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機構,中國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是

時間 2021-08-30 09:50:35

1樓:匿名使用者

一、中國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機構是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二、古代官方教育機構:

1、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2、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3、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4、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5、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5、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2樓:匿名使用者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中國古代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是

3樓:安小安

太學bai。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du國立大學zhi。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dao商、周,大學的版稱謂各有不同權

,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1] 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2] 。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採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

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中國古代教育機構分為:官學、私學和什麼

4樓:洪揚天下

我簡要說下:

中國古代學校教育按其性質分為官學、私學和書院三種。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

中國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機構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校:夏代學校

的名稱,舉行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的場所。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張衡傳》:「因入京師,觀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

國子監: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從此國子監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如明代設「國子監」,而《送東陽馬生序》中則稱之為「太學」。

中國古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是什麼

6樓:王王王小六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採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魏文帝曹丕黃初中恢復了洛陽的太學,有博士十九人。太學生在魏明帝時增至千餘。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通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西晉武帝時太學生三千人(一說七千餘人),依《晉令》規定,試經及格者可拜郎中。

唐代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份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

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國子監。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子弟。宋代太學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太學生從八品以下**子弟和平民的優秀子弟中招收。

擴充套件資料

太學,始創於西漢武帝時期,鼎盛於東漢。其後,經曹魏、西晉,洛陽太學至北朝末衰落,歷時

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第一所國立**大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堪稱我國教育史上的奇葩:

1、東漢太學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

出身於太學的**中,有不少號稱「循吏」、「廉吏」,而太學生的「噓枯吹生」的貢獻,主要還體現在反對宦官專權的鬥爭中。

2、太學對洛陽影響亦大。

自東漢以降,儒學在洛陽得以發揚光大。洛陽「自宋以前隨時建學」,致使洛陽可與孔子設教的洙泗並稱,並有西鄒魯之譽。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創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陽,這與太學數百年雄踞洛陽的實效絕分不開。

洛陽太學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鑑價值也不容忽視。

3、管理方式對於我國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

東漢太學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在對太學的管轄方面,還是在對學生、教學、卒業等管理方面,都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方式。

7樓:資深審計師

太學和國子監同為中國古代最高學府。

太學是西漢漢武帝時創立的,國子監為晉武帝時所設,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

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元代設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回回國子學,亦分別稱國子監。明清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

總而言之,兩者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當兩者並設時,國子學之教育物件乃屬於更高階統治者之子弟。簡而言之就是貴族子弟。

太學和國子監都是最高學府,時代不一樣,明代以前,太學往往是最高學府,晉武帝時又另設國子學。國子是指「公卿大夫之子弟,表明其教育物件乃是貴族子弟,與更具平民色彩的太學並立。隋煬帝時始稱國子監。

到了明朝,只設國子監,不設太學,因此國子監同時接收由皇帝指派的貴族子弟和由地方官保送的平民子弟,分別稱為官生和民生

8樓:你們好吧

中國古代教育機構

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時代。最初的教育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傳說中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等都親自教育人民如何勞動和生存。黃帝的妻子還教人們養蠶織衣服。

(一)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開始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據古籍記載,早在夏朝,就有了學校。西周時,學校分國學(國家官學)鄉學(地方官學)。

天子所設大學叫「辟雍」(商周時是**高等學府又是祭祀場所),各諸侯國所設大學叫「泮宮」。

(二)春秋戰國

當時產生了一批學識淵博、充滿智慧型的私學大師。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不僅在《論語》、《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教育資料,還出現了象《禮記·學記》《禮記·大學》《荀子·勸學》等教育專著。當時,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廣收門徒,只要能交納「束」(乾肉)履行入學禮節,不問來者出身貴賤,一律施教。

(三)漢代

漢代管學分為**官學和地方官學兩類。**官學主要是太學(太學時最早的官辦大學,漢代太學取代了商周似的辟雍。西漢的闢雍僅保留祭祀功能)。

地方官學識軍郭學校,西漢時期的太學規模巨集大,檔次較高。漢武帝元朔五年開創太學,設在京師長安的西北城郊。

(四)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息,使官學處於時興時廢、若有若無的狀態。但總的來說還是**官學與地方官學並存的。一般說來,這個時期的官學是衰頹的,只有個別朝代或個別地區的地方學校短期內比較發達。

晉代**學制分為國子學和太學兩種。漢代的選士制度實行察舉制,察舉至就是選拔的意思。漢高祖以來既有選舉士人舉措。

漢文帝二年,下詔選士,對各地選上來的士人,經過測試加以任用。魏晉南北朝的選士制度,除了察舉孝廉、賢良方士、秀才仍沿兩漢舊制外,又增添了「九品中正制」。曹魏時期,曹操曾下達「求賢令人」提倡「唯才是舉」。

(五)隋唐

唐代的教育十分繁榮,學校教育達到了新的高峰。建立了從**到地方完備的學制體系。**設國子監,國子監具有雙重性質,即是大學,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機構(教育部兼大學),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等,此外還有弘文館崇文官等等。

通稱「六學二館」。地方官學、府州縣學和專門學校也很發達。唐代出現了律學、書學、算學、醫藥學、獸醫學、天文學、**學等專業學校。

(六)宋元

宋代,基本沿襲唐代學校體制,**在京師設有國子監及貴族學校,地方則設有府州縣學。值得一提的是民辦學校「書院」

(七)明清

明代學校,**有國子監及宗學(貴族學校),地方各級學校也很齊全,府州縣學及專門學校已發展到1700餘所。學校體制已相當完備。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隋朝以後的**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又稱國子學或國子寺。

北宋慶曆三年(公元202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政」,應天府書院公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

明朝時期行使雙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設在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南監」或「南雍」,而設在北京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北監」或「北雍」。南京國子監始建於東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樂年間,規模巨集大,延袤十里,燈火相輝,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2023年),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中國古代教育最重視什麼,中國古代重視教育的傳統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剛榮 我國的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先秦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基礎。漢以後,儒家的獨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貫徹,成為正統,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統和核心。1.因材施教啟發誘導 中國古代教育家認為每個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異的,每個學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樣,所以...

中國古代檢查機構的影響和性質,歸納中國古代監察機構

劫色無罪 檢查機構能直接上達天聽 only丶無朢 集權吧,加上統治者的話語權。歸納中國古代監察機構 我國古代 對地方官吏的監察,始終是封建政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數千年來,封建統治者憚思竭慮地 設計並推行了多種監察地方的方案和措施,即使在今天看來,其中也不乏合理的 有價值的因素。本文試就古 代對地方監...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利弊,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特點?

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是應試教育,這是 不容質疑 的,注意 不容置疑 如果對方有質疑的話,可以拿高中學習和高考舉例。順承高考這一話題,要指出高考的利弊 中國教育有利的一面,但在辯論中要指出弊大於利 即造成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可以結合中國的經濟結構,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製造不需要大學生,只需要能幹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