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蘑菇西餐
陶淵明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義熙元年八月,淵明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令。十一月,程氏妹在武昌去世,淵明作《歸去來兮辭》以後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
陶淵明的歸隱從客觀上來說,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從主觀上說,陶淵明有著熱愛自由的天性。一方面,他有著建功立業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嚮往著古代的隱逸高士,正是這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導致陶淵明最終決定辭官歸隱。
他的歸隱田園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使我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乙個新的境界。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2樓:匿名使用者
1、陶淵明的歸隱既有個人主觀原因,也有社會時代的客觀因素。從個人原因來說,他的個性、所接受的思想、獨特的個人經歷都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客觀上而言,險惡的政治環境使他覺得難以適應並對政治產生了厭惡。
正是這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導致陶淵明最終決定辭官歸隱;
2、主管原因:是他幽遠的性格「性本愛丘山」,以及他耿介的品格「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3、客觀原因 :陶淵明是乙個從小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從他的詩句「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就可看出一二。他的家族歷史、他的處境、他的才智、他所處的時代等因素都促使他想有所作為,因此他多次步入仕途:起為州祭,又做桓玄官吏,再做劉裕鎮軍參軍,劉敬宣建威參軍等。
他的多次隱退,就是因為險惡的現實政治令他失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觀因素促使他放棄仕途,歸隱田林。
陶淵明歸隱的意義 20
3樓:採採柔逸
1、陶淵明的歸隱既有個人主觀原因,也有社會時代的客觀因素。從個人原因來說,他的個性、所接受的思想、獨特的個人經歷都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客觀上而言,險惡的政治環境使他覺得難以適應並對政治產生了厭惡。
正是這兩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導致陶淵明最終決定辭官歸隱;
2、主管原因:是他幽遠的性格「性本愛丘山」,以及他耿介的品格「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3、客觀原因 :陶淵明是乙個從小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從他的詩句「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就可看出一二。他的家族歷史、他的處境、他的才智、他所處的時代等因素都促使他想有所作為,因此他多次步入仕途:起為州祭,又做桓玄官吏,再做劉裕鎮軍參軍,劉敬宣建威參軍等。
他的多次隱退,就是因為險惡的現實政治令他失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客觀因素促使他放棄仕途,歸隱田林。
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的朝代,社會動盪,非常不滿官場的醜惡,於是歸隱山林,
陶淵明的文學史地位和歷史意義?
5樓:北島無夢丷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幾乎被玄言詩佔據著。從建安、正始、太康以來詩歌藝術正常發展的脈絡中斷了,玄言成分的過度膨脹,使詩歌偏離了藝術,變成老莊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歌藝術的脈絡重新接上,並且增添了許多新的充滿生機的因素。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公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他的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僕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後世的士大夫築了乙個「巢」,乙個精神的家園。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醜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乙個永不令人生厭的話題。
6樓:
以上回答的都不錯
是我望而卻步!
7樓:十二月的告別
他真沒什麼地位和意義
還不夠那個程度 就如同白駒過隙 灰飛煙滅
僅僅種豆南山下是不行的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8樓:一紙寡言
陶淵明在自己的作品裡描繪了「桃花源」般的美好情景,在桃園深處則有如仙境一般的景色。很多人都認為:陶淵明是一位心存高遠的詩人,不會為五斗公尺折腰做官,因此,他辭官歸田是因看不慣官場俗世而做的決定。
當然,這在其自述裡也提到了這一點。
這裡,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了解一下陶淵明先生對自己當的三個月官是怎麼定義的。
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文中明確指出了:他做官是為了討生計,否則,陶先生實在有著捉襟見肘的經濟困難。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誠地談及了自己的官職,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過自己的關係向「諸侯」求情,這也就公然說明自己的官職是怎麼得來的了。
