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文言文

時間 2021-09-04 11:15:24

1樓:冰梅霧雨

這句話應該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yun,四聲),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它,不是件快樂的事嗎?有朋友遠道而來(相聚),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嗎?別人不知道我,卻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的所作所為嗎?」

2樓:風格比較高

論語今解·學而第一》 衛君翰

000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章乃孔子舉人生三大樂事與大家共勉。這三句話都相當有道理,須我等細細體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僅就字面上而言,這句話是說作學問除了努力求學之外,還要時常加以複習,這樣才是很快樂的啊!

但這裡有三個重要的字學、時、習。要注意廣義的學,舉凡待人處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藝都應包含在內。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此章亦屬學而篇,之後會再詳細解釋)。即此一道理。而廣義的習則應該包括複習、演練、練習。

因此這句廣義的解釋應為: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了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啊!

這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按字面上來解釋就是:看到從遠方來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這句話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為僅按字面上來解釋即可,過度引申恐離題較遠,亦有失原意。

只是我們必須將孔子那個時代的背景,一齊考慮進去。那時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城鎮之間的交通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相當不便。沒有汽車、火車、飛機,沒有**、計算機、網路,甚至連書信可能也不多(識字的人可能有限)。

於是住在遠方的親友要見一面,除了靠傳統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車、馬車代步(前者可能還遠多於後者)之外,不但曠日廢時,還必須放下手邊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產性質的),才能達成,而且事後還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較強的動機,一般往來應很不常見。所以孔子才會說:

看到遠方的朋友放下他手邊所有的工作,那樣辛苦地步行千里而來與我見面交往,那是多麼令人高興快慰的事啊!

最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為何也是一種快樂境界的描述呢?這得花點功夫來解釋,讀時也得用點心來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臉提提神,再繼續看下去。洗好臉了嗎?

那我們繼續吧。這句話按字面上解釋應為:如果我能做到別人因不了解我的學問或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時,我都不會生氣,那就已經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乍看之下,這與同篇的另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點相似,但程度上則深廣了不少。另外還有述而篇: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也與此句在精神上相呼應。現在我們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點並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後,要作什麼?

還有為什麼會不慍?在現實生活中,常見到一種人買了名貴的新轎車或新珠寶就四處去找朋友炫耀,這樣本來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慍,只是的他採用宣傳的方式,一經宣傳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來自然更不會生氣了。如果這樣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話,那未免簡單了點。

小弟以為人不知而不慍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並不是要學給別人看的。況且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從學習中又能獲得無窮盡的樂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時,其所帶來的不悅與所得自學習中的樂趣相比,根本無足掛齒,與其要生氣,不如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學習上,以求得更大的快樂。這就與泰伯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所說的相類似。

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對學習有了極深刻的了解及身體力行,也一定從中獲得不少快樂,是故離君子之道就真的不遠了。因此這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但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更是學習的目的了。

3樓:跳動的辛

《論語今解·學而第一》 衛君翰

此章乃孔子舉人生三大樂事與大家共勉。這三句話都相當有道理,須我等細細體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僅就字面上而言,這句話是說作學問除了努力求學之外,還要時常加以複習,這樣才是很快樂的啊!

但這裡有三個重要的字學、時、習。要注意廣義的學,舉凡待人處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藝都應包含在內。子夏曰: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此章亦屬學而篇,之後會再詳細解釋)。即此一道理。而廣義的習則應該包括複習、演練、練習。

因此這句廣義的解釋應為: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了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啊!

這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按字面上來解釋就是:看到從遠方來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這句話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為僅按字面上來解釋即可,過度引申恐離題較遠,亦有失原意。

只是我們必須將孔子那個時代的背景,一齊考慮進去。那時科技並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城鎮之間的交通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相當不便。沒有汽車、火車、飛機,沒有**、計算機、網路,甚至連書信可能也不多(識字的人可能有限)。

於是住在遠方的親友要見一面,除了靠傳統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車、馬車代步(前者可能還遠多於後者)之外,不但曠日廢時,還必須放下手邊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產性質的),才能達成,而且事後還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較強的動機,一般往來應很不常見。所以孔子才會說:

看到遠方的朋友放下他手邊所有的工作,那樣辛苦地步行千里而來與我見面交往,那是多麼令人高興快慰的事啊!

最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為何也是一種快樂境界的描述呢?這得花點功夫來解釋,讀時也得用點心來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臉提提神,再繼續看下去。洗好臉了嗎?

那我們繼續吧。這句話按字面上解釋應為:如果我能做到別人因不了解我的學問或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時,我都不會生氣,那就已經接近君子的境界了。

乍看之下,這與同篇的另一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有點相似,但程度上則深廣了不少。另外還有述而篇: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也與此句在精神上相呼應。現在我們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點並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後,要作什麼?

