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聽風之小豬
故事一:范蠡三致千金
話說范蠡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把國家建設得強盛起來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恥,越國成了中原霸主,精明的范蠡全身而退,帶著西施逃到了齊國。
為了不讓越王勾踐找到自己,范蠡改名叫邸夷子皮,來到齊國邊緣的海邊,這裡山清水秀,海邊人煙稀少,卻有無邊的荒地和取之不盡的海水;范蠡因地制宜,帶著全家開荒種地,並引海水煮鹽,苦身戮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不幾年光景,致產無數,成為當地一名巨富,當時的范蠡有多少錢財,無人知曉,只知道全部齊國國庫的資產,也沒有范蠡家的多。
富可敵國的范蠡,終於引起了齊國國君的注意,他來到范蠡居住的地方,親眼見到了豪富的范蠡和他井井有條的事業,深深為范蠡的才能折服,死乞白賴地請范蠡出山,幫他治理齊國。
人在屋簷下的范蠡,無法推脫,只好出任齊國的相國,短短幾年,把個貧窮落後的齊國治理成中原地區強大的霸主。
深得帝王之道的范蠡,適時而退,掛印封金,散去幾乎所有的家產,悄悄地舉家遷居,離開了強盛的齊國。
一天,他們來到了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縣),看到這裡位置適中,交通發達,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十分繁華。這正是他們理想的好地方,就先定居下來,又改名「陶朱公」,這次,他又一次因地制宜,除了耕作養殖之外,以主要精力從事商業活動,他特別重視物資資訊,市場動態,採取薄利多銷的原則,一般不超過十分之一利潤。只要他看準了的專案,經營起來都是購銷兩旺。
財源滾滾,生意越做越好,只有幾年的功夫,又一次創造出了奇蹟,靠商業經營積累了億萬家財,幾乎成了天下的大富翁,19年之中,他三致千金,發了大財。這下陶朱公真是名揚天下。生意人家一聽說陶朱公的大名無不敬佩稱讚,就這樣,范蠡成為中國的文財神,成了商人們的楷模。
故事二:猗頓西河速富
猗頓,戰國時魏國人,猗頓是其號,姓名與生卒年代已無可考。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
《史記集解》引《孔叢子》說:猗頓原籍魯國,是乙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耕則常飢,桑則常寒」,飢寒交迫,艱難地生活著。正當他為生活一籌莫展的時候,聽說趙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後,便棄官經商,將另一謀巨的富國之策用之於家,遂輾轉至當時「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東定陶),「治產積居,與時逐」,19年間獲金鉅萬,遂成大富,因號陶朱公。
騎頓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
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與秘方:「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
陶朱公是根據猗頓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便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浙漸繁衍壯大,日久遂可致富。這對於猗頓來說,確是乙個切合實際的致富辦法。
騎頓又問:「何處可畜五牸?」
陶朱公告訴他:「西河草豐,可肥五牸。」
於是,騎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區),在猗氏(今山西臨猗境)南部畜牧牛羊。當時,這一帶土壤潮濕,草原廣闊,尤其是猗氏縣南 20裡處的對澤,為一片面積很大的低窪地區,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場所。猗頓最初就在這裡放牧(史載該地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宅和猗頓墓)。
由於猗犄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因起家於猗氏,遂號猗頓。致富後的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騎頓能以畜牧而富擬王公,其畜牧規模之大可以想見,在經營畜牧的同時,猗頓已注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他在販賣牛羊時,順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在此過程中,認識到販運池鹽是一條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了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成為—個手工業者兼商人。