但是,沒過多久,陶先生就發現當官不適合自己,畢竟,自己是個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縣令發揮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覺不是很自在,乾脆就辭官回家了。此時,恰逢妹妹喪夫,也給了陶淵明辭官的契機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動辭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還談到,為官八十多天,並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上層領導到下層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壓根沒提。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仔細審閱陶淵明的自述情況,彷彿每項理由都很難讓其辭官。如果,僅是因為上級來檢查工作,感覺有些不自在就辭官,親人去世就辭官,那麼,還有人能一直當官嗎?這也太強調客觀理由了。
而且,陶淵明在任職縣令期間,與其說在為官為百姓做事不如說是一場個人秀。
尤其是他與妻子倆人間商議的種地之事,如果,不是他自己寫出來,世人**可知?怕是他故意效仿劉玄德種地一般,故意給世人散播煙霧彈的吧。他的文筆之間彷彿向世人昭示著:
我那三頃薄田雖不大,但是,也是一方天地,礙於官職所限,我能發揮的實在不多。
就算是他心心相念的三頃公田,其實,歸根結底也是不屬於他們夫妻二人的。
根據史料記載,陶淵明先後出仕共計五次: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為鎮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可以說,早年間陶淵明有著深遠的政治抱負,尤其是在398年的時候,他投身於桓玄幕府,那時他認為晉朝必敗。
沒想到,結果不盡人意。不久,劉裕舉北府兵起義,桓玄敗逃江陵重整軍力,遭西討義軍擊敗。桓玄試圖入蜀,卻被益州督護馮遷殺死,時年三十六歲。
而前文我們也說過,陶淵明一生前後共計五次做官,做彭澤縣令則是他最後一次當官。公元402年的時候,桓玄派兵南下,攻下了京師,設立了包括丞相在內的很多官職。而彼時,陶淵明因其母親去世在家服喪,而錯失了這次機會。
但是,他對桓玄在京師的官職是一直很是嚮往,他甚至認為:如果,當時自己在京師的話,那麼,肯定也能獲得乙個官職。三年後,陶淵明擔任建威將軍,東晉末年將領、鎮北將軍劉牢之之子的劉敬宣的參軍與桓玄有著密切關係,之後,劉敬宣更是為陶淵明搭起了一座橋梁。
因與劉裕關係親近,陶淵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僅當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徹底歸隱田園了。此後,劉裕建劉宋屢次請他出山任職都被拒絕,因為,此時曾經效力於桓玄這件事對於陶淵明而言就是乙個定時炸彈。
無論是晉朝的皇帝,還是劉宋王朝的皇室,他們都可以拿這件事來要挾他,這就相當於一臣曾侍過二主。陶淵明當然知道這很危險,所以,乾脆不再當官,也不再站隊,以此保自己一條命。這在政治場來說,算是乙個明智之舉了。
其實,陶淵明做劉敬宣的參軍,已然拉近了他與劉豫的關係,而後,再遠離政治漩渦,從而,保住了性命。因為,陶淵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勢力的一分子,為了剝離他的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處理自己與劉豫以及皇室的關係,如若不然,說錯一句話就很可能人頭落地。
所以,陶淵明回歸田野後寫一些田園詩。
但是,也不得不說,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學造詣都是讓人驕傲的,更是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其實,他能夠免於荼毒,還要感謝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沒有親人的蔭庇,也就是所謂的朝中無人,沒人給他洗白的話,也就無法回鄉過上一陣隱居寧靜的生活。
從公元407年開始,劉豫皇帝對桓玄餘黨繼續殲滅,這期間,很多人死於非命。從這一點看出,陶淵明歸隱,徹底避開桓、劉兩黨的鬥爭,尤其是像他這般身份特殊的人,能逃過獵殺劫難,屬實政治有遠見。
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奧林匹克來自於遙遠的地方 奧林匹克運動的意義 奧林匹克文化促進了全球的社會現代化,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 科技進步,為環境保護,綠色全球計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奧林匹克文化促進了全球多層次的互動。使奧運會的意義向縱深延伸,使之成為人們長期在經濟 科技 文化多方面 多層面的交流途徑。在中國崛起的路程中奧林...
如何理解資本文明的歷史意義與內在限度
淺羽皆人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化,因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就成為歷史的必然.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人類歷史上最巨集偉 景深刻的社會變革,揭示這場社會變革的必然性,研究這場社會變革的規律 特點及曲折性,是時代賦予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使命....
匾額的傳承發展,匾額的歷史意義
揮劍痥 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標誌,匾額過去在城市和鄉村在都非常普遍地被使用,由於歷史的變遷以及其它因素,如今在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有文物價值的老匾額了。匾額按其性質來說,比較常見的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一類是堂號匾,像紀曉嵐的閱薇草堂等 一類牌坊匾,這一類是通常是作為表彰的,如表彰富人守規範,表彰鄉里老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