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小故事,最好是古代的,左右

時間 2021-09-12 09:15:54

1樓:

魏晉南北朝因受亂世薄葬的影響,向來玉器出土極少,所以其發展面貌不甚明朗。從零星出土的玉器如玉琀、玉璧、玉帶鉤來看,與漢代沒有多少變化,幾乎難以鑑別。其雕工有的尚精,有的顯得粗放,玉質更不及兩漢那樣瑩潤。

隋唐時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對外交往密切,長安成為國際性都市。這時的手工業極其興隆,手工藝品也是對外**的重要商品。但此期玉器出土甚少,現在知道的不過玉杯、佩飾、帶扣、帶板、玉簪、袞冊等很少幾種。

唐代玉器和器形與漢代和魏晉南北朝的風格不同,大量出現花鳥、人物飾紋,器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實用價值的杯碗增多,並出現新型飾件和表示官階高下的玉帶飾物等。

南北宋、遼、西夏、金及元代玉器,是在唐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宋代以來,用於實用和裝飾的玉器佔據重要地位,在社會上廣為傳播,與祭器典章文物相對而言,被稱為「玩物」,這些玉器的碾琢水平也很高。由於南北割據和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玉器上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

兩宋玉器,以龍鳳呈祥圖案為多,因受工筆畫影響,所以非常重視神態。宋代不僅工商繁榮,**發達,而且道教盛行,理學氾濫,這也對玉雕產生影響,以神龜、仙鶴、龍鳳等為題材的玉雕就是當時這些社會思潮的反映。西夏、遼、金、元玉器則以花、鳥、虎、鹿和魚水紋飾為主,而且以佩飾和嵌件較多。

實用品有杯、洗、帶板等;以鳥、魚、獸等為題材的工藝品增多,對玉器的碾琢融入了本民族的生存意識和鄉土感情。

明代的生產力有很大發展,城市手工業、商業繁榮,玉器製造也相當發達。這時玉雕的趨向是進一步走向世俗化。明代程朱理學氾濫,道教以及民俗信仰深入民間。

人們要求社會安定,祈求神靈保佑,以獲得今世的榮華富貴。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工藝領域就是吉祥圖案大為盛行。明代玉器的吉祥圖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壽、喜等文字,桃、靈芝、梅、竹、蘭、鹿、鶴、鴛鴦等動植物,以及龍、鳳、螭虎、角端等瑞獸異禽。

吉祥圖案有時成為主題圖案,有時做裝飾點綴,表現出吉祥圖案的普遍性與深入性。

明代因喝茶飲酒之風瀰漫,致玉製壺杯出現,並與日俱增,此種玉雕最富於時代感。同時,繼宋之後,明代藝術仿古之風逐漸形成,影響到玉器生產上仿古玉昌盛。仿古玉濫觴於宋,盛行於明清,主要以青銅器和古玉器為祖型加以改造琢成。

明代書法繪畫藝術進一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發展和提高。此時,玉器工藝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畫的某些影響,碾琢寫意山水和詩句、款識。這種反映文人趣味的玉器,前代是不見的。

玉器與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也日臻密切,文人在書齋作畫、書寫,往往也使用玉製文具或以玉做陳設裝飾。

2樓:學史部落格

先講乙個嘛,看看符不符合你的胃口:

【兩口子由來】乾隆年間山東有一張生,與本地惡少石萬倉妻子相好。一天石因飲酒過度身亡,石家以張生與石妻**殺夫,將二人告上縣衙定為死罪。後皇帝查閱供狀,念張生文才不凡,兩人情真意切,改死刑為流放。

恰男流臥虎口,女流黑風口,遂兩人互往來於「兩口」之間。後人們稱夫妻為「兩口子」。

更多歷史精闢小故事www.xueshiboke.com,最主要的是這裡面看到的故事和你平時看到的故事完全顛覆以前的概念,雖然是乙個事件,但是解釋的角度就是不一樣,就是叼,很讚很贊、

