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齊國是什麼爵位,齊國的爵位是侯,為何國王卻稱為公

時間 2021-10-15 00:25:36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齊國、晉國、魯國的爵位都是侯爵,但是在有些史料中卻稱呼為公。這裡我要說明一下,對這些國君稱呼為xx公,是對其的尊稱。但是通常還是以爵位相稱,下面我以《左傳》為例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左傳》主要是以魯國的史料進行修訂,對魯國的國君一律以公來尊稱。從魯隱公、魯桓公一直到最後的魯哀公,在史冊中均以公來稱呼。對於其他國君,分為不同場合有不同稱謂。

有時候對其尊稱為公,如隱公元年記載,「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又如莊公九年,「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以上對鄭國和齊國的國君稱呼為公,都是對其的尊稱。

還有爵位和尊稱同時出現的特例,如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這裡對齊國國君的稱呼先候後公,兩種稱呼同時出現,屬於特例。

但是在《左傳》中大部分情況下是以爵位來稱呼。如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又如莊公十八年,「十八年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珏,馬三匹。

」還有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從這些記載就可以看出,齊國爵位是侯爵,鄭國爵位是伯爵,虢國爵位是公爵,而堂堂楚國爵位是子爵。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楚國國君的稱呼,在楚武王的時期,因楚武王不滿子爵的封號,想向周王朝請求加封爵位,可是周王室沒有同意,楚武王就自稱為王。《左傳》也有相關記載,如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又如莊公六年,「楚文王伐申,過鄧。

」因為春秋時期周王朝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所以這裡楚國國君的稱呼屬於偽稱,是其僭越自稱為王,也是特例。

2樓:匿名使用者

侯爵,周王室正式封的是侯爵

公是諡號,慣例人死公升一級

3樓:離殤

齊國在春秋的爵位是公爵

齊國的爵位是侯,為何國王卻稱為公

4樓:冷侃娛文

西周分封時,按照關係的親疏與功勞的大小給予封地和爵位,齊國當時是侯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國的發展,到了後期,周王室的勢力衰微,諸侯國的力量壯大,諸侯越不再按照以前的爵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幾乎所有諸侯都僭越稱公。

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大致在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國(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占領)、杞國、魯國等國接界。北和燕國接界,西和趙國、衛國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於齊(今山東臨淄),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姜姓呂氏齊國(姜齊),晉中之窗《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齊約8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晉中之窗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乙個霸主。西元前481年晉中之窗田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晉中之窗自任相國,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

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西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西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晉中之窗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晉中之窗《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田完晉中之窗(田敬仲)家族以及田齊的興衰史。

晉中之窗西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晉中之窗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晉中之窗齊湣王十三年 (西元前288年),晉中之窗秦昭王和齊湣王相約共同稱帝,晉中之窗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西元前284年,燕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國、趙國、南韓、魏國合縱攻破齊國,齊國國勢衰退。

晉中之窗周顯王十七年(齊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稱王,傳至齊王建。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被秦國所滅。

5樓:匿名使用者

對內可稱「公」,對外稱「爵」。也就是乙個是內部稱呼,乙個是公開稱呼。而且應該稱齊國國君而不是齊國國王。

6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因為齊國建國是在西周,西周時期齊國的封地偏遠而且狹小,因此國君的爵位自然不高,僅僅是個侯爵,而到了東周時期,齊國發展壯大成為東方大國,土地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以及軍事實力都是當時各諸侯國當中最強大的,所以,按照周朝的禮制,周天子重新冊封了齊國國君,爵位上公升為公爵。我們熟悉的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往往不知道齊國建國是在西周時期,兩個時期這個國家的國力差別很大,影響到國君的爵位都差了一級。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官職名稱

7樓:離我遠點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官職名稱有縣令、縣丞、縣尉、縣司馬、縣司空。

齊桓公時,管仲整理政治軍事,實行「叄(三)其國而伍(五)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為五屬來統洽。戰國時,齊設五都,可能是從五屬演變而來的。五都不同於五屬,就是五都已帶有郡的性質。

當時各國郡的設定,雖僅限於各國的邊區,但縣的設定已很普遍。大概凡是有城市的都邑都已建為縣,所以史書上縣和城往往互稱。只有秦國在戰國初期還未普遍設縣,因而普遍設縣也就成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

8樓:匿名使用者

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大治。

建立宮廷官制。在相之下,設立大司行、大

司田、大司馬、大司理、大諫之官等五官,分別掌管外交、經濟、軍事、刑法、監察等,削弱了世卿的統治權力,增強了君主集權,形成了完整的**政權機構。

構建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

每十軌為一里,裡設里司。每四裡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

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

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齊國官位爵位從上到下有哪些

目前教科書裡 沒有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卿,相,大夫的官職大小順序,哪位高人指點?詳細

為什麼齊國會滅亡,齊國是怎麼滅亡的?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 弊在賂秦 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

秦國打敗齊國是什麼戰役,秦國滅齊國戰役是什麼?

西元前221年,在秦國 遠交近攻 分化瓦解的戰略攻勢下,在五國相繼被秦滅亡之後,初為春秋五霸之首,繼為戰國七雄之冠,立國長達845年的東方大國 齊國滅亡了。齊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訓是慘痛的。雖然以我們今天的歷史觀點事看,統一是有利於社會發展進步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齊國曾一 度稱 東帝 與...

秦國打敗齊國是什麼戰役,秦滅齊之戰 齊國為什麼不戰而降

秦國打敗齊國,記載為 秦滅齊之戰 齊國自濟西之戰 前283年 受到燕軍重創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採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採取結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由於齊王建 事秦謹 所以 王建立四 十餘年不受兵 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