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黃梅戲是不是安徽的,黃梅戲是不是安徽的?

時間 2021-10-28 05:53:27

1樓:安慶之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23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援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23年12月至2023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進行調查和取樣錄製,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採訪物件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製音像達900多分鐘。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乙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幹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絡,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

儘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係。

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的關係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係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係。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2023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2023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範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2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最早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三種傳說,但並沒有最後下結論。現有的各種學術和非學術文章和詞典等都依此選擇材料寫就,這裡將本書觀點完整介紹如下:

傳說之一∶「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這種可能性不大。

現代學者也對黃梅戲源頭多有探索,如最近吳福潤先生在《黃梅戲藝術》雜誌撰文,認為安慶「黃梅戲」全國聞名,而黃梅戲起源地眾說紛紜,部分人認為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可能是由「黃梅」二字引來的誤傳。「黃梅戲」的確與「黃梅」二字息息相關,但「黃梅」不是人們所說的黃梅縣,而是「黃梅山」。傳說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臘月山上遍開黃色梅花而得名,後來「黃梅」逐漸稀少,現在偶爾也能發現「黃梅」蹤跡。

著名文史學者張健初先生則指出 :「此黃梅非彼黃梅」。

原黃梅戲藝術研究所所長、80歲高齡的鄭立松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將他數十年來收集的資料及他本人的觀點逐一道來。

鄭老告訴記者,爭論黃梅戲源頭的核心在「黃梅」二字上,「黃梅」二字有兩個解釋:一是黃梅季節;二是湖北黃梅縣,即「源於鄂東黃梅縣的民間小調,即黃梅採茶調,在清代乾隆年間隨當地逃水荒的災民來到安慶地區。」鄭老認為「黃梅季節」的說法倒還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於後者,他認為並不妥。

鄭老出示了他收集的資料,在《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有兩條記載:咸豐六年(2023年)3月,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光復宿松,縣城內連演三天花鼓戲(即其後之黃梅戲)迎接天兵進城;咸豐七年(2023年)清軍在宿松縣城內置戲樓,演花鼓(黃梅)戲,邀各營隊長及文吏觀戲。鄭老還曾見過一本晚清時期的戲聯集手抄本,上面記載:

清咸豐丙辰六年(2023年),在安慶對江,流傳有一副對聯「頌德歌應抒白雪 登高調不唱黃梅」。

鄭老認為這些是有關黃梅戲記載的最早資料,黃梅戲應當形成於咸豐年間,「黃梅戲」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間,還沒有黃梅戲呢,逃水荒災民帶來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調,連採茶調都不是。」鄭老還肯定地說黃梅戲是安徽獨有的,**初年懷寧籍學者程演生所著《皖優譜》中有句為證:

「今皖上各地鄉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謂草台小戲者,所唱皆黃梅調。……他省無此戲也。」

交談中,鄭老還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有關湖北省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事。此口號提出後,2023年左右,中國記者協會曾經邀請鄭老一同到湖北去採訪,採訪中,對於官方觀點,湖北戲劇界則有不同看法,以湖北戲劇專家、資深學者桂遇秋為代表的部分戲劇研究者認為,湖北省沒有必要在黃梅戲上投入過多,應當在湖北採茶調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戲劇藝術,而「把黃梅戲請回來」,只會使「安徽增加乙個劇團,而湖北丟失了乙個劇種(採茶調)」。

另有相關學者認為:安徽安慶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時就傳到黃梅(湖北——引者按)一帶。 黃梅戲是由桐城縣羅家嶺的嚴鳳英唱紅的,羅家嶺的方言是純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見安慶是黃梅戲的源頭最具說服力。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也有人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也有人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戲保護區域是安徽省的安慶市和湖北省的黃梅縣。

國家文化部公布的三位黃梅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均為安徽人:39歲的韓再芬(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安徽安慶人)、41歲的趙媛媛(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一團,安徽安慶人)、61歲的黃新德(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劇院,安徽蕪湖人)。

黃梅戲是不是安徽的?

