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午夜_留香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對書寫材料的需要日感迫切。但是,竹簡笨重,縑帛昂貴,方絮稀少,不敷使用,於是一種變革傳統書寫材料的願望便萌生了。據南北朝人范曄(398~446)所著《後漢書·蔡倫傳》記載: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
」這段文字說明,在蔡倫以前用於書寫的紙實際上多是竹簡、縑帛;而在東漢元興元年( 105)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紙才是真正的紙。20世紀中葉以來,中國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在考古發掘中,多次出土了若干被認為是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因而有人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可能在比蔡倫更早的西漢時期。可是,這類考古新發現的片狀纖維物上均無可辨識的書寫文字,對它們的化驗分析結果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加上考古斷代上的可靠性等問題,迄今對西漢時是否已發明了造紙術尚存在著很大爭論。
《後漢書·蔡倫傳》上關於造紙術的發明人與時間的記載,仍為舉世公認。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漢時的造紙,成本高不說,產量特別低,而且不耐用,應用不多。
3樓:睢玉
造紙技術不夠先進,使用材料較為昂貴
4樓:堵志義
不算好,質量很低,而且貴
5樓:張宣子
不是很完善,陳本高,只用於貴族
西漢時期的造紙有怎樣的特點?
6樓:北京創典文化
上述幾種西漢紙比蔡倫所造之紙分別早100年到300年左右。總的看來,在蔡倫造紙之前,這些紙質地還較粗糙,結構也較為鬆散,製造技術明顯處於初級階段。
西漢時期造紙術與紙質書是怎樣產生與發展的?
7樓:北京創典文化
漢字的物質載體經歷了先秦時期的甲骨、青銅、石刻、簡牘、縑帛後,至漢代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由於漢代發明了紙,使古籍開始朝著適應紙質的技術方面發展。紙的發明,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
西漢時期的紙,有**於動物的絲綿紙和**於植物的纖維紙兩種。
絲綿源於蠶繭。我國養蠶歷史悠久,至西漢時期,已經能用蠶繭做原料製作絲綿了。製作絲綿的方法是把蠶繭煮過以後,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裡,將絲綿沖洗打爛。
絲綿做成以後,從席子上拿下來,席子上常常還殘留著一層絲綿。等席子曬乾了,這層絲綿就變成了一張張薄薄的絲綿片,剝下來就可以在上面寫字了。這種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絲綿紙。
植物纖維紙在西漢時期居多,當時的紙已經為考古工作者陸續發現。出土地點有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陝西西安灞橋漢墓、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等,先後10批,均為麻紙。其中7處為西漢時期紙,3處為東漢時期紙。
天水放馬灘漢墓是2023年發現的,當時出土的紙質地圖,年代約屬西漢文景時期。因墓內積水,紙已殘破。紙呈黃色,質薄,表面光滑平整。
紙上用墨線繪製山脈、河流和道路。此紙用於繪製地圖,當然也可用於寫字,說明早在西漢初年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西安灞橋漢墓中的紙是比較典型的纖維紙。灞橋漢墓中發現了數張包裹著銅鏡的暗黃色纖維狀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黏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有80多片。後來經過化驗分析,原料主要是**,摻有少量苧麻。
在顯微鏡下觀察,紙中纖維長度1公釐左右,絕大部分纖維做不規則的異向排列,有明顯被切斷、打碎的帚化纖維。這說明古紙在製造過程中經歷過被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
根據這一發現,考古學家認定,這就是西漢時期麻類纖維紙,並將其命名為「灞橋紙」。它雖然質地還比較粗糙,表面也不夠平滑,但無疑是最早的以植物纖維為原料的紙。
陝西扶風中顏村漢代窖藏中發現的紙,其工藝水平和製作質量相對成熟。考古工作者在現場發現乙個殘破的陶罐,裡面有一些銅器,後通過清理,發現陶罐裡裝的都是些西漢時期做裝飾的銅飾件,還有一些西漢時期通用的銅錢。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清理過程中發現,有3個與乙個銅飾件鏽在一起的銅錢,沒想到在這繡在一起的銅錢裡竟有一團黃顏色的紙狀物,後有3塊。後經鑑定,這幾塊紙狀物完全符合紙的特徵,是名副其實的紙。後經過斷代研究,發現出土的銅飾件都是西漢時期以前非常流行的裝飾物,而西漢時期以後卻使用得很少,而這些銅錢也是在西漢時期流通的。
更為重要的是,裝這些東西的陶罐也是西漢時期的,如果這些文物是後人裝進去的,不可能找來乙個西漢時期的陶罐來裝。如果確定這些文物是從西漢時期儲存下來的,那麼被密封在銅蓋裡的紙肯定也是西漢時期的紙。
通過初步判定,這些紙是西漢早期的紙。雖然這些紙與現代紙相比顯得比較粗糙,但是它比灞橋紙無論從工藝水平和製作質量來看,要成熟得多,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生產的紙了。後來將從扶風出土的古紙依據出土的地名,定名為「中顏紙」。
後經鑑定,這幾張紙是西漢時期漢玄帝和漢平帝之間的物品。由於紙是作為襯墊物在鏽死的銅飾件裡面發現的,隔絕了外部環境的破壞,具備了長期儲存下來的條件。
對於西漢時期的麻類植物纖維紙,後來北宋時期的**蘇易簡在所著的《紙譜》中說道:
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麵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當時人工造紙,先取質量柔韌的植物類纖維,煮沸搗爛,和成黏液做成薄膜,稍乾後用重物壓之即成。
此外,古代還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借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而造紙技術的不斷完善,為古籍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對儒家的發展有何貢獻
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改革,使儒學的地位提公升到絕對權威的正統地位,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提出加強君權,使 集權上公升乙個檔次。因為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簡單講就是告訴天下人皇帝權利是上天給的,這樣就神化了君權有利於統治。但是這不表示他宣揚神仙方術. 貢獻可概括為 乙個基礎 乙個實質 四項精要 四大特點。...
西漢時期的銅鏡是什麼樣的,唐朝時期的銅鏡是什麼樣的?
漫閱科技 西漢時期,漢武帝曾在宮殿裡設有專門掌管銅鏡的 尚方官 當時的銅鏡非常厚重,形狀仍為圓形。有的銅鏡背面還有吉祥語,如 長命富貴 長宜子孫 等。當時有的銅鏡還有透光效應,一般稱為 透光鏡 這種銅鏡只要一遇到日光或燈光照射鏡面,與鏡面相對的牆上就會出現鏡子背面的花紋的形象。這種銅鏡被古人稱為 魔...
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期的匈奴被漢武帝打散成兩支了,有一支跑到歐洲去了,竟在歐洲稱霸了600多年
香港腳幹仙后 匈牙利中心廣場上的皇帝一世就是個地道的亞洲人樣子的雕像。所以是匈牙利 上海胖大貓 好象是在現在的匈牙利,要不我們也不會把把個國家翻譯成匈牙利。 文化人類學 關於匈奴是否西遷及其之後情況有多種說法 可以參考 匈奴西遷問題研究綜述 http hi.baidu.com e6 96 87 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