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venus趙公子
有些家長總讓孩子「謙讓」,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妥?
1.孩子往往會變得自卑、敏感。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對別人謙卑。
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內心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導致自己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卑微。這種錯誤的認知很容易導致孩子變得自卑和敏感。當孩子長期遭受父母或他人的不公平待遇時,內心會變得越來越敏感。
以後遇到類似情況,孩子還是會主動把機會讓給別人,但內心的不甘會越積越深,最終面臨大爆發。
2.孩子不容易滿足於現狀。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別人謙虛,凡事優先考慮別人的想法。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雖然學會了謙遜,可以因此受到別人的稱讚,但內心還是無法得到滿足。對於孩子來說,謙讓並不是他們行為的初衷,而是在父母的唆使下做出的行為。所以,當孩子一次次卑微的時候,內心的失落感會更強,失去的越多,就越不滿足於現狀。
如果孩子總是很卑微,那麼必然會產生自卑心理,以為自己不會有更好的東西,哪怕機會就在眼前,也會給別人。
3.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成逢迎型人格,家長就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到原則性的謙虛。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有原則的謙遜。
父母不能因為怕孩子變成逢迎型人格,就拒絕用謙卑的態度教育孩子。相反,他們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同時以謙卑的態度教育他們,而不是別人想要什麼。他們再喜歡,也會「忍著痛」給別人。
只有懂得保護自己的底線,孩子才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變得退縮和軟弱。尊重孩子的選擇。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別人的眼光和我們自己的面子。
只有真正尊重他們,他們才會真正學會如何和朋友相處,在有分歧的時候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2樓:隨遇而安
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讓自己的孩子變得非常敏感,自卑,父母總是讓孩子去謙讓別人,但是從來都沒有考慮到孩子自己的內心感受,長久以往的話,孩子可能會變得特別的害怕和朋友們接觸,可能性格比較內向。
3樓:星了
我認為謙讓這個禮貌是非常的好的,比如說在古代口容那裡的故事就是乙個很好的謙讓的美德,但是也應該讓孩子學會爭奪,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而且也不容易吃虧,謙讓並不是軟弱,謙讓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也應該是分場合的。
4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既要溫柔,又要有自己的脾氣,否則很容易被別人欺負,一定要讓別人知道你的底線。
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謙讓
5樓:智潔
為人父母,要真正地領會謙虛的深刻含義,從而引導孩子擁有謙虛的品質。
培養建議一:讓孩子看到謙虛的父母。
孩子的道德品質是從哪學的?毋庸置疑,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父母如果為人謙虛謹慎,孩子就沒有學習和練習「傲慢」的機會和平臺。
即使孩子受到外界影響,有了自滿的傾向,謙虛的父母一定會靈敏地感受到孩子的偏頗,自然會及時地引導孩子回到正軌。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如何才能體現謙虛呢?父母在和朋友聊天時,不隨便插嘴,不說服朋友「我的觀念才是對的」;當夫妻其中一方向對方提出意見時,傾聽者不要以狡辯的方式反抗和掩飾;當父母在家閒聊時,不要總評論某人的缺點,或總把「某人不行」之類的話掛在嘴邊,因為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傲慢。
這些生活中的細節,會時時刻刻被孩子撲捉到,他會照著父母的樣子去為人處事。當然,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不要隨意地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儘量用平和商量的語氣和孩子溝通,不要一張嘴就是埋怨。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幫忙收拾碗筷,可以說:「孩子,幫媽媽收拾一下。」而不是:
