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則 可以做作動詞嗎

時間 2022-03-19 10:40:10

1樓:冰河爆裂

不是動詞謂語。因為謂語是隱含的:是。

沒有則這個字,此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個句子也是成立的。主謂賓齊全的,謂語是隱含的,「是」。

那麼多出來的這個則字,就只能是副詞。表示強調。這就是。則翻譯成「就」,或者不譯。

有些書上的解釋是錯誤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現在很多編書的人都是不負責任的,不認真的,唯利是圖的。

2樓:無知慾望

表示肯定判斷,乃,是:此~餘之罪也。

可以做動詞的

3樓:記憶下乙個世紀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承接關係。

一般用來連線兩個分句或緊縮複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絡。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

"則與鬥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

(《石鐘山記》)  子燦寐而醒,客則鼾睡炕上矣。(《大鐵椎傳》)  (二)表示假設關係。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

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捕蛇者說》)  (三)表示並列關係。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乙個分句裡,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係(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悌。

(《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係。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詩經》)  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

(《捕蛇者說》)

高中文言文中可以表示相同意思的詞

我,餘,吾 諷 諫 謗 說 譏 去 往 赴 疾 病 憂 患 然 用在詞後,作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 的樣子 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康肅忿然曰。雜然相許,其妻疑曰。夫子喟然嘆曰。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然而,但是。例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君之...

古詩文是文言文嗎,古詩文是文言文嗎可以理解為古詩嗎

博士後繼人 不是。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古詩文主要指中國古代的詩歌和散文。簡而言之,文言文是一種語言,其實質相當於現在的 普通話 而古詩文指的是文學體裁,譬如 詩歌 散文 等。 一隻 不是,古詩文一般頗有規律,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文言文卻是十分拗口...

“壁”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有城的意思嗎?城牆呢

子秴 壁的本義是牆壁。古代的牆壁是用土築建的,因此,從土闢聲。在文言文中,壁主要指牆壁。如 家徒四壁立 面壁 壁,有時專指軍營的圍牆。如 及楚擊 秦,諸將皆從壁上觀。史記 項羽本紀 這個義項可以用作動詞,引申為建立軍營。如 史記 魏公子列傳 魏王恐,使人出 晉鄙,留軍壁鄴。其中的 壁鄴 就是在鄴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