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什麼時候死的,唐太宗怎麼死的

時間 2022-04-05 09:20:17

1樓:京城「老炮兒

唐太宗的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開始愚蠢地追求長生,服食丹藥。貞觀二十三年服用了印度方士的丹藥暴病而亡。

2樓:偶嘉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由於服食「延年之藥」,結果使病情不斷惡化。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逝世。享年僅五十二歲。

3樓:灰機哥系列

貞觀二十三年去世 李治即位卒年陰曆:貞觀23年5月11號 陽曆:公元649年6月10日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4樓:興景同

唐太宗死於公元649年。

5樓:手機使用者

自然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定律,唐太宗是病死的,所以是自然死亡!!

6樓:丶沉默

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基本排除他殺可能性,屬正常死亡。

唐太宗怎麼死的

7樓:京城「老炮兒

唐太宗的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開始愚蠢地追求長生,服食丹藥。貞觀二十三年服用了印度方士的丹藥暴病而亡。

8樓:合行你

在他的晚年,一反常態,既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藥,竟在五十二歲上被長生藥毒死。

9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晚年遠征高麗,戰事不利,太宗本人被流矢所傷,回朝以後箭傷惡化,且憂憤交加而亡

10樓:輕侃一叨嘮歷史

太宗晚年,苦於長年征戰帶來的病痛,加上崇仰道教而迷信長生不老(歷史上幾乎所有有作為的帝王都有這個愛好-----留戀大好江山社稷),因而服食丹藥以求養生。道教的丹教幾乎全是重金屬,多含硝、汞之物(火藥就是煉丹時不小心發明的,純屬意外),短期內可以增進紅細胞生長,使面部紅潤,精神亢奮,長期信用則必然是重金屬瘀積中毒。貞觀23年,太宗輕食印度人的丹藥,結果體內積聚的藥物化學反應,太宗中毒而亡。

一代天子竟然是如此下場,悲夫!

11樓:badu苟

唐史上記載的是李世民吃了印度高僧羅邇娑婆進貢的神藥暴斃而亡,可笑的是後來中國佛棍不斷的宣傳說李世民居是大量服用道士的丹藥而死的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怎麼死的?

12樓:京城「老炮兒

唐太宗的晚年,隨著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開始愚蠢地追求長生,服食丹藥。貞觀二十三年服用了印度方士的丹藥暴病而亡。

13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長生不老,煉丹而死

唐太宗什麼時候死的?

14樓:血魘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

15樓:買思雁

樓主你好,關於你的問題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由於服食「延年之藥」,結果使病情不斷惡化。

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逝世。享年僅五十二歲。 不知道我的答案你是否滿意,以後有什麼這方面的問題 , 儘管找我就行

16樓:蛋炒飯

貞觀二十三年去世 李治即位 卒年陰曆:貞觀23年5月11號 陽曆:公元649年6月10日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

(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7樓:小亞

貞觀二十年(646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病,此後一直調養,由此開始服用方士提煉的金石丹藥。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皇漢武迷戀方術和尋求丹藥,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由於服食「延年之藥」,結果使病情不斷惡化。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逝世。享年僅五十一歲。太宗之死成為乙個謎

18樓:網操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出生於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

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

19樓:夢風兒

唐太宗李世民死於649年7月10日

20樓:梓墜狼

唐太宗貞觀23年(公元649年)逝世

唐太宗是什麼時候駕崩?

21樓:亦夢之城

1、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宮含風殿。 同年八月,葬於昭陵(在今陝西禮泉東北)。

2、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3、主要成就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精簡**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

4、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唐太宗怎麼死的?

22樓:3035汪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52歲)

如果你要更詳細的

去看

23樓:匿名使用者

史書記載是病死的

不過應該和李世民長期服用丹藥有關

24樓:匿名使用者

吃長生不老藥慢性中毒而死

唐太宗與李世民什麼時候死的

25樓:我只愛吃麵包

貞觀二十三年去世 李治即位卒年陰曆:貞觀23年5月11號 陽曆:公元649年6月10日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

~親,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點選【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採納回答】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互相幫助,共同進步!thinks!!

26樓:飛華印刷

唐太宗、李世民是同乙個人;太宗是李世民死後在建廟時的後世的尊稱。李世民在位期間的年號:貞觀。死的時間如同上面仁兄所答。

27樓:血塑冰稜

唐太宗死的那天,李世民死了。李世民死的那一刻,唐太宗沒了。

28樓:匿名使用者

是同乙個人,所以是同一時間死的。

29樓:匿名使用者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享年52歲!

李世民是什麼時候去世的?

30樓:冷侃娛文

貞觀二十三年去世 李治即位卒年陰曆:貞觀23年5月11號

陽曆:公元649年6月10日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598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後人稱他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死亡時間

怎樣評價唐太宗,你怎麼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

唐太宗的治國思想是什麼,唐太宗的治國思想

張得帥 一 任用人才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 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 楊師道 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 其他如李勣 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 王圭,降將尉遲恭...

魏徵與唐太宗的故事,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諍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 鄉巴佬 長孫皇后忙問殺誰 太宗說,魏徵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徵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太宗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