這孩子,眼睛裡沒有活,吃完飯了也不知道幫著收拾一下,快過來,幫忙收拾。」這樣說勢必會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其實,父母之所以這樣講的潛臺詞是:
我就能看得見活,我吃完飯就知道收拾碗筷。」殊不知,這也是一種傲慢。父母「愛埋怨」的習慣,會導致孩子長大之後,一遇到自己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就會心存不屑,自然說出不中聽的語言,從而很難與人和睦相處。
謙虛的父母,不會總把自己對家裡的一點貢獻掛在嘴邊,喋喋不休、誇誇其談,生怕別人不知道。其實,這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而謙虛的父母是自信的,不需要拿一些做過的事情來裝點自己,因為他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6樓:情感答疑梁山伯
首先,這種觀念給身為長者的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心傷害。可能父母是隨口的一句,你要讓著弟弟妹妹,因為他們比你小。但這給身為長者的孩子傳遞一種負面資訊-即父母偏愛弟弟妹妹,我不受觀注。
這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非常巨大的。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在無形之中增加與父母的隔閡,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在乎自己。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不安全感。
特別是那些不善於交流的孩子,在學校不受關注,在家還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這給孩子的心理創傷是巨大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發生異樣,但父母卻還絲毫未察覺,以至於最後發生悲劇,那時已經為時已晚。有人可能會質疑,讓長者孩子讓著弟弟妹妹不可能有那麼嚇人的結果。
確實,因為這種觀念出現的悲劇確實少,但不代表沒有。現實確實出現過為了爭奪父母關注出現傷害弟弟妹妹的悲劇事件,不可不防。除此之外,這種觀念會慢慢成為孩子的心靈創傷,會慢慢積累成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這種觀念會給受寵的弟弟妹妹造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即哥哥姐姐讓著我,幫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也就有了現實的「樊勝美」事件。少女意外去世,父母向其公司索賠41萬為弟弟買房。
弟弟也欣然接受,從未體諒顧及過自己的姐姐,好像姐姐即使死去也有義務需要幫他,因為他是家裡的小的。可以想想,這種觀念是多麼的可怕。
最後,面對這種觀念,如何去糾正才是關鍵所在。這種觀念在中國的歷史久遠,在多數中國父母中,這種觀念已經是根深蒂固一般,很難改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
可以從父母,學校,社會三者共同努力來改變這種現狀。父母是最關鍵的乙個環節,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成長時期最重要的陪伴著。如果父母從小不給身為長者的孩子灌輸「大必須讓著小」的觀念,不給身為弟弟妹妹的孩子灌輸「哥哥姐姐會讓著你」的觀念。
而是教育孩子不管是哥哥姐姐,還是弟弟妹妹,都要互相幫助,互相謙讓,而不是一味的謙讓,無盡的謙讓那叫就「溺愛」。這樣孩子才能在乙個和諧家庭中健康成長。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懂得謙讓?
7樓:迷蹤貓
很不幸的是在我的家庭中,大膽肯定是要讓著弟弟妹妹的,這就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從小到大我不僅要懂事的讓著大的還要讓著小的。
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但是這句話的本意是指:敬重自己的長輩,進而推廣到敬重別人的長輩,撫愛自己的子女,進而推廣到撫愛別人的兒女。「愛幼」說得是呵護下一代,跟哥哥姐姐與弟弟妹妹的年齡差相去甚遠。
無論是親戚家的孩子,還是一家的兩個孩子,年齡差大多都在10歲以內。小的是孩子,大的也一樣是。這時候不分青紅皂白地讓大孩子讓著小孩子,根本就是大人們在教育過程中圖省事的強盜邏輯。
大孩子容易自卑和叛逆,小孩子更加無理取鬧家長強制以大讓小的理由往往是「大孩子應該更懂事,小孩子不懂事很正常,所以大的應該遷就小的,甚至沒有對錯之分」。這種理由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強者必須讓著弱者。
但是也不能夠一概而論作為大的不一定非要讓著弟弟妹妹。前提是弟弟妹妹沒有犯原則性錯誤的情況下。
想要養成孩子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家長應該如何教育?