猗頓通過多方經營,終成傾國巨富,在當時的社會彤響很大。《韓非子·解老篇》:「夫齊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說明猗頓之富已超過陶朱公,並可與王勢並提。
故事三:卓氏遠遷致富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了這樣的一則故事:富商卓氏,原為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
其祖父輩經營冶煉鐵礦致富,後來秦國打敗趙國,流放富豪,卓氏也在其中。趙國被擄獲的人中,稍有錢財者,都爭相賄賂秦國負責遷徙的官吏,要求遷到經濟較為發達且與趙國較近的葭萌。但卓氏目光遠大,他說:
「葭萌這個地方狹小瘠薄,我聽說汶(岷)山之下有肥沃的原野,有鐵礦,長有如蹲鴟形的大芋頭,到了凶年仍不饑荒,人們照常在街市做工經商」。於是,他請求遷徙到以產鐵礦著名而尚未開發的臨邛(今四川邛崍)地區。到該地後,他利用當地有豐富鐵礦資源這個有利條件,結合自己鼓鑄世家的專長,加之鄰近地區又是急需鐵工具的少數民族聚居之處,於是大量招雇廉價勞動力,開採鐵礦,熔鑄生鐵,重操舊業。
因當地原來的生產工具十分落後,先進的鐵製工具十分暢銷,往往供不應求。再加上當地土地肥沃,可作替代糧食的野生植物豐富,有利於降低成本,故獲利十分豐厚。由於他善於發現和利用有利條件,終於成為滇蜀一帶的首富,擁有家僮達千人之多,司馬遷說他:
「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可見其富有的程度了。
故事四:徽商會揚州
揚州,乃唐宋以來最繁華的都市,它地處長江運河交通要道,南北貨運,頻繁往來。它又有江南一樣膏沃的土地,有茶、鹽、絲、帛之利,成為全國各地的商人雲集之處,尤其是與江蘇毗鄰的徽商,更是多如牛毛,於是,就有了「揚(指揚州)蓋徽商殖民地也。」之說。
徽州商界的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鄭、黃、許諸氏,揚州莫不有之。徽商之所以成為明清時期大的商人集團,和其在揚州的商業活動有極大的關係,也可以這樣說,徽商的發家就是從揚州開始起步的。
商業的地利引來了徽商,雲集的徽商造就了揚州的繁華,很快,揚州就因金粉之地而揚名全國。於是、揚州成為天下富豪的嚮往之地,於是、就有了「腰纏三萬貫,騎鶴下揚州」的詩句。
從地域的角度看,揚州的興盛,是商人們獨壁蹊徑,擇地治生的經典之作,明清時期興起的商幫,也就是幾個地方的大商人集團,他們的經營大多不在本地,都是外出經商,到那些利於商業發展的地方去,所以當時凡是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之地,都有各地的商人們在那裡。於是、就有了北方的天津衛,東方的青島港,上海灘,江南的大蘇杭,南京的秦淮河,廣州的十三行這些全國性的大商埠的出現。
從某乙個地區的經營的地段看,每乙個商人,在決定經營戰略時,也無不以場地的選擇作為興業的第一要務:貨場、要選擇交通便利的地方;商場、要建在人氣密集的地方;地產、要選擇城市延伸的方向,這些,都是商家獨壁蹊徑,擇地治生經商原則的應用。
中國現代經濟復興的成果,就是國家府明智地把握了獨壁蹊徑,擇地治生這一商家必須遵循的規律,首先開闢與港澳毗鄰的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破天荒地在計畫經濟時代,為深圳經濟特區制訂了一系列有利於市場經濟的政策,創造了乙個優於其他地區的客觀環境,吸引全國的商家雲集深圳,使深圳經濟飛速發展。隨之,國家又開放沿海地區作為經濟特區,刺激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有了經濟特區成功的經驗,國家更加注重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國家重點發展區域提供強有力的硬環境支撐,同時從理論上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衝破了計畫經濟的束縛,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軟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使國民經濟得到快速、健康地發展,
