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體都有重心嗎?只有嗎,任何物體都有乙個重心嗎?只有乙個嗎?

時間 2022-04-03 01:55:08

1樓:半瓶小醋俠

任何物體的重心都會有,而且只有乙個.

找出的方法如下:

(1)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測定薄板的重心位置

對於形狀不規則或質量分布不均勻的薄板狀的物體其重心的位置可用懸掛法來確定.當用細線將薄板狀物體的a點懸掛起來處於靜止時,物體只受兩個力的作用:重力g和線的拉力t,此二力必在同一直線上,因此可知,重心必處於ab連線上;同理,將物體上的d點作為懸掛點時,當物體處於靜止時,物體的重心必處於de連線上.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物體的重心一定在ab和de兩直線的交點c處,這樣我們就確定出了物體的重心位置.

(2)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測定一般物體的重心位置對於一般物體,由於物體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很難用懸掛法準確地找出物體的重心位置.但通過對薄板狀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我們可以從理論上看到,只要我們從三個不共面的點對物體進行懸掛,分別在物體上標出如圖中所示的ab,de等相關的三條線段,則這三條線段的"交點",即為物體的重心位置.

故重心為一交點,只有乙個.

不懂繼續追問,望採納,謝謝。(*^__^*)

2樓:匿名使用者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物體的各個部分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然而當我們將其看成乙個整體時,物體的重力就是各部分所受地球引力的合力。

這個合力的作用點是按平行力合成方法得出。(若是將多個物體視作乙個系統,系統所受到的重力的作用點也是這麼求)。但這個合力,只有乙個作用點。

我們稱其為物體的重心。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了,重心是乙個抽象模型,用微積分的思想來看,重心是幾何意義上物體重力的平均值,可能在物體外,可能在物體內,用懸掛法可使物體平衡,重心只能有乙個,不可能有兩個平均極點,只能有乙個。謝謝!

乙個物體只有乙個重心嗎?怎麼證明

4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體系在某一特定瞬間具有唯一重心(質心)。

該重心(質心)位置為各質點質量與位置的乘積的積累除以總質量。

很顯然,求出來的這個位置就是乙個點值。m(x,y,z)=∑(x,y,z)mi/∑mi。

可變形體系不同時間,重心可以改變,因為其中部分質點的相對位置關係可能發生了變化,最終求出的值就不同了。

5樓:塵埃早已落盡

是的,如果有2個,那與重心的定義不符

物體重心一定在物體上嗎?為什麼?

6樓:老劉聊成本

這個是不對的,重心,是在重力場中,物體處於任何方位時所有各組成支點的重力的合力都通過的那一點,沒有說一定在物體上。比方乙個空心的圓形物體,重心就在圓心,不在物體上

7樓:love就是不明白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重心: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

形狀規則而密度均勻物體的重心就是它的幾何中心。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例如均勻的金屬圓環,重心在圓心。

8樓:謙學劉

不管是實心的 還是空心的 都在物體包圍的範圍內 空心物體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實心的就在物體上 但都不會超出物體包圍的範圍外

9樓:

不對,比方乙個空心的圓形物體,重心就在圓心,不在物體上

10樓:free光陰似箭

不一定,比如圓環,重心在圓心

乙個物體只有乙個重心嗎

11樓:王公子

重心是物體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位置由物體的幾何形狀和物體各部分的質量分布情況來決定。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點。一般物體的重心可能在物體的形體之內,也可能在物體的形體之外。

(1)物體的形狀改變,其重心位置可能不變。如乙個質量分布均勻的立方體,其重心位於幾何中心。當該立方體變為一長方體後,其重心仍然在其幾何中心。

(2)物體的重心相對物體的位置是一定的,它不會隨物體放置的位置改變而改變

12樓:匿名使用者

當我們將其看成乙個整體時,物體的重力就是各部分所受地球引力的合力。

13樓:電工學王老師

乙個物體只有乙個重心嗎——正確!

質心和重心是乙個東西嗎? 40

14樓:匿名使用者

質心和重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力學概念。

重心與物體所受的重力相聯絡,它實際上是重力組成的平行力系的中心,而質心與物體的質量分布相聯絡,它可視為乙個特殊的「質點」,這個「質點」的質量同整個物體的質量相等。

複雜物體重心位置可以由實驗(懸掛法)測定,因此,利用質心與重心重合這一點也可以由實驗測定複雜物體的質心位置。如果物體各處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則質心和重心不再重合,而且當物體或質點組與地球相距極遠時,可以認為它們不再受重力,重心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質心的概念卻仍然有效。由此可見,質心的概念比重心的概念更具有普遍的意義。

質心是質量中心的簡稱,指物質系統上被認為質量集中於此的乙個假想點。與重心不同的是,質心不一定要在有重力場的系統中。值得注意的是,除非重力場是均勻的,否則同一物質系統的質心與重心不通常在同一假想點上。

