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道物理題

時間 2023-03-23 13:30:07

1樓:匿名使用者

1.在盛滿水的缸中,放入一質量是500g的木塊,木塊靜止不動後時受到的浮力是( 5 )n

你的思路非常正確,解決浮力問題,一定要首先明確物體的浮沉狀態,然後根據物體的浮沉狀態合理選擇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2、因為根據阿基公尺德原理,物體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可知物體此時受到的浮力為12n.當浮力大於重力,物體就上浮。

2樓:匿名使用者

1.靜止不動即受力平衡,不是漂浮就是懸浮,平衡意味著 浮力=重力 (提示完畢,答案自理)

2.浮力=排開水的重力,當浮力大於重力時,就會……(不用多說了吧)

3樓:匿名使用者

木頭的密度比水小,放入水中後會漂浮著,2.畫出物體的受力圖,向下的是手的壓力,物體本身的重力,向上的是浮力,也就是排開水的重力,放手後,物體受力不平衡,合力是向上的,所以物體會上浮。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題 是預設木塊密度比水小的,是漂浮在水面的。如果沉下去浮力是不好計算的(因為木塊體積沒有給出)。 其中說木塊靜止不動是為了避免木塊上下振動,導致排開水體積變化,致使浮力也隨之變化。

第二題 由於f浮=g排,所以物體收到的浮力為12n,方向向上,其重力10n向下,所以物體收到的合力向上,物體上浮。

5樓:匿名使用者

1、設子彈速度是v,子彈擊中靶子的時間=340/v聲音傳播的時間=340m/340m/s=1s子彈的運動時間=

340/v=

v=680m/s

2、距離第乙個山的距離=340*1/2=170m距離第二個山的距離=340*(3+1)/2=680m兩山相距170+6800=850m

6樓:正比例

1、氣溫15℃,空氣中v聲=340m/s,子彈擊中靶子的聲音傳到人用的時間。

t1=s/v聲=340m/340m/s=1s,所以子彈離開槍口到子彈擊中靶子的時間。

t2=t-t1=,所以,子彈離開槍口的速度 v彈=s/t2=340m/。

2、船離左側山的距離l1=s1/2=v聲t1 / 2 =340m/s*1s / 2 = 170m,(s1為聲音傳到左側山來回的路程)

船離右側山的距離l2=s2/2=v聲t2 / 2 =340m/s*(1s+3s) /2 = 680m,所以兩山相距l=l1+l2=170m+680m=850m。

7樓:1林小英

(1)由題意s=340,t總=,可知聲音從靶到耳朵所用的時間為t1=s/v=340/340=1則子彈離開槍口到打中靶的時間為t2=t總-t1=

5秒所以速度為s/v=340/

(2)解:由題意得t總=t1+t2=1+3=4,s總=vt總/2=340×4=1360,因為聲音來回兩次,所以s山=s總/2=1360/2=680公尺。

答兩山相距680公尺。

8樓:匿名使用者

1、此時聲速為340m/s,則聲音傳來用了340m÷340m/s=1s,根據公式v=s÷t=340m÷

9樓:匿名使用者

1.設子彈速度為x,則 (340/x+340/340)=,得x=680m/s(注:15°時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為340m/s)

2.(1+4)*340=2s,則s=850m/s(注:s為兩山間距)

10樓:匿名使用者

1,加熱蒸發,有晶體剩下的是鹽水;取相同體積的液體放天平上,天平傾斜的一方是鹽哪猛歷水;在裝滿水的小知清燒杯裡分別放入一桌球,排出液體少的是鹽水。

2.將空奶瓶裡倒入和沒裝滿的牛奶瓶中李搜相同體積的水,用天平稱出水的質量,因為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則可以算出水的體積,也就是那瓶沒裝滿的牛奶的體積,再用天平稱出牛奶的質量,最後就能算出牛奶的密度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找個密度小的能浮在水上的物體,最好是規則的,放在兩杯水裡看哪個池水淺,淺的是食鹽水。還有把兩杯水分出一樣多體積(燒杯有刻度這一點很容易辦到),然後放在天平上看哪個重,重的是食鹽水。也可友旅以反過來,用天平稱處同樣質量的水,倒在有刻度的燒杯裡看哪個體積大,體積小的是食鹽水。

2、先用空奶瓶裝一定量的水,並做上記號,因為水的密度已知,我們知道水的質量就知道體積了,在把水倒掉,裝入牛奶到剛才水的位置,這是牛奶的體積就是剛才水的體積,稱出現在牛奶的質量就好汪凳知道牛奶的陵豎密度了。

12樓:網友

一、1、用測密度計,密度大的時鹽水。

2、取等體積溶液,比質量大小(或反過來)

3、將壓強計深入盯轎到相同的位置,壓強大的時鹽水4、蒸乾溶液。

二、先用天平測出奶瓶質量mo

倒入「定量的水擾態」,記水「定量」質量為m,則體積為m/p水記下水面位置,倒掉,倒入牛奶至相同位置。

用天平測此次質量m

則牛奶質量m-mo

所以牛奶密度(緩則源m-mo)p水/m

13樓:網友

一、方搏指法1.:測試兩者的密度,密度大者為鹽水,做法是取相同體積的水,重者為鹽水;