各地政(蟹)府也運用獨壁蹊徑,擇地治生這一商家必須遵循的規律,築巢引鳳,在全國掀起了一輪地域性的經濟開發區,大型物流批發市場建設的熱潮,刺激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於是、就誕生了數以千計的開發區和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廣州、石獅服裝批發市場,河北白河物流園區,鄭州東建材物流商圈這樣全國性的物流園區。
由此可見,獨壁蹊徑,擇地治生是商家千古不變的定律,振興地方經濟要從商家的這一規律出發,那個地區為商家提供了更優越的經營環境,那個地區的經濟,就能夠更快地發展。
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意指大多數人低價拋售時,我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採購買進;大多數人**買進時,我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拋售;賺取進銷中間的差價。
作為乙個商人要善於觀察時機、把握時機,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那麼何時買何時賣,這裡大有文章可作。
古代的商人們就非常地注意農業生產變化動向和市場供需情況,當豐收之年或糧食大量上市的季節,糧價**,而絲錦和織物**則**,這時應把糧食收購進來,把絲錦和織物拋售出去;歉年或青黃不接之際,糧價**,而絲大量上市,****,應及時地把糧食銷售出去,把絲錦和織物收購進來。范蠡和白圭把此稱作為「與是逐」和「東觀時變」,在他們看來「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利用這種手段做買賣,關鍵就是要抓住有利的購銷時機,當時機一到則不能猶豫,要「趨時若猛獸鷙之髮」,要當機立斷。
徽州商人做買賣就經常地使用這種辦法。《徽州府志》稱他們「善識低昂,時取予,以故買之所入,視他郡倍厚」。
故事一:商祖白圭的治生術
白圭(西元前463—前385年),東周洛陽人。其事蹟在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有詳細記載。
洛陽自古就是個商業發達的地方,洛陽人很善經商,致力於商業和手工業。白圭生長在這樣的地方,日後成就為譽滿天下的大商人,應該不足為奇。
不過白圭並非一開始就從事商業,據說他曾經做過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國相,白圭退出政治舞台之後,潛心商業,把經商當作自己人生的大事業來做,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如果「智」不能權變,「勇」不能決斷,「仁」不能決定取與,「強」不能守業,那就無法與他講經商的本領。
白圭有著一套極為獨特的經商理念與策略。戰國時的商人大多喜歡獲利豐富的珠寶生意,而他另闢蹊徑,從事農產品買賣。他看到的是當時社會的農業發展,以及穀物是普天下老百姓都離不開的東西,雖然利潤不大,但需求極大。
白圭從自己的經商實踐中總結出一系列讓後人受益無窮的經商之術與為商之道,其中「人取我予,人棄我取」是白圭經商術的經典之一。
每當糧食收穫季節或糧食豐收的時候,農民會都把糧食拿出來**,而且**會較為低廉,這時候他就大量買進;而如果糧食欠收,農民沒有太多的糧食**,而大家又需要糧食,這個時候他就把收進的糧食以較高的價錢賣出,於是賺取了差價。
事例 網路的好處,,要詳細事例
小勇叔 可以開闊視野。網上資訊量大 自由度強,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可以加強對外交流。在網路世界裡,可以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進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 袖裡藏針 科技是社會進步的第一因素 網路的發展正好解決的 資訊傳遞的劣勢 所以近幾年來 人類社會發展空前迅速 定義因特網現在...
周恩來的事蹟,詳細,周恩來的事蹟
從1975年6月以後,由於癌症的折磨,身體極度消瘦,體重只剩下了30.5公斤。他清醒地估計到自己的生命 還有半年 的時間,但他依然繼續頑強地工作著,同病魔 同 勢力進行著最後的搏鬥。從12月中旬起,終日臥床的 已無法進食,所需要的食物由醫護人員用管子直接灌入胃裡。這時 的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進食 輸...
馬超的事蹟,古代馬超最著名的事蹟
三國演義 中的馬超。三國演義 中的馬超登場於第十回,當時他輔助父親馬騰於涼州起兵,打算攻打長安,殺李傕 郭汜以勤王。馬超其時十七歲,勇猛莫當,連斬李蒙 王方二將,可惜該次起兵因為內應密洩而無功而還。後來曹操將馬騰誘入京師加以殺害,作為長子的馬超便領兵攻曹,了著名的潼關之役。其間馬超大戰曹將許褚,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