3樓:安慶之聲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4樓:手機使用者

黃梅戲源頭的歷史最早記載陸洪非先生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對黃梅戲的源頭列舉了三種傳說,但並沒有最後下結論。現有的各種學術和非學術文章和詞典等都依此選擇材料寫就,這裡將本書觀點完整介紹如下:

傳說之一∶「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勞動的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傳說之二∶「……黃梅戲起源於安徽安慶地區。從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名曰『黃梅調』。」

傳說之三∶「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民歌小調即黃梅採茶調。」這種可能性不大。

現代學者也對黃梅戲源頭多有探索,如最近吳福潤先生在《黃梅戲藝術》雜誌撰文,認為安慶「黃梅戲」全國聞名,而黃梅戲起源地眾說紛紜,部分人認為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可能是由「黃梅」二字引來的誤傳。「黃梅戲」的確與「黃梅」二字息息相關,但「黃梅」不是人們所說的黃梅縣,而是「黃梅山」。傳說此山很久以前寒冬臘月山上遍開黃色梅花而得名,後來「黃梅」逐漸稀少,現在偶爾也能發現「黃梅」蹤跡。

著名文史學者張健初先生則指出 :「此黃梅非彼黃梅」。

原黃梅戲藝術研究所所長、80歲高齡的鄭立松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將他數十年來收集的資料及他本人的觀點逐一道來。

鄭老告訴記者,爭論黃梅戲源頭的核心在「黃梅」二字上,「黃梅」二字有兩個解釋:一是黃梅季節;二是湖北黃梅縣,即「源於鄂東黃梅縣的民間小調,即黃梅採茶調,在清代乾隆年間隨當地逃水荒的災民來到安慶地區。」鄭老認為「黃梅季節」的說法倒還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於後者,他認為並不妥。

鄭老出示了他收集的資料,在《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有兩條記載:咸豐六年(2023年)3月,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光復宿松,縣城內連演三天花鼓戲(即其後之黃梅戲)迎接天兵進城;咸豐七年(2023年)清軍在宿松縣城內置戲樓,演花鼓(黃梅)戲,邀各營隊長及文吏觀戲。鄭老還曾見過一本晚清時期的戲聯集手抄本,上面記載:

清咸豐丙辰六年(2023年),在安慶對江,流傳有一副對聯「頌德歌應抒白雪 登高調不唱黃梅」。

鄭老認為這些是有關黃梅戲記載的最早資料,黃梅戲應當形成於咸豐年間,「黃梅戲」的名字是安徽人命名的。「乾隆年間,還沒有黃梅戲呢,逃水荒災民帶來的是湖北的民歌小調,連採茶調都不是。」鄭老還肯定地說黃梅戲是安徽獨有的,**初年懷寧籍學者程演生所著《皖優譜》中有句為證:

「今皖上各地鄉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謂草台小戲者,所唱皆黃梅調。……他省無此戲也。」

交談中,鄭老還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有關湖北省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事。此口號提出後,2023年左右,中國記者協會曾經邀請鄭老一同到湖北去採訪,採訪中,對於官方觀點,湖北戲劇界則有不同看法,以湖北戲劇專家、資深學者桂遇秋為代表的部分戲劇研究者認為,湖北省沒有必要在黃梅戲上投入過多,應當在湖北採茶調基礎上發展自己的戲劇藝術,而「把黃梅戲請回來」,只會使「安徽增加乙個劇團,而湖北丟失了乙個劇種(採茶調)」。

另有相關學者認為:安徽安慶桐城的《桐城歌》是明朝時就傳到黃梅(湖北——引者按)一帶。 黃梅戲是由桐城縣羅家嶺的嚴鳳英唱紅的,羅家嶺的方言是純正的桐城腔。

由此可見安慶是黃梅戲的源頭最具說服力。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也有人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也有部分江西民間傳說,黃梅戲起源於江西,但此種說法基本未為大眾認可。

也有人認為如今爭論黃梅戲屬於哪兒已沒有意義,對黃梅戲的發展沒有任何推動作用。他建議專家學者將更多注意力放在黃梅戲本身的發展規律上,進一步鞏固、提高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在當今戲曲領域中的地位。

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梅戲保護區域是安徽省的安慶市和湖北省的黃梅縣。

國家文化部公布的三位黃梅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均為安徽人:39歲的韓再芬(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安徽安慶人)、41歲的趙媛媛(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一團,安徽安慶人)、61歲的黃新德(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劇院,安徽蕪湖人)。

黃梅戲是什麼,什麼是黃梅戲?

黃梅戲,中國地方戲曲,舊稱黃梅調,與京劇 越劇 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唸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 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黃梅戲,中國...

黃梅戲是什麼意思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在湖北 江西 福建 浙江 江蘇 臺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原名 黃梅調 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 鄂 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 ...

黃梅戲究竟是湖北還是安徽的戲種,黃梅戲到底出自於安徽安慶還是湖北黃梅

黃梅戲,舊稱 黃梅調 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 安徽 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黃梅季節,常常洪水成災,四鄉農民為了祈求豐年,就在這個時候舉辦迎神賽會,會上出現各種歌舞演唱,在這種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因與黃梅季節有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