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原理是誰提出的啊?黑洞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時間 2023-04-27 09:42:06

1樓:十月天正藍

(1):2023年,法國數家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就預言:「乙個密度如地球而直徑為250個太陽的發光恆星,由於其引力的作用,將不允許任何光線離開它。

由於這個原因,宇宙中最大的發光天體卻不會被我們看見」。由於拉普拉斯是用牛頓的萬有引力算出這個結果的,所以數值結果是錯誤的。

2):2023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一定質量的天體,將對周圍的空間產生影響而使他們「彎曲」。

3):2023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1873~2023年)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乙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乙個介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介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命名為「黑洞」。

一般說的黑洞半徑,是指它的引力半徑,或稱史瓦西半徑。它並不等於黑洞的其實表面,而只表示視線無法進入的範圍而已。

4):2023年 2月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中心,具有神秘射電發射源的人馬座 a*,是乙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因其離地球最近,被公認為研究黑洞物體的最佳目標。

5):2023年霍金(hawking)發表了乙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如果將量子理論加入進來,黑洞好像不是十分黑!

相反,它們會輕微地發出「霍金輻射」之光。當然引出了黑洞蒸發現象。

6):2023年,有關科學家與美國史密森尼安天文台合作,使用超長基線電波干涉儀群觀測獵犬ngc4258星系的中心區域,發現在ngc4258星系中心僅光年的區域內,就存在相當太陽質量3600萬倍的質量,而且獲得了迄今為止最精確的旋轉速度。

由此,星系中心存在巨大黑洞的可能幾乎轉瞬間便具有了可能性。同年,科學家們進行了對確認巨大黑洞具有決定意義的觀測,證據是通過日本的x射線天文衛星觀測得到的,觀測物件是名為「mcg-6-30-15」的乙個活躍星系。觀測結果表明,來自這個星系中心的x射線發生了「引力紅移」,這是非黑洞無法解釋的。

7):2023年,lhc可能造出微型黑洞,不過不必擔心黑洞會吞噬地球(黑洞蒸發)。

8):科學界中,各種各樣的黑洞模型在火熱討論中。

2樓:

暈,以天文學角度去問誰,笑痛肚子了,不就是你自己。

黑洞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黑洞理論最初是誰提出的

3樓:我是大角度

黑洞最初理論出現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但愛因斯坦並沒有給這種天體命名,他在《廣義相對論》說:如果乙個天體的質量非常大,引力非常強,甚至可以強到連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引力,但是這種天體絕對不會出現在自然界中。

後來的觀測發現愛因斯坦迴避的問題,被證實真實存在,它就是黑洞。

黑洞(black hole)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由於類似熱力學上完全不反射光線的黑體,故名為黑洞。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4樓:薄荷

黑洞理論最初是約翰·公尺歇爾(john michell)提出的。他在2023年寫給亨利·卡文迪什一封信中提出這個想法的,他認為乙個和太陽同等質量的天體,如果半徑只有3公里,那麼這個天體是不可見的,因為光無法逃離天體表面。

5樓:月下小軒窗

黑洞理論最早是史蒂芬·霍金提出的。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特和神秘的天體,它是超強引力源,時空的扭曲者,其超強引力使得連宇宙中跑的最快的光都會被它拉住,而逃不出它的「魔掌」。它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形成的「洞」,在不斷地吸積著周圍的物質,質量增加,還是空中的「強盜」,光子的「牢籠」。它貪得無厭,永不停息地吞噬著周圍的一切,這就是黑洞的經典影象。

霍金的計算表明,黑洞的蒸發輻射具有黑體的所有特徵。它賦予了黑洞乙個真實的,在整個視界上同一的,直接由視界處的引力場強度來決定的溫度。

霍金的計算還有乙個重要發現:黑洞的質量越小,溫度越高,輻射也越強。顯然,蒸發只有對微型黑洞來說才有特別的影響,而微型黑洞的溫度是很高的。

在黑洞中,質量越大的黑洞,溫度越低,蒸發的越慢;質量越小的黑洞,溫度越高,蒸發的也越快。

2023年,霍金稱自己通過計算得出結論,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該理論提到的黑洞輻射中並不包括黑洞內部物質的任何資訊,一旦這個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的所有資訊就都隨之消失了,這便是所謂的「黑洞悖論」。這種說法與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出現相互矛盾之處。

因為現代量子物理學認定這種物質資訊是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的。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自相矛盾的觀點。霍金曾表示,黑洞中量子運動是一種特殊情況,由於黑洞中的引力非常強烈,量子力學在此時已經不再適用了。霍金的這種說法並沒有讓科學界眾多持懷疑態度學者信服。

現在看來,霍金終於給了這個當年自相矛盾的觀點乙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霍金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霍金輻射,它們在一段漫長的時間裡逐步向外界輻射出越來越多的熱量,隨後黑洞將最終開放自己並釋放出其中包含的物質資訊。

6樓:海蟲宓兒

霍金提出的是黑洞新理論!