3樓:

當年朱元璋的太子(兒子)死後,朱元璋本想將皇位給朱棣,但是朱允文又是太子的兒子,根據國家歷代皇位繼承規定,太子死後由其太子的長子繼承,朱元璋雖然擔心朱允文懦弱、心軟,但最後還是讓其稱帝。但是之後朱允文在治政上實行了乙個叫做「削藩」的政策,而朱棣正好是「藩王」,本來就想篡權奪位的他就利用了這個機會與朝廷作對,自己稱帝打入宮廷,最後將朱允文拉下馬來,自己當上了皇帝。

在這裡還有乙個世界性的謎團——你可以大作文章,就上當年朱棣打入宮廷想捉住朱允文時,對於朱允文的死有兩種說法:1、逃跑了,未被殺死。2、**而死。之後朱棣才稱帝的!

4樓:茶涼●花落

《明朝那些事》,但是有點長。不過關於歷史方面很少有短的書能把它講清楚地哈!

中國歷史小故事,5個,最好短點,不超過200字

5樓:阿沾

1、林則許禁菸時,是眼看就要失敗的,因為在他禁菸之前皇帝就把他調走了、是一位王爺搞的鬼。但他在黃飛鴻蘇乞兒等人的協助下,直接到儲存鴉片的地方,並**了走私的中國人,鴉片才得以銷毀。

2、甲午戰爭中 北洋水師中威海衛保衛戰定遠艦管帶劉步蟾為避免資敵炸毀旗艦定遠,   後來定遠艦的殘骸被日軍打撈起來運回日本放在陳列館內,至今仍在日本。

3、一次理髮師為***刮臉時,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臉刮破了。理髮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和藹地說:

「不用著急,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麼知道我要動呢?」這樁小事,使我們從***身上看到了一種美德——寬容。

4、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5、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2023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2023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2023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023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西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統一的**主義**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衝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絡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023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2023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2023年到2023年的*****。2023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6樓:手機使用者

舉不勝舉呀.

乙個小例子吧.

有個人既賣矛,又賣盾,他在叫賣的時候喊:"我的矛是天下最鋒利的矛能刺破任何盾;我的盾是天下最堅固的盾,等擋住任何矛."

有位長者就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這個人無言以對.

這就是自相矛盾的故事.

7樓:奧力給

你是你是沙沙雕,,,,,,,,,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200字以內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女媧補天

遠古之時,支撐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開裂;天不能普遍覆蓋萬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載萬物;火勢蔓延而不能熄滅,水勢浩大而不能停止; 兇猛的野獸吃掉善良的百姓,兇猛的禽鳥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於是,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 砍斷海中巨龜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柱子,殺死黑龍來拯救中國,用蘆灰來堵塞洪水。

9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什麼意思?

是要我們幫你編乙個故事呢?還是你想找已有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

如果是要編的話,有一點難度;但如果你是想找現有的話,那麼我建議你去看一看《山海經》、《封神榜》之類的書籍,你應該對你有所幫助。

有趣的中國歷史小故事?

五分鐘的歷史小故事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要最短的200個字的)

10樓:秋日眷思

鄭和下西洋和緹縈救父更短。

中國古代故事(300字左右,10篇) 5

中國歷史短的小故事,中國歷史小故事,5個,最好短點,不超過200字

三國演義 中的故事。劉備 關羽 張飛自桃園結義後,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後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一日,劉備帶關羽 張飛來到隆中臥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 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後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

中國歷史故事(左右就行了),中國歷史故事 (100字左右就行了)

飛蛾撲火好的 1949年10月1日 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1964年 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 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 我國第一顆氫彈 成功 1970年 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之後 總理出席萬隆會議,他所提出的和平交往的五項原則在社會上產升巨大影響 幾年後 中國正式與非洲一些國家 東亞...

中國歷史故事和短篇故事,中國歷史故事和短篇故事

中華歷史故事 劉邦和項羽故事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