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蘇聯被俘那麼多,二戰中為什麼蘇聯戰俘數量龐大,難道真的是蘇軍不強

時間 2022-06-03 11:30:07

1樓:匿名使用者

蘇聯與德國開戰之前,兩國簽訂友好條約還沒有多少時間,蘇聯正在高興呢,德國閃電戰開始,秘密集結重兵,突襲蘇聯,大量的戰俘多數是在這一階段被俘的。

二戰中為什麼蘇聯戰俘數量龐大,難道真的是蘇軍不強

2樓:因緣法

所謂一步差,步步差。不是蘇軍不強,而是蘇聯上了德國的當,根本沒有任何準備,被德國突襲所致。

蘇聯與德國開戰之前,兩國簽訂友好條約還沒有多少時間,蘇聯正在高興呢,德國閃電戰開始,秘密集結重兵,突襲蘇聯,大量的戰俘多數是在這一階段被俘的。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會出現300多萬俘虜

3樓:匿名使用者

戰爭年代,有人奮勇殺敵,也會有人選擇向敵軍投降,二戰蘇德戰場可以說是二戰期間最慘烈的戰場之一了,德軍**1180萬人左右,蘇軍**近3000萬人,但是讓人覺得差異的是,蘇聯居然有將近300萬人選擇向德軍投降,這是為什麼呢?

這些士兵雖然選擇向德軍投降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幫著德國轉頭來對付蘇聯,投降不等於投敵,他們在德國戰俘營受盡了虐待羞辱,也沒有向他們妥協,在既然這樣,為什麼當初不選擇戰場殺敵呢?

其實這和蘇聯國內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當時的蘇聯因戰場需要,緊急徵召平民參軍,士兵人數暴漲,然而士兵人數是上來了,但是**卻不能裝備到位,很多士兵們上戰場的時候沒有受過訓練,手裡甚至沒有**。

即使是這樣,士兵們也要先前衝的,因為士兵們的身後就是督戰員,對於那些逃跑或者怯戰的士兵,督戰員會當即槍斃,然後一旁的士兵就會搶過他的**使用,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士兵乾脆選擇向德國投降

(還有乙個原因是蘇聯當時的幾個加盟國受不了史達林的鐵血紛紛要求獨立德軍一打進來時是主動投降的)

4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蘇軍殲滅日本關東軍,把近70萬日軍還有日本開拓團及其家屬以及貌似日軍的朝鮮軍團的戰俘等一百多萬,再加上一百多萬的德軍戰俘都趕進了西伯利亞戰俘營,都加起來可不得有三百多萬嘛。那裡的戰俘百分之九十都是凍餓而死的,那時候蘇聯也嚴重缺糧,哪有那麼多的糧食養活這300萬的戰俘。

二戰時,為什麼那麼多蘇聯士兵投靠了德國

5樓:黑哥

哪國沒幾個軟骨頭,抗戰時偽軍不也是一抓一大把嗎

二戰時期蘇聯有多少人?為什麼會死幾千萬人呢?

6樓:李x廣全

二戰時蘇聯人口大約1.6億——1.9億。

在戰爭中死了幾千萬人(約兩千七百萬)其原因:(一)二戰的主戰場在蘇聯;(二)**裝備比德國差;(三)攻克柏林死傷太大(越130多萬),死亡人數數倍於德國;(四)補給、藥品跟不上,物資短缺,連手動步槍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把;(五)蘇聯人不把自己人當人,即使蘇聯獲勝的戰鬥也經常數倍於德國的損失。

所以綜上所述,導致了二戰中首屈一指的**。

7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戰爭初期德國對蘇聯發動的是閃電突襲,而蘇聯方面對此準備不足,沒有建立足夠強大的防禦,使得前線部隊全線瓦解,幾個月間數百萬人被俘虜,蘇聯原本訓練有素的常備軍損失殆盡。同時由於蘇聯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德軍了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最後終於重建了防線,而這時的蘇軍士兵都是臨時徵召來的農夫,工人,牧民,學生,絕大多數人都沒拿過槍。而當時的形勢危急,又沒有時間進行良好的訓練,有時甚至是簡單地教一下怎麼使用槍,上膛,瞄準,射擊,退彈,然後直接就送上前線。

這也就是紅警裡面的所謂「徵召兵」,這樣的士兵其單兵素質可想而知。。。

所以在戰爭前期以及中期(41.42.43年)的厲次戰役中,蘇德雙方的**都不成比例。尤其是在極端困難的42年,乙個德軍士兵通常能換五到六個蘇聯士兵。

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逆轉,蘇軍對士兵的訓練逐漸重視,僅2023年,就有幾十萬人在各種訓練中心接受訓練,同時前線倖存下來的老兵也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同時德軍中富有作戰經驗的士兵被大量消耗,兵源逐漸枯竭,前線形勢緊迫,新兵訓練相對不足,戰鬥力降低,交戰雙方的**比例也就逐漸拉平了。

8樓:匿名使用者

2700萬人吧,開戰第一年蘇軍戰鬥減員為804萬人,41-43年期間的重大戰鬥幾乎蘇軍都損失慘重,西方面軍在開戰的頭乙個月幾乎損失殆盡,而像基輔會戰、42年的夏季攻勢等等,蘇軍的進攻部隊都差不多被圍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戰略指揮失誤,開戰前蘇軍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運動,很多擁有戰鬥經驗的錢沙皇時期的軍官被清洗掉了,其一線作戰部隊的指揮官大都沒有實戰經驗,加上戰前準備不足,而德國的一系列迷糊措施,讓蘇聯盲目相信德國不會和其開戰。就寫這些吧