韋勒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證明:太空中有一些質量很大的天體,由於內部存在強大的引力,天長日久就自行坍縮成一種新的、體積很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線,只要在它的旁邊,就會被吸引進去而消失。因為它不向外面釋放任何物質和質量,人們無法用探測儀器看到它,所以韋勒給它起了乙個形象的名字:

黑洞。所以提出黑洞理論的人是韋勒。

7樓:limbo浩劫

史蒂芬·霍金。

黑洞概念早在18世紀就已經有人提出了。

你說的黑洞理論是霍金提出的,他認為黑洞在形成過程中,其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的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這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

誰提出了黑洞理論?

8樓:匿名使用者

霍金提出的是黑洞新理論!

韋勒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證明:太空中有一些質量很大的天體,由於內部存在強大的引力,天長日久就自行坍縮成一種新的、體積很小但密度極大的天體,任何物質,包括光線,只要在它的旁邊,就會被吸引進去而消失。因為它不向外面釋放任何物質和質量,人們無法用探測儀器看到它,所以韋勒給它起了乙個形象的名字:

黑洞。所以提出黑洞理論的人是韋勒。

9樓:匿名使用者

真正可以稱為「黑洞之父」的人是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韋勒,他與於2023年提出了「黑洞」這一名稱,證明了黑洞僅具有質量、旋轉及電荷等特性。他還提出「黑洞無發」的定理,認為黑洞不具有外部的區分特徵。

黑洞是誰提出來的最早是誰提出了的

10樓:向日葵起床了

是霍金。

四條黑洞力學定律:

1,第零定律 乙個穩定的,軸對稱的黑洞,其整個視界具有一定大小的表面引力。

2,第一定律 在每乙個物理過程中,黑洞都滿足質量守恆和動量守恆。

3,第二定律 在黑洞涉及的所有物理過程中,黑洞視界的總面積絕不會減小。

4,第三定律 不能通過有限的物理過程使黑洞的表面引力達到零。

11樓:

是霍金。他提出黑洞向外輻射其實是真空中虛粒子對其中之一被黑洞吸進去,而另外乙個逃脫了,所以說黑洞看起來是想在輻射。

12樓:

黑洞是約翰·阿奇巴德·惠勒第乙個提出來的。

黑洞的形成原理,

13樓:網友

任何兩件事物之間都有引力,引力大小與兩者的質量和距離有關,當乙個物體密度大到一定程度使得光的基本單位-光子都無法逃逸的時候就變成黑洞了。

14樓:v哥啥都會

首先恆星將其自身燃燒燼後開始變冷收縮, 然後判斷泡利不相容原理提供的排斥力是否滿足抵抗強德拉塞卡極限。小於這個極限:1、變為白矮星2、如果體積比白矮星小,則變為中子星。

大於這個極限:直接產物---黑洞。

15樓:漸漸有點起色

太陽死掉了也會變成黑洞。

16樓:匿名使用者

嗯。不過這個壓力不是外來的,是天體自身內部的萬有引力。

黑洞一般由恆星演變成;恆星燃燒殆盡後,表面由於重力作用會發生坍縮,打個比方,就好像一塊木炭燃燒玩只剩下酥軟的灰燼一樣,沒那麼結實,在重力作用下這堆灰燼很容易向地心坍縮。

坍縮會引起半徑變小,表面的萬有引力變大(f=gmm/r^2)。當坍縮發展到一定程度,其半徑小於某個臨界值(史瓦西半徑)時,其表面的光子也無法擺脫引力時,就把它叫做黑洞了。

黑洞原理是什麼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於中子星的產生過程 恆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縮,發生強力 當核心中所有的物質都變成中子時收縮過程立即停止,被壓縮成乙個密實的星球。但在黑洞情況下,由於恆星核心的質量大到使收縮過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擠壓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為粉末,剩下來的是乙個密度高到難以想象的...

黑洞怎麼形成的,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一顆行星年齡久遠 並且體積隨著年齡增加無盡的縮小 到達一定程度 行星就死亡了 從而形成了密度巨大能量巨大的黑洞。恆星壽命終結,不再燃燒,質量變大,體積變小 黑洞是怎麼形成的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宇宙中可不僅僅只是存在著無數的星球,小行星,彗星等,同時還有很多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就比如黑洞這種靈所有星球...

黑洞是怎樣形成的,黑洞是怎樣形成的的

黑洞的形成 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 氫 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 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質量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