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士“的歷史故事,關於古代士的故事

時間 2021-09-02 03:32:12

1樓:

士為知己者死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

“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通“仇”)矣。

”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

“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

“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

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

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

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

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

知伯滅範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曰:

“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

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捨子。”使兵環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

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2樓:

馮鍰狡兔三窟

毛遂 毛遂自薦

孟嘗君雞鳴狗盜

荊軻要離

蘇秦張儀也都是士

關於古代士的故事

3樓:觸

比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毛遂自薦,燭之武退秦師等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蘇秦出身農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與張儀同出自鬼谷子門下。他家庭貧苦,向秦國推銷統一中國的策略,沒有成功,盤纏也花完了,結果回家,妻子都不理他,向嫂子要口吃的,嫂子也看不起他。

於是他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業,“錐刺股”的故事就是這麼來的。後來他改變策略,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任六國宰相。衣錦還鄉,他的嫂子和妻子跪在地上都不敢抬頭看他。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

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己推薦自己

秦、晉圍鄭,鄭國被秦、晉兩個大國包圍,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能言善辯的燭之武前去說服秦伯。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儲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而且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也不得不撤兵,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4樓:mr蕎

六尺巷這條巷子由來是這樣的,說來是清朝時候,當朝宰相張英的老家的要修一所房子,結果和鄰居發生了爭執,寸土不讓,張家人修書給張英,讓他動用權力擺平此事。張英修書一封,只有四句詩

“一紙書來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後慚愧不已,於是後退三尺,打地基。鄰居見了也是很羞愧,同樣後退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就有了這條巷子,稱為六尺巷。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一驚說道:“啊!啊!

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

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

"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南轅北轍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樑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

’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

‘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

‘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伕善於趕車。

’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充套件,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

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溼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

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

“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古代士有關的故事

有關於詩人的故事,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

陳瘦瘦 唐朝詩人李白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他看見一個老婆婆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磨鐵棒做針。李白感到很奇怪,說這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以後刻苦用功讀書,長大成為了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

有關李世民的歷史故事,關於李世民的故事

阿沾 李世民的歷史故事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

有關雪的名人小故事,關於雪的古代故事

行在月夜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個叫楊時的進士,去向程頤請求學問,卻趕上程頤正在屋中小睡。楊時於是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即使天空飄起鵝毛大雪,楊時卻還立在雪中。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楊時已成雪人。程頤深受感動,盡心盡力教楊時,使得楊時學有所成。謝女詠雪 有一次,東晉名士謝安召集謝家子弟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