9樓:微積分呀

蘇聯在人力方面真正的優勢,其實不是總量優勢,而是效率優勢

在總量方面,蘇聯確實對德國佔到2:1以上的優勢,但是加上僕從國的抵消和戰損比的劣勢,蘇聯在42年下半年的時候,實際在人力總量方面的優勢,實際曾一度消失

但實際不是這樣算的,問題沒那麼簡單

當時蘇聯人力—被占領土人力乘以戰損比,實際小於德國+僕從國人力。但這時蘇聯的另乙個人力優勢顯現了出來——效率。

由於蘇聯在人力動員效率上佔優,使他可以比德國先一步達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簡單來看,這就好比兩支等長的蠟燭,蘇聯這支燒的旺,一時之間會佔得明亮,而德國那支旺起來比較的慢,一段時間內會顯得暗淡,但卻可以燒的更久。

但問題比這略微複雜一些:此時的蘇聯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鎖進了箱子,但總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來,就應該努力去解放被鎖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長,甚至增長。

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燒達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麼蘇聯的人力就會盛極而衰,在綻放出一抹燦爛的輝煌之後,最終黯淡下去。

看來,在動員率上處於劣勢的德國,只要能夠阻止住蘇聯的這一抹輝煌,就可以將蘇聯的人力優勢耗盡。

可惜,德國原本曾有機會做到這一點,卻沒有這麼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動員速率低於對手的情況下,在自身尚未達到峰值之前,迫於西線形勢的壓力,草率的發動了庫爾斯克會戰。

這就為蘇聯發揮其效率優勢提供了變利,這一戰,是在德軍尚未達到動員峰值的情況下發動的(德國的動員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時尚未完成後備軍的編練,只是在東線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已);而蘇軍則憑藉效率優勢,達到了戰爭期間的峰值(這個峰值一直到戰爭結束前,才被占領了整個歐洲東部的蘇軍所超於,即使是44-45年初大獲全勝的蘇軍,也無法在規模上和43年中的蘇軍相比)。

於是,乙個尚處在動員途中的德軍就被乙個已達到動員峰值的蘇軍大敗了,雖然蘇軍在會戰中付出了遠比德軍更大的代價,但他隨即就獲得了解放領土上龐大人力的補充——蘇聯龐大的人力優勢終於被鬆綁了。

至43年末,這個數字達到430萬,略等於同期蘇軍的損失總數,使其可以繼續維持其強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復損失,優勢還將擴大)——現在,蘇軍這支蠟燭不僅可以明亮的燃燒,而且可以持續的燃燒了。

而反觀德軍,雖然他的人力尚未徹底利用,卻已經喪失了徹底利用的機會了——他將來不及達到自己的動員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續獲得補充的蘇軍相比較,只能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來盡可能的維持軍隊實力。這時候,唯一可以支撐德國的,是他尚有數百萬人力可供利用,尚有龐大的軍工潛力可供開發——但是,這一切都來不及了。

盟軍的登陸徹底斷送了德國細水長流式的人力模式,現在,德國這支蠟燭不僅沒有對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對手燒的長久了,因為他將被迫在另一頭再點起乙個火苗。這兩團火苗將同時燃燒這支並不明亮的蠟燭,並將其徹底耗盡。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邊另點燃一頭之後,原先東線一頭的蠟燭開始被蘇軍一截一截的大塊剪掉,一進步縮短了蠟燭的壽命,如此往復,不足一年——這支新點起一頭的蠟燭,就被徹底熬幹了。

假如說,德國這支蠟燭曾有過一次比東線那個對手燃燒更久的機會的話,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間這段時間,可是,這兩次機會最終被德國人自己給斷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爾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羅斯西部草原。

雖說二戰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可謂規模龐大,但其中真正上戰場的不足1000萬,而且還是包括大量人民衝鋒隊和武裝勞工這種非正規部隊。與之相比,二戰蘇聯共動員了3340萬人,其中大部分人都能直接參戰,這樣一來,蘇軍的戰區兵力就遠大於德軍了

而在莫斯科保衛戰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由於領導人沒有早點採取防禦措施,導致德軍的猛烈轟炸,甚至一度將史達林格勒這座南方最大城市夷為平地。史達林號召全國人民共同奮戰,出現了一大批祖孫同上戰場的壯烈場面。最後,人民是決定戰爭勝利的關鍵得以體現,蘇聯最終戰勝了德國法西斯。

二戰中國的偽軍為什麼那麼多,為什麼二戰時中國偽軍那麼多,那麼熊。。。

所以有這麼多偽軍,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在抗戰爆發前就未能完成軍令暢通 未能建立起乙個真正的國防軍。還有就是跟我們一些國人的劣根性有著密切關係。1 愛錢財和儲蓄觀念強,缺乏國家觀念,不關心政治,極富附和與雷同性。2 愛面子,保守而尊大,用主義強,恩義感薄弱,形式主義重,巧於詞令。3 天命觀念強,守成觀念重...

二戰當中蘇聯能否獨立打贏德國,二戰為什麼蘇聯打贏德國不直接佔領歐洲。成為第二個歐洲霸主。

虎踞江南 如果沒有美英等西方盟國的大量援助,前蘇聯想要在二戰初期頂住德軍的進攻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 烏克蘭糧倉 被德軍佔領之後,蘇聯幾乎到了 命懸一發 的危急關頭。而恰好是此時西方盟國的大量援助 一直持續到1945年 才使得蘇聯度過了難關。至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 後,可以說,即使是後來...

二戰德國那麼強為什麼會失敗,二戰中,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失敗的原因很多,但說到根本,就是戰略上的失敗。克勞塞維茨說過,戰役上可以失敗很多次,但戰略上不能失敗一次。根本原因 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歷史上菲特烈大帝時期普魯士因為四面受敵差點亡國,後來的一戰也是因為未能徹底擊潰東西線的任意一線而失敗。二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