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冀州:範圍大致包括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遼寧;德州市、聊城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
2、青州:範圍大致包括濟南市、青島市、東營市、日照市、濰坊市、煙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3、幽州:範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4、幷州:範圍大致包括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帶地區。
2樓: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幷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
「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
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3樓:匿名使用者
青州現在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是乙個縣級市.
我老家是那兒的,所以對他比較熟悉.
青州市歷史悠久,范仲淹、李清照都曾在青州定居過,現在還有紀念館。
其他幾個州不太熟悉。
4樓:匿名使用者
九州分別為: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5樓:
冀州、青州、幽州、幷州是那裡?
古代的三國、雍州、兗州、益州、徐州、揚州、涼州、冀州、幽州、荊州、司隸。分別是指那些省份?
6樓:牙牙的弟弟
1、雍州
原為光武帝劉秀所置,後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涼州分為涼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將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雍州州域範圍轄有今陝西、甘肅、寧夏三省全境 。
2、兗州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範圍,縮小其他州併入冀州,但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
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菏澤市鄄城縣東)。
3、益州
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4、徐州
治所郯(tán,郯城縣西南,後遷下邳),所轄今魯東南部,江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5、揚州
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所轄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6、涼州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於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等14縣。治所隴(甘肅清水縣北),所轄今甘東東部。
7、冀州
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8、幽州
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9、荊州
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後遷襄陽),所轄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10、司隸
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7樓:雨過天晴
西漢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幷州、朔方、交趾共十三個刺史部,外加司隸校尉部,一共是十四部。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
但這裡的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並無治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漢武帝將全國除首都附近的七個郡級單位以外政區分屬於十三部,即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幷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交趾、朔方;每部設刺史一人,負責巡察境內的地方官和豪強地主;稱為十三刺史部, 簡稱十三部或十三州。但那時的州還是一種監察區,而且這十乙個以州命名的單位中沒有《禹貢》九州中的梁州和雍州,增加了涼州、益州、幷州和幽州。
冀州:西漢武帝時設定信都縣,今冀州市。今地理位置:山西南部,河南東北部,和河北西南角、和山東最西的一部分。
兗州:古稱昌邑,在歷史變遷中相繼為郡、州、府所在地,是一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今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青州:今地理位置:泰山以東至渤海的一片區域。
徐州:今地理位置:江蘇省西北部,北鄰山東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
揚州:今地理位置: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市交界,東北與鹽城市交界,西南與南京市、西與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
荊州:今地理位置: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樊。
豫州:今地理位置:河南大部。
涼州: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今地理位置:甘肅省西北部的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
益州:今地理位置: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省市大部,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肅省小部分地區。
幽州:今地理位置:河北、北京和天津北部,以春秋戰國的燕國國都薊縣(今北京市範圍)為中心。
幷州:今地理位置: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帶。
交趾:今地理位置:越南北部地區。
朔方:今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及陝西省的一部分。
8樓:安默維
雍州:陝西、寧夏、甘肅、青海一帶
兗州:山東、河南一帶
益州:四川、重慶、貴陽一帶
徐州:山東、江蘇一帶
揚州: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一帶
涼州:甘肅、新疆一帶
冀州:河北一帶
幽州:北京、遼寧一帶
荊州:河南、湖北、湖南一帶
司隸:河南、陝西、山西一帶
幽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幷州,涼州,益州,交州。現在還有這些地區嗎?
9樓:匿名使用者
大多數都有,有州的地命名還有很多第乙個不知道有沒有,第5個不知道,其它的都有。
10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古代時行政區域名稱,地方在只是名稱不同了
11樓:水瓶臨風
當然有,只是有的地方改了名字
12樓:噬嚎王
達州 蘇州
三國時期有哪些州? 荊州,益州,徐州,冀州,涼州,青州,幷州,揚州,幽州,兗州之類的
13樓:
幽州 冀州 幷州 涼州 青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揚州 荊州 益州 交州 司隸校尉 13個
我只知道在今天的**。
14樓:
基本上全了,冀州為天下之首
15樓:綠色時尚聯盟
還有交州(廣東,廣西那裡),司隸(洛陽那裡),雍州(長安、陳倉那裡)
古代九州指的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幷州」嗎?
16樓:匿名使用者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幷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悲。(《己亥雜詩》)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
「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
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17樓:陽光
揚州,荊州,益州,徐州,青州,翼州,幽州,涼州外圍九個州吧?懵逼
18樓:我愛薅羊毛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19樓:民但是
是是,不過名字有變動。
20樓:匿名使用者
有不同版本,可以參考下這裡
益州 幽州 幷州 朔方 交趾分別是現在什麼地方
雪月森林 1 益州 四川一帶古地名,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 十三刺史部 之一,其最大範圍 三國時期 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2 幽州 現在的範圍為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古代行政區劃。言北方太陰,故以幽冥為號。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