還有為什麼會不慍?在現實生活中,常見到一種人買了名貴的新轎車或新珠寶就四處去找朋友炫耀,這樣本來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慍,只是的他採用宣傳的方式,一經宣傳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來自然更不會生氣了。如果這樣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話,那未免簡單了點。

小弟以為人不知而不慍的主要原因是學習是為了充實自己,並不是要學給別人看的。況且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從學習中又能獲得無窮盡的樂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時,其所帶來的不悅與所得自學習中的樂趣相比,根本無足掛齒,與其要生氣,不如把時間及精力花在學習上,以求得更大的快樂。這就與泰伯篇: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所說的相類似。

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對學習有了極深刻的了解及身體力行,也一定從中獲得不少快樂,是故離君子之道就真的不遠了。因此這最後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不但也是人生一大樂事,更是學習的目的了。 (老師說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子)習:學習 說:傳。 你好像把題目打錯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un第四聲),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習:複習 說: 通「悅」,愉快 。:

學習了並經常去複習它,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是君子的表現嗎?(慍,生氣;你把題目打錯了)

古文中「其」的全部解釋。

6樓:晚夏落飛霜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的」、「它的」、「他們的」。唐·韓愈《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郯子等人,他們的賢能不如孔子。)

2、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他們」。宋·歐陽修《賣油翁》:「見其發矢十中**。」(看見他射箭十發中可以中**發。)

3、第一人稱代詞,相當於「我」、「我的」。宋·王安石《遊褒禪記》:「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遊洞的樂趣。)

【又】自己的。先秦·孔子《論語》:「亦各言其志也。」(都在各自發表自己的志向。)

4、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的」、「你們的」。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堅默然良久,曰:『諸君各言其志。』」(孫堅沉默了很久,說:

」諸位都發表你們的見解志向。)

5、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那些」。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有個姓蔣的人,專門從事這項活動已經三代人了。)

6、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中」,「當中」。先秦·孔子《論語》十則》:「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聽,選擇它好的地方學習。)

7、恐怕;大概。表示推測、估計。唐·韓愈《師說》:「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於這吧?)

8、難道,豈。表示反詰、反問。唐·韓愈《馬說》:「其真無馬邪?」(難道真的沒有馬了嗎?)

9、還是。表示委婉地商量。先秦·燭之武《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我還是回去吧。)

10、可要。表示期望。宋·歐陽修《伶官傳序》:「爾其無忘乃父志!」(你可不要忘記了你父親的志向。)

11、如果;假如。表示假設。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其若是,孰能禦之?」(假如這是真的,誰可以駕御?)

12、無實義,起調節節奏、舒緩語氣等作用。先秦·屈原《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雪花紛紛飄落一望無際啊,濃雲密布好像壓著屋簷。)

7樓:杜健超

文言字詞「為」的用法

文言文中,「為」的用法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動詞

1讀音:wéi。做,幹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是不去做,並不是做不到啊。

2讀音:wéi。治,治理。

為國以禮。(《論語侍坐》)

——用禮治理國家。

3讀音:wéi。製造,製作。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墨子公輸》)——我從北方聽說您正在製造雲梯,準備用它來攻打宋國。

4讀音:wéi。整理,準備

乃為裝譴荊軻(《荊軻刺秦王》)

——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5讀音:wéi。當作,作為,變成,成為

然後以六合為家(賈誼《過秦論》)

——然後又把天下當作自己的家。

6讀音:wéi。以為,認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我認為大王您這樣做是不合里理的。

7讀音:wéi。是,算是,算作,叫做,稱做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陳涉世家》)

——於是陳涉就被立為國王,國號稱做張楚。

第二類介詞

1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物件。跟,對,向。

太子怒,如為王泣。(《韓非子》

——太子發怒,進去對著君王哭泣。

2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目的。為了。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著述,詩歌為了反映事實而創作。

3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原因。因為,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自然界的執行是有規律的,不會因為有堯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有桀而滅亡。

4讀音:wèi。表動作行為的受事者,給,替。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牛。

5讀音:wéi。表被動,被

吾屬皆為之虜矣!(《鴻門宴》

——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1

第三類;連詞。

1讀音:wéi。表因果關係,因為。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是因為山珍海味不夠吃嗎?

2讀音:wéi。表假設關係,如果。

秦為知之,必不救也。(《戰國策》)

——秦國如果知道這件事,必定不會出兵救援。

第四類,語氣助詞,用於句尾,表疑問語氣,呢。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為什麼飛上高空九萬里以後才向南飛呢?

引用自

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誠石巖鷹 書1.乃丹書帛曰 陳勝王 寫,記下 譯文 就用紅色的筆在布上寫下 陳勝王 三個字。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 文字 譯文 管飲食的 士兵去買魚來燒了吃,剖魚時 看到了魚肚中的紅筆書寫有 陳勝王 字樣的布。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信 譯文 戰火不斷,家鄉來的書信顯得那樣的珍貴 和親切 4...

文言文解釋,文言文解釋 5

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 與 給予。例句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清 袁枚 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 只不過我把書公開 給予 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 似乎並不相同。2 與 黨與 朋黨 同類。例句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 張載 西銘 白話譯文 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

止在文言文中解釋,文言文中六師的解釋

sunny柔石 1 停止。察今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譯文 船停下來後,從刻著記號的地方下水找 劍 2 使 停止。鴻門宴 交戟之衛士欲止 之 不內。譯文 兩個侍衛把戟交叉,使人停止入內。3 住下。遊黃山記 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譯文 又從峽谷中經過棧道上山,回到 文殊院住下。4 留住。荷蓧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