8樓:與臨行畫
引言:想要孩子學會謙讓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成長。
可能孩子的在小的時候會有一些不好的舉動,但是你要想一想孩子在這個時候為什麼會惹你生氣,乙個孩子如果想象成謙讓的品質,那麼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好好的尊敬別人,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分享,有些孩子在家裡面吃東西總是想挑最大的那乙個,那麼家長一定要跟孩子說這是不對的,讓孩子去改掉這個習慣。家長可以跟孩子褲賀說一說,在別人來到家裡面做客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跟孩子談一談,讓孩子知道該怎麼懂得謙讓。可能有很多孩子在吃東西的時候只想著自己,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就要跟孩子好好的說一說,讓孩子去明白。
孩子吃東西總是搶鬥吵來搶去,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是不文明的行為,讓孩子在餐桌上千萬要重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非常不錯的,家長要讓孩子善於去解決這些事情。
乙個孩子在餐桌上可能也會有品質的表現,只要父母讓孩子學會了,那麼孩子也是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的,你要用一種好的方法去對待你的孩子,平時一定要學會保護。小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胡銷派情,父母一定要考慮清楚之後,在孩子做好選擇,如果孩子喜歡去游泳或者是做其他的事情,那麼在這個只有父母會退讓。要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做好選擇,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這樣孩子也能有所認識,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引導。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情,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講清楚之後再讓孩子選擇,不能讓孩子跟別人學得越來越壞。
9樓:十萬個為什麼之零零七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既寬容對待他人,也寬容孩子自身的過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自身對孩子的影響本身就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其次,教育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位置。
作為家庭中的成員既有權利享受作為孩子應有的愛心和呵護,也有義務承擔家庭該有的勞動與責任。不能因為對孩子一味的嬌慣和寵溺,讓他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而一味只知索取不懂拆穗得感恩和回報。 最後,讓孩子心中有他人,懂得善待他人。
多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使之從中得到不斷鍛鍊。讓孩子旅辯卜在發生矛盾的後灶消果中體味到只有團結友愛,寬容謙讓,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樂。
10樓:安妮的心動錄目
家長在生活中就應該以身作則,也應該做乙個有品質的人才,可鬥態亮以把孩閉爛子教育的很好,空寬也會讓孩子有乙個良好的品質,俗話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11樓:群群群群
家長可以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就會效仿你的行為。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謙讓,有禮貌?
12樓:等凌晨日出
在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特別懂事的孩子,他們在家裡表現優秀,對人對事都十分慎重。這樣的孩子很讓人欽佩,因為他們展現了一種特別的責任感和成熟感。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如何被家長教育出來的呢?
首先,懂得尊重別人是乙個懂事孩子的基本特徵。這樣的孩子會在與他人交往中表現出禮貌和謙讓,遵守社會公德,尊重他人的較好行為習慣。家長在這方面的教育,應該從小開始,讓孩子注重禮儀,教他們如何表現得合適,讓孩子明白尊重別人的行為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乙個懂事的孩子應該具備對自身和他人安全保障的能力。孩子的安全問題是家長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讓孩子知道如何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應該從小學習怎樣避免危險、在自然災害中如何自救等技能。
同時,教孩子學會關愛他人,要求他渣滲們在遇到他人危險時,要救援別人或尋求他人幫助。這些技能和行為可以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課程等方式進行普及。
再次,乙個懂事的孩子應當有明確的責任心。孩子們應該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如打掃衛生、幫助家人等。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讓其承擔適當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長。
在學校裡,老師可以通過班級管理、組織活動等方式,讓孩子們學習團隊協作,增強責任感。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們不斷將責任心擴充套件,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
最後,懂事的孩子應該有較為健康的生活習慣。他們應該保持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等李手習慣,從而保證身心健康。家長可以通過提供有營養的食物、制定良好的作息規律、引導孩子合理運動等方式,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
總之,乙個懂事的孩子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家庭和學校的努力下培養出來的。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式、方哪梁嫌法與過程,都需要認真考慮和實踐,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不斷挖掘和豐富每乙個孩子的潛能,最終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對嗎
我哥的孩子今年上小學4年級,從小非常聽話,學習成績也很好,可是最近孩子的心理髮生了巨大的變化!原因是學生許多家長都給自己的孩子買了手機,有帶攝像頭的,有帶電腦功能的,非常高階!比有些大人用的手機還要先進!這些學生拿手機主要是玩遊戲,網上qq聊天,我哥的孩子回家也鬧著要買,學習成績一塌糊塗!我感到鬱悶...
家長教育孩子的成語有哪些,家長教育孩子的成語
我不是賤男人呢 畫荻教子 hu d ji o z 荻 蘆葦。用蘆葦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造句 而關於母親的感人故事更是不勝列舉,孟母三遷 歐母 畫荻教子 等流傳至今,對今人仍很有啟示意義。殺彘教子 sh zh ji o z 彘 豬。父母說話算數,教子誠實無欺。造句 班主任王老...
孩子犯了錯,家長如何實現教育讓孩子知錯能改?
多和孩子溝通多和孩子交流,要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這種錯誤,如果自己不去改正,會容易造成很沉重的代價,讓他意識到這一點,相信孩子是能夠做到知錯就改的。家長要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耐心的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 錯哪了 要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沒有錯的,我認為這能從小讓孩子意識到錯誤需要承擔的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