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千乘之國,萬乘之君

時間 2021-10-15 00:25:36

1樓:匿名使用者

《辭海》解釋說,春秋時「乘」多指四匹馬拉的車,一車四馬為一乘。按周制,天子能出兵車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於是古代又以「萬乘」指天子,戰國時大國也稱「萬乘」。如,傅玄《漢高祖贊》:

「討秦滅項,如日之公升 超從側陋,光據萬乘。」《孟子.公孫丑上》:

「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2樓:匿名使用者

乘古為尺度。意思是說面積吧。。

3樓:匿名使用者

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戰車。這裡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

萬乘之君 (wàn shèng zhī jūn)      【解釋】:乘:四匹馬拉的車。

指大國的國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不受於褐寬之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   【示例】:陛下作中華之主,為~,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明史·外國傳·日本》

古代的「戰車」是誰最先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4樓:天降豆子莊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用於攻守的車輛。攻車直接對敵作戰,守車用於屯守並載運輜重。一般文獻中習慣將攻車稱為戰車,或稱兵車、革車、武車、輕車和長轂。

夏朝已有戰車和小規模的車戰。從商經西周至春秋,戰車一直是軍隊的主要裝備,車戰是主要作戰方式。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

2023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車馬坑中,首次出土一輛商朝戰車。坑中南端併排著器具、馬骨,車內外分布著 3套兵器。從出土於商、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古墓中的戰車可以看出,商周時期戰車的形制基本相同,均為:

獨轅(輈),兩輪,長轂;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輿),車廂門開在後方;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廂後,轅前端橫置車衡,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圖1商朝戰車結構圖)。 商朝戰車輪徑較大,約在 130~140厘公尺之間,春秋時期縮小為124厘公尺左右;輻條18~24根;車廂寬度一般在130~160厘公尺之間(山東省膠縣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廂寬達 164厘公尺),進深80~100厘公尺。由於輪徑大,車廂寬而進深短,而且又是單轅,為了加大穩定性及保護輿側不被敵車迫近,戰車的車轂一般均遠比民用車的車轂長。

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戰車,車轂長40厘公尺,軸頭銅軎(音wei4,車軸頭)長13.5厘公尺,總長度達 53.5厘公尺(圖2西周戰車復原圖)。

根據對有關出土車輛主要部位尺寸的測定和比較可知,商周時期戰車結構的變化是:軌寬逐漸減小,車轅逐漸縮短,而輪上輻條的數目則逐漸增多。其目的顯然是為了提高戰車的速度和靈活性。

戰車為木質結構,一般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通稱車器,用以加固和裝飾。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公尺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厘公尺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

5厘公尺,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

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

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繫在車前。合稱為「駟」。

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布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餘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

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

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乙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

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乙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制特點。商周時期的戰車,是中國奴隸社會軍事技術裝備的集中代表,當時所使用的畜力駕挽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鐸鐃,用以保證軍隊的通訊聯絡和戰鬥指揮。

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所以當時的戰爭,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鬥。 在車戰的起始階段,使用戰車的數量較少。

據《呂氏春秋》記載,夏朝末年,商湯與夏人戰於戉邑,僅使用了戰車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達到一次動用 300乘的規模。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兼併戰爭的加劇,戰車數量有了明顯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如晉國和楚國,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乘以上。到春秋戰國之交,由於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擁有大量步兵的新型軍隊開始組成。而鐵兵器的採用和弩的改進,又使步兵得以在寬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

戰車車體笨重,駕馭困難,其機動性受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遂逐漸被步兵、騎兵取代。但是,這一作戰方式的演變過程是極其緩慢的,直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戰車數量仍相當可觀,大規模的車戰仍然時有發生,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當時秦軍的組成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但這時的戰車已不再擔負主要的作戰任務,車戰也不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秦朝戰車的乘法和使用情況,可以從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戰車兵得到準確反映。儘管出土時木質車體已經朽毀,但從陶質的戰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戰車仍然是前駕4馬,甲士3人,戰車的形制也沒有很大變化。

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西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千紙鶴為什麼叫千紙鶴,千紙鶴為什麼叫千紙鶴,千紙鶴的含義是什麼?

鯨娛文化 千紙鶴原本指的是一種情感寄託,現在多指易烊千璽的粉絲名,因為易烊千璽的名字裡有個 千 字,所以就借用千紙鶴的寓意命名了粉絲名稱,也寄託了幸福平安的美好心願! 毛志甘智淵 在折這種東西的時候,折了一隻就會有下一隻,然後是下下只,千 只是說明一個數量的疊加吧 溫嬪鍾曉莉 送千紙鶴是美好祝福之意...

成語千什麼萬什麼

千軍萬馬 千言萬語 千絲萬縷 千山萬水 千變萬化 千頭萬緒 千真萬確 千刀萬剮 千呼萬喚 千辛萬苦 千秋萬代 千巖萬壑 千山萬壑 千家萬戶 千溝萬壑 千恩萬謝 千門萬戶 千千萬萬 千差萬別 千秋萬歲 千叮萬囑 千難萬險 千姿萬態 千秋萬世 千態萬狀 千條萬端 千思萬想 千匯萬狀 千乘萬騎 千峰萬壑 ...

成語 萬千x萬什麼千什麼的成萬什麼千什麼的成語。語

若雨繁花開 萬古千秋 形容延續的時間極久。萬壑千巖 形容峰巒 山谷極多。萬縷千絲 千條絲,萬條線。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數也數不清。現多形容相互之間種種密切而複雜的聯絡。萬水千山 萬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艱難遙遠。萬紫千紅 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豔麗。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萬別千差 形容種類多,差別大。萬代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