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非要入蜀,為何不像劉表一樣佔領荊襄九郡,好好經營?

時間 2025-02-13 00:55:14

1樓:bat誰主沉浮

劉備之所以入蜀,是因為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規劃的一樣。入蜀才能成就帝業。只經營荊州不足以三分天下。

2樓:網友

因為劉備想統一天下的野心日漸發展,其次是如果穩健發展會被曹魏吞併。

3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諸葛亮建議劉備要入蜀,這樣自己有乙個根據地,因此才會建立蜀國。因為劉表到最後也被毀滅了,沒有佔據地理優勢。

劉備拿下了哪4郡

4樓:小新科普生活

荊南四郡,包括長沙郡(今湖南東北部)、零陵郡(今湖南西南部)、桂陽郡(今湖南東南部)、武陵郡(今湖南西北部)。

荊南四郡位於長江以南,歸屬於東漢十三州之一,荊州下屬的四個郡,總面積差不多有40萬平方公里,當時的人口差不多是15萬戶60多萬人。其中長沙郡在西漢時期的建制為「長沙國」。

三國時期,荊南四郡位於長江以南,交州以北,對當時華夏的核心中原來說,荊南四郡就是一片荒涼之地,不僅人口少,經濟差,而且境內蠻夷很多,當曹操敗北,周瑜攻打南郡時,荊南四郡其實在劉備手中已經是甕中之鱉了。

荊南四郡的歷史沿革

荊南四郡開發較晚,在漢魏時期地理環境也比較差,而這四個郡的發展情況也並非一致,大致排名是: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武陵在四個郡裡地盤最大,但條件最差,大部分土地為難以居住的地區,包括現在的湘西、黔東等地區,緊靠益州的南中地區,也是蠻族活動頻繁的地區。長沙則與揚州接壤,零陵和桂陽與交州接壤。

在劉備派兵佔領荊南四郡之時,孫權也佔領了長沙郡北部的部分縣,並在此設立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因而劉備並沒有佔領過完整的荊南四郡。孫權還曾劃分江夏的部分領土設立西陵郡,以甘寧為太守。漢昌郡和西陵郡後來都被孫權所撤銷。

劉表坐擁荊襄九郡,實力不在曹操之下,為何會被他人輕視?

5樓:孫小悟空

煮酒論英雄中的曹操給劉表的評價:「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劉表坐擁荊襄九郡,那麼為什麼曹操會看輕劉表?《三國志》和中給出了答案:

「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劉表是怎樣的「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外寬內忌

官渡之戰的時候韓嵩、劉先都勸劉表,袁紹曹操現在兩雄相爭,而劉表擁兵十萬之眾,不應該坐觀成敗,因為不管哪一方戰勝後,劉表就是下乙個目標(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和劉表拉鋸戰將近十年),韓嵩、劉先認為要選邊站的話就得選曹操,但是劉表竟然質疑韓嵩,還差一點斬殺了韓嵩,這也說明了劉表的外寬內忌。

優柔寡斷

孫堅在得到傳國玉璽後,袁紹下令劉表攔截孫堅,後來袁術派劉表進攻劉表,孫堅被黃祖的案件射殺,這時候劉表就和孫堅成為世仇,在射殺孫堅後孫策得知父親戰死,拿黃祖交換孫堅遺體,與劉表講和。

但蒯良不贊同,認為應該乘勝追擊,以消除後患。劉表卻沒有聽取建議,反而欣然同意孫策的請求,錯失良機。

同樣的優柔寡斷還表現在官渡之戰的時候。

官渡之戰時,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向劉表說:"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所重,只在於將軍。將軍若是希望於亂世有所作為,便應乘天下方亂而起事;如若不然,則應選擇乙個能夠領導天下的人而相從。

蒯越亦以此勸劉表,可是劉表狐疑不決,坐觀成敗,錯失討伐曹操機會。

有才而不能用

劉備投靠劉表。但是劉表對劉備心存戒備,不予重任,安排在新野。另外劉表手下也不乏虎將,單不能被劉表重用的,如黃忠,魏延,文聘等。

我的看法:

劉表一介儒士,八駿之一,在單匹入荊州後,就想著偏隅一方,當然想法是好的,但是在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他不進犯別人,最後也會被別人侵犯,同時因為劉表的有才而不能用,白白浪費了那麼多的人才,同時對手下的人才也不重要。 就是因為這個性格,嫉賢妒能,導致諸葛亮等大批賢才不肯前來依附。

6樓:瑟瑟十七公主

劉表生性軟弱,也沒有什麼政治才能,而且並不具備爭奪天下的野心,所以天下的人才會瞧不起他。

我們之所以對劉表這個人比較熟悉,主要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在三國演義裡面劉備初次見到劉表的時候,他已經人到晚年。他雖然繼承了先祖的遺業,坐擁荊襄九郡,但是劉表這個人並沒有什麼政治理想,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跟老婆孩子在家裡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想要安穩過日子是沒有錯處的。但是劉表身逢亂世,如果他不思進取、只想守住自己的一方淨土的話,那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那時候天下的形勢就是不進則退,如果劉表不積極擴充套件領域的話,時間長了以後勢必會被別人所吞併。

正是由於劉表沒有什麼野心,所以天下的人才會認為他是乙個軟弱無能難以有任何成就的人。

除此以外,劉表在處理家事的時候也非常的昏庸,他跟原配妻子原來生有乙個兒子叫做劉琦。這個孩子是乙個仁人君子,不論從品德還是名分上都應該繼承劉表的位置。但是劉表卻由於寵愛繼室所生的小兒子,所以就廢掉了長子的繼承人之位,天下人的人都認為劉表這樣廢長立幼的做法是取亂之道。

而事實證明,劉表去世以後,荊襄九郡也確實由於他的小兒子劉琮軟弱無能而被曹操所吞併。如果劉表能夠在活著的時候指定大兒子做繼承人的話,也許荊襄九郡的地盤就不會淪落到曹操的手中。

劉表生活在三國時期,那個時期本來就是乙個亂世,可是劉表卻並沒有任何野心,也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而且他廢長立幼的做法使得他們家族所有的土地都被曹操吞併,所以天下的人才瞧不起他。

7樓:網友

<>1.背景不利:劉表的家族並不是當時權貴之一,而是南陽地區的小地主,他的政治基礎相對薄弱。

與曹操、孫權等家族世代掌握實權的豪門相比,劉表的地位相對較低,這一點使得他在政治舞臺上沒有足夠的影響力。

2.缺乏軍事實力:劉表的統治地區雖然廣闊,但他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與曹操、孫權等對手抗衡。

在漢末三國時期,軍事實力是政治鬥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劉表軍事上的劣勢也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劣勢。

3.統治能力欠缺:劉表統治荊襄地區的時間並不長,政治能力和經驗都有限。他的統治往往顯得軟弱無力,難以有效掌控下屬**和地方勢力,這使得他的政治地位進一步被削弱。

4.治理荊襄地區的困難:荊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乙個民風彪悍、地形複雜的地區,劉表要想在這裡建立穩定的政權,必須克服諸多困難。

他在治理荊襄地區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內部矛盾和外部威脅,這使得他的統治一度陷入困境。

綜合以上因素,劉表在三國時期的政治格局中,雖然實力不在曹操之下,但由於自身的種種侷限性,他的政治地位並不太高,常常被其他豪門輕視。

三國時期劉表把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為何不要?

8樓:阿軍侃社會

三國時期劉表打算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卻堅決推辭不受,會有這樣情況存在,有兩個原因。第一劉表並不是真心所託,託付給劉備有試探成分存在;第二荊州豪族勢力龐大,劉備即便成為荊州之主,也不可能坐穩這個位置。

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他的內心一直想要匡扶漢室,也有自己野心存在。多年來一直在謀劃,卻始終無所得,也一直在寄人籬下,在荊州劉表庇護下,得到了片刻安寧。在荊州時期,劉表想要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可被劉備推辭不受。

這一階段並不是劉備不想要荊州,而是條件不具備。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眾多諸侯紛紛割據自立,劉表起初實力並不弱。可惜他為人沒有雄心壯志,也無稱雄之心,才錯失了爭雄機會。按照劉表想法,他不願參與紛爭,只願意偏安一隅,希望彼此互不打擾。

