性側重於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佔有和支配。真正的主體必然是具有主體性的主體,他既有能力又有權利支配和控制活動的諸因素。

最後,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自為性側重於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這個目的是超越現實的觀念性的存在。

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人的勞動是自為的,這是動物和人的根本區別。主客體物件性關係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

3樓:九命貓

教學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重於教學結果

教學更關注人而不是科學

現代教學觀有哪些基本觀點

4樓:燦燦

現代教學觀則認為學生是積極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正在成長著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在實施新課程中,學生是核心,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的老師需要主動地、自覺地拋棄傳統的師生觀,而建立一種積極的、有效的新型師生關係,具體說來,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把學生當做學生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教師將學生看作是學習的機器,對於學生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要求,但從來不考慮學生的要求,是將學生看作機器,而不是看作為一個人。因而,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首先要將學生看作學生,看作為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培養自己的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學生要以學為主,這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強行灌輸。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生”,教師才能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施以“引導”、“指導”、“誘導”、“輔導”、“教導”乃至“訓導”才有可能“導”出新課程的成功。

把學生當作朋友

教師要敢於打破“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不再強調“學生必須服從教師”,而要堅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把學生當做朋友,意味著要和學生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觀、世界觀,要對學生平等和信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和學生交朋友,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在平等的地位、民主的氛圍中自覺自願地、樂此不疲地參與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活動,形成良性發展。

把學生當做老師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的更新已經是日新月異。教師,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也不再是“期望的知識接受器”,其中有些學生某些方面的知識(包括計算機、現代科技等方面)已超過了部分教師,由於獲取知識的渠道之多,即使在教師所執教的本學科上,也有不少資訊——學生已經掌握了,而教師卻還毫不知曉。這沒什麼關係,“師不必賢於**,**不必不如師”,問題在於:

我們教師是否應該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心悅誠服地把學生當做老師,向他們學習自己所不知的東西,並以此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學習的主人?去聽聽他們的解釋,他們的討論。

把學生當做同學

新課程、新教材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面貌,一切都得從頭開始。學生固然需要教師的教學與引導,但教師也同樣需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培訓與指導(其實,一些教師平時所依據的《教學參考書》、《教案設計》等等,均如同一位“不說話的老師”)。這在某種意義上,便讓教師與學生具有了相同之處。

因此,我們教師可把學生當做同學,主動地與學生密切合作,共同**,給學生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對話環境,教師與學生在一起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彼此交流、互相溝通及坦誠的碰撞中,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習上的好夥伴”。

把學生當作兒童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於18歲”。從聯合國的定義來看,我們的學生都應該屬於兒童的範圍。

作為兒童的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童心,有作為兒童的特有的性格和愛好。作為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看作兒童,對於兒童的要求應該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

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這個主體進行。

首先,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能動性。能動性側重於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它包含多方面的涵義:

一是主體對於主客體關係的自覺性。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物件。

”人的這種自覺意識是一種人的自我意識、主體意識,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標誌。正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產生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與我”的主客體關係;產生了人與自身的“主體我與客體我”的主客體關係;產生了人與他人之間的“自我與非我”的主客體關係(注:袁貴仁《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104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

);二是主體的選擇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活動是根據“物種的尺度”,即客體的規律和人的“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需要、目的來實現選擇的。人類社會歷史是合乎規律的自然歷史過程,也就是人的能動選擇過程;三是主體的創造性。

馬克思說:“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列寧認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創造性是能動性的最高表現。

所謂“人化自然”是主體所創造的客觀世界。

其次,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自主性側重於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佔有和支配。真正的主體必然是具有主體性的主體,他既有能力又有權利支配和控制活動的諸因素。

最後,人的主體性是指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自為性。自為性側重於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這個目的是超越現實的觀念性的存在。

這便是馬克思的思想:人的勞動是自為的,這是動物和人的根本區別。主客體物件性關係的確立是主體從“為我”的角度進行選擇的。

現代宇宙學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現代宇宙學的三大基石是什麼 急急急

大 學說三度輝煌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渴望瞭解大千世界的來龍去脈。在終於瞭解我們定居的這顆星球不過是茫茫宇宙無數星體中的一個以後,天文學家開始致力探索宇宙的起源。幾十年來,粒子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聯手勾畫出一種可能的宇宙早期影象 宇宙發端於距今150多億年前的大 大 宇宙學的建立經歷過三度輝煌 第一次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1 知識觀。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 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 所取代的。2 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轉移或傳遞,而是主動地建構自己知...

佛教的生命科學觀是什麼,生物學基本觀點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絕對理性,指的就是佛性,指的是萬有的不變本質,而相對性,指的是本質的相對運動。世界的由來,以此為形成,所謂動相。現象,假相。幻相。無常相。生命也不過是偽相,一個暫時的泡沫,這就是佛在金剛經中的世界觀。生命觀。無我觀。一切觀,皆是邪觀,主觀客觀,皆是邪見,外見,痴見,取相之見。是外道行法。真實本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