方法2:採用蒸發方法,最後有結晶固體的孫銀胡為鹽水;

方法3:在常壓下,零攝氏度結則攔冰的為冰。

14樓:匿名使用者

解:1、「增加」 q=cm(t0-t)=

2、c=q/m(t-t0)=。

該物質可能是_銅__。

15樓:匿名使用者

1、溫度越高,能內越大 很符合我們的常識,所以溫度降低 內能減小 q=cm△t=

2、q=cm△t 所以c=q/m△t = 查得該物質可能是銅。

16樓:網友

解釋:首先提出阿基公尺德定理。

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等於其排開液體的重力。

好的接下來分析:

第一題的水銀:水銀的密度大得!所以都浮在水銀面上,受力分析知浮力等於重力。

那麼三個浮力相同,所以阿基公尺德定理,排開——也就是在液體下的體積一樣第一題的水:少了個銀字就只能浮木頭了。受力分析知只有木頭等於重力而其他小於重力。

所以木頭排開的水最多。

第二題:繼續阿基公尺德。

塑膠袋無視之後,泡在水裡面的那一部分排開了三分之二體積的水,所以受到了三分之二體積的水的重力的浮力,又因為袋子裡面也是水,所以三分之二水的重力的浮力與泡在水裡的那三分之二水的重力相互抵消,實際上彈簧秤只稱上面的三分之一所以是d。

17樓:紅粉芙蓉

問題一,w有=gh=2500n×2m=5000j;

w總=fs=650n×12m=7800j;

η=w有/w總=5000j/7800j=。

問題二,1,η=gh/(g+g')h=g/(g+g')=600n/(600n+40n)=;

2,w總=w有+w外=gh+g'h=600n×1m+40n×1m=640j;

3,拉力的大小是:f=(1/2)(g+g')=1/2)×(600n+40n)=320n,則人對地面的壓力大小是:f'=g0-f=500n-320n=180n;

4,人對繩子可以施加的最大拉力是:f大=g0=500n,可以克服的最大總阻力是:g大=2f大=2×500n=1000n,則最高機械效率是:η高=(g大-g')h/g大h=(g大-g')/g大=(1000n-40n)/1000n=96%

18樓:匿名使用者

有=gh=2500*2=5000j

w總=fs =650*12=7800j

η =w有/w總 =5000/7800= 學生站在地面上,「乙個動滑輪何乙個定滑輪」的繞法n=2f=(600+40)/2=320n

η =g/2f = 600/640 = s=2h=2*1=2m

w=fs=320*2=640j

3)人受繩子向上拉力為320n

n=g人 - f =500 - 320 =180n4)也就是說繩子拉力f最大只能是500n,(要不人會離地)所掛物重最大為: g大=2f大-40=960nη 大=g大/2f大 =960/1000=96%

19樓:匿名使用者

1:w有用=2500n*2=5000nm w總=650nx12=7800nm 機械滑輪組的機械效率=5000÷7800×100%=

20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題有效功是w=fs=2500*2=5000(j)

總功是 w=fs=650*12=7800(j)

機械效率η=w/w=5000/7800*100%=

第二題定滑輪只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改變大小,動滑輪可以改變方向也可以改變大小。

1,η=gh/(g+g')h=g/(g+g')=600n/(600n+40n)=;

2,w總=w有+w外=gh+g'h=600n×1m+40n×1m=640j;

3,拉力的大小是:f=(1/2)(g+g')=1/2)×(600n+40n)=320n,則人對地面的壓力大小是:f'=g-f=500n-320n=180n;

4,人對繩子可以施加的最大拉力是:f=g=500n,可以克服的最大總阻力是:g=2f=2×500n=1000n,則最高機械效率是:η高=(g-g')h/gh=(g-g')/g=(1000n-40n)/1000n=96%

兩道物理題

麥浪邁邇 1 f 浮 1 g1 p 水 g m木 p木 54 1 f 浮 2 g2 m木 m金 g p水g m木 p木 2 由 1 2 得 m金 54g 所以 p 金 m 金 v 金 2.77g 立方厘米2 將乙浸沒在水中後,b點向下的拉力減少 f 浮 p 水 球 10n 由 fi l1 f2 l2...

兩道物理題

1,用橡皮筋做測力計刻度不均勻的原因是 a.橡皮筋拉長時直徑變細 a.橡皮筋拉長時直徑變細 b.橡皮筋的量程太小 c,橡皮筋形變不均勻 2.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員騎自行車加速運動,有關車輪所受摩擦力方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前車輪摩擦力向後,後車輪摩擦力向前 a.前後的車輪摩擦力都向後 b前車輪摩擦力...

兩道物理題

1。選cd下落時間為to 2h g 2s 通過每段的時間 為t to 4 2 4 相鄰兩段的長度差 為gt 2 a 每段長度之比 為1 3 5 7 b 最短的一段的長度 為20 16 先求 過窗戶中間時刻的速度 等於 過窗戶的平均速度 v x t 從下落到這一時刻的時間為t v g 從屋簷到窗台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