重心,是在重力場中,物體處於任何方位時所有各組成質點的重力的合力都通過的那一點。規則而密度均勻物體的重心就是它的幾何中心。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用懸掛法來確定。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擴充套件資料:

質心與重心的區別:

1、質心:物體質量中心。

2、重心:物體重力中心。

3、重力g=mg,其中m是物體質量,g為一常數。重心和質心一般情況下是重合的。

下面是一些尋找形狀不規則或質量不均勻物體重心的方法。

1、懸掛法

只適用於薄板(不一定均勻)。首先找一根細繩,在物體上找一點,用繩懸掛,劃出物體靜止後的重力線,同理再找一點懸掛,兩條重力線的交點就是物體重心。

2、支撐法

只適用於細棒(不一定均勻)。用乙個支點支撐物體,不斷變化位置,越穩定的位置,越接近重心。

一種可能的變通方式是用兩個支點支撐,然後施加較小的力使兩個支點靠近,因為離重心近的支點摩擦力會大,所以物體會隨之移動,使另乙個支點更接近重心,如此可以找到重心的近似位置。

3、針頂法 同樣只適用於薄板。用一根細針頂住板子的下面,當板子能夠保持平衡,那麼針頂的位置接近重心。

與支撐法同理,可用3根細針互相接近的方法,找到重心位置的範圍,不過這就沒有支撐法的變通方式那樣方便了。

4、用鉛垂線找重心(任意一圖形,質地均勻)

用繩子找其一端點懸掛,後用鉛垂線掛在此端點上(描下來)。而後用同樣的方法作另一條線。兩線交點即其重心。

15樓:匿名使用者

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力學概念。

重心與物體所受的重力相聯絡,它實際上是重力組成的平行力系的中心,而質心與物體的質量分布相聯絡,它可視為乙個特殊的「質點」,這個「質點」的質量同整個物體的質量相等

一般情況下,質心與重心的位置不重合。尺寸不十分大的物體放在重力場中,它上面各質元所在處的重力加速度g相同。這時物體的質量分布和物體的重力分布是一致的,物體的質心和重心位置重合。

複雜物體重心位置可以由實驗(懸掛法)測定,因此,利用質心與重心重合這一點也可以由實驗測定複雜物體的質心位置。如果物體各處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則質心和重心不再重合,而且當物體或質點組與地球相距極遠時,可以認為它們不再受重力,重心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質心的概念卻仍然有效。由此可見,質心的概念比重心的概念更具有普遍的意義。

16樓:八婆

不是!質心是質量的集中點!而重心是重力的集中點!如果重力加速度不同,就不是同一點!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質心是質量中心的簡稱,指物質系統上被認為質量集中於此的乙個假想點。與重心不同的是,質心不一定要在有重力場的系統中。值得注意的是,除非重力場是均勻的,否則同一物質系統的質心與重心不通常在同一假想點上。

重心,是在重力場中,物體處於任何方位時所有各組成質點的重力的合力都通過的那一點。規則而密度均勻物體的重心就是它的幾何中心。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用懸掛法來確定。

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另外,重心可以指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如果你學理,在大學物理以及高等數學都會涉及密度不均勻物體的質心求法

重力真的只有乙個作用點重心嗎?

18樓:小狐狸的利爪

重力作用於物體的各個部分。也就是說有無數多個作用點。為了受力分析,我們經常用重心這個點來等效替代那無數多個作用點。

19樓:帝族的血

重力作用於乙個物體的各個部分是均勻的,並不是只有乙個重心,實際上重心是不存在的,初中課本上之所以這樣說是為了便於同學們理解和教學

20樓:蹲下a抱抱

為了方便研究,把物體看做質點來研究,所以物理課本上一般說只是運用於重心,而實際上,物體每個位置都受到重力

任何物體都有引力吧。就算細菌都有引力吧

科學並不都是知其然也知起所以然的。在經典力學中是無法解釋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的,那只是通過觀察現象得到的乙個歸納性的結論,裡面的係數也是通過實際測量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某種理論證明它是那樣的。我們國家在教學中存在很大的問題,常常會把一些東西作為真理來教給學生,告訴你就是那樣,卻不告訴它是怎麼來的,這使絕...

但為什麼任何物體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七個小小他 重力加速度是固定值哦,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稍有不同 重力加速度是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就如圓周率一樣與圓的大小無關,就如白酒的純度一樣與酒杯的大小無關,因為重力大的物體質量也會大! 百里飄香 我問你乙個問題,為什麼人和人的長相天差地別? 圖塔印記斯塔 任何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重力加速度...

任何線性規劃問題都有對偶問題嗎?解釋一下

看看是不是 線性規劃中的對偶問題 線性規劃有乙個有趣的特性,就是任何乙個求極大的問題都有乙個與其匹配的求極小的線性規劃問題。例 原問題為 max x 8 z1 10 z2 2 z3s.t.2 z1 1 z2 3 z3 704 z1 2 z2 2 z3 80 3 z1 1 z3 15 2 z1 2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