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寶鎣女史
漢文帝拒奢尚儉,非無慾,乃不敢放任也。其時,國家剛剛擺脫兵禍,神州滿目瘡痍,猶如廢墟,庫徒四壁,財力貧弱,皇帝出巡時竟連一輛有派的馬車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計艱難,一遇災年,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鬻妻賣子,顛沛流離。
經濟狀況的惡化,迫使漢皇帝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局勢的措施,諸如減輕賦稅,抑商養農,募民還鄉等,很快使瀕臨崩潰的國家經濟有了些許生機。與此同時,另有一股不健康風氣在悄然增長,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驕奢淫逸。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私慾,不惜以增加封國內百姓的負擔為代價,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墜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為解決此弊,漢文帝決然推行節儉之風,以抵制奢靡的侵害,並且身體力行以影響官風、乃至民風。據史載:「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富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
有不便,輒弛以利民。」他的做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謂「漢興,掃除頑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以恭儉。
孝景遵業,五十六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終於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節儉社會。
參考
——再給你看幾張漢文帝的詔書吧,很能說明問題的:
◇ 振貸詔(元年三月)
方春和時,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民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振貸之。(《漢書·文紀》)
◇ 養老詔(元年三月)
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漢書·文紀》)
◇ 日食求言詔(二年十一月)
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災孰大焉?
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モ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職任,務省繇費以便民。
朕既不能遠德,故忄間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裝置未息。今縱不能罷邊屯戍,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漢書·文紀》)
◇ 開籍田詔(二年正月)
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漢書·文紀》)
◇ 除誹謗妖言法詔(二年五月)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漢書·文紀》)
◇ 議除連坐詔(二年)
詔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衛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論,而使無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議。(《漢書·刑法志》。《紀》作元年,少首句。)
朕聞之,法正**愨,罪當**從。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於民為暴者也。
朕未見其便,宜孰計之。(同上:周勃陳平奏,以為如其故便。
文帝復曰。)
◇ 勸農詔(二年九月)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漢書·文紀》)
◇ 赦濟北吏民詔(三年七月)
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濟北吏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城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與王興居去來者,亦赦之。(《漢書·文紀》)
◇ 勸農詔(十二年三月)
道民之路,在於務本。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闢。歲一不登,民有飢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
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漢書·文紀》)
◇ 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詔(十二年三月)
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漢書·文紀》)
◇ 耕桑詔(十三年二月)
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漢書·文紀》)
◇ 除肉刑詔(十三年五月)
制詔御史: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
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與?吾甚自愧。故夫訓道不純,而惠民陷焉。
《詩》曰:「悌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楚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今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
(《漢書·刑法志》:齊大倉令淳於公有罪當刑,其少女緹縈上書,天子憐其意,遂下令。)
◇ 勸農詔(十三年六月)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漢書·文紀》)
◇ 議郊祀詔(十五年夏)
有異物之神見於成紀,毋害於民,歲以有年。朕畿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朕勞。(《漢書·郊祀志》上)
◇ 遺詔(後七年六月)
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志,損人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
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
自(《宋書》作「其」,今《史》《漢》皆作「自」,《續漢·禮儀志》下注補引亦作「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經帶無過三寸。無布車及兵器。
無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臨。
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漢書·文紀》又見《史記·文紀》、《宋書·禮志》二。)
2樓:匿名使用者
古往今來 所謂賢君聖者 無一不雷歷風行 殺人如麻 文人終究不堪當國之重任 強行架上皇位只能亂政傾國 所以明君的確存在 但愛民如子的天子 難免有粉飾之嫌 別怪我文不對題 我的高中老師說過 寫作文要有真情實感…
3樓:
緹縈上書救父,使得漢文帝廢除了肉刑
什麼叫歷史?
4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乙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5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6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型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乙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漢文帝是誰,漢文帝和漢武帝是誰
漢文帝 劉恆 西元前203年 西元前157年 漢朝第5位皇帝,諡號 孝文皇帝 漢高祖劉邦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初為代王,建都晉陽。漢文帝是劉恆,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在位二十三年,穩定了漢朝統治秩序,發展經濟,重視農業生產,改革法律,對周邊少數民族友好,鼓勵養馬,崇尚省儉克奢,史稱...
漢文帝劉恆有怎樣的故事
1 寵信鄧通 鄧通是深受漢文帝寵信和喜愛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劉恆說 鄧大夫以後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聽後大不高興,憤憤地對鄧通說 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說完即下了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縣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鑄錢。鄧通從此富可敵國。鄧通既蒙文帝寵愛,感激涕零...
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漢高祖時間排序
一 時間排序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二 具體如下 1 漢高祖 西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前256年 前195年6月1日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之皇帝,漢朝 西漢 開國皇帝。2 漢文帝 西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前202年 前157年 漢高祖第四子,母薄氏。西漢第五位皇帝 前180年 前157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