在他的身後還有兩個兒子存在,劉表即便沒有雄心,他也不想將辛苦得來地盤,拱手讓給劉備。趁著自己還在世,就想要測試劉備,依附自己是否有二心,如果有二心,我想劉備很難成功走出劉表府邸。劉備深知劉表並非真心託付,這才一直推脫不受。

劉表所掌握荊州,並不完全屬於他,荊州有很多士紳豪族存在,其中以蔡家勢力最為強大。蔡家姐姐是劉表後妻,還為劉表生了兒子劉琮,蔡瑁一心想要扶持劉琮掌管荊州,因此劉備這一外來勢力,被蔡家視作眼中釘。

劉備深知自己處境兇險,憑藉自己當時實力,不具備和蔡家爭雄實力,加上劉表也不會誠心託付,便果斷拒絕了劉表所託。

三國也有很多人情世故,劉備如果情商不高,處處流露真性情,也就不會成為雄霸一方皇帝。

9樓:綜合問題達人

不是劉備不想要,而是劉備清楚荊州是一塊燙手的山芋,而且劉備有自知自明,他認為當時的他並沒有實力得到荊州,就算劉表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到後面也會被別人搶走。

劉備知道劉表在防著他。

呂備進入荊州後,劉表對呂備採取了防禦姿態。如果劉表信任劉備,他可以聯手劉備與曹操作戰。但是劉表卻讓劉備屯兵在新野。

而新野是劉表與曹操接壤的地方,意思是新野是前線。同時,劉彪嚴格控制給劉備的軍隊、馬匹和物資,因此劉備只有數千名士兵,只能自給自足。呂表的目的很明顯,擔心劉備自身的缺陷,讓劉備提防曹操。

劉表是在測試劉備。

劉備是否願意接受劉表的好意,我們暫時別管他了。先問問劉表他是不是真的願意將荊州拱手相讓?仔細想想,你就會知道劉表是不會誠實的。

顯然,在那個時代,兒子繼承父親的事業是很自然的,無論兒子不能再繼承,他仍然是他的兒子,即使他輸了,也是輸給自家人。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解釋,劉表只是在測試劉備,看看劉備是否能完全幫助他的兒子。

劉備知道接手荊州就會被攻打。

荊州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戰略要地!曹操幾乎統一了北方,擁有強大的力量。他想打荊州很久了。

可以說曹操對於荊州這地方非常看重。即使劉表真的拱手相讓給劉備,劉備也不會傻到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拿下荊州,因為誰擁有荊州,誰就會被打,相當於虎口奪食。而劉備來找劉表是因為他被曹操打敗了,無處可逃。

現在他什麼都不要了。他靠什麼來對付曹操?因此,劉備深知其中的困難,所以他此時不會接手荊州。

10樓:財稅社會

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荊州刺史劉表沒有將該地區交給劉備。取而代之的是,劉表死後將荊州的治理權留給了自己兒子。

劉表沒有把荊州交給劉備有幾個原因。乙個可能的原因是,劉表對劉備的忠誠和有效治理該地區的能力不確定。另一種可能是,劉表心中有其他人選,比如他自己的兒子,他相信他可以將荊州託付給他。

此外,劉表可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例如漢朝內部的權力鬥爭和派系,這可能導致他在將如此重要的地區交給劉備時猶豫不決。

無論具體原因如何,劉備最終都沒有被委以荊州,這對三國的發展以及隨後三國戰爭的結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11樓:大超說教育

主要還是因為劉備知道劉表不是真心的,而且劉備也鎮不住荊州的這些豪族。

為何劉備非要稱漢中王?而孫權卻要稱吳王?

劉備用這個稱號來表明攻取中原的決心。因為漢中郡是劉備擊敗曹操奪來的疆土,劉備以漢中郡作為基礎。孫權稱吳王是因為當時的封地名稱是吳國的地方。因為劉備想完成先祖在漢中稱王的願望,孫權所占領的地域原來是吳國的,所以便稱為吳王。劉備打著光復漢室旗號爭奪天下,所以稱為漢中王 孫權在東吳這個地方自立為王,所以稱...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

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要鎮守大後方,保後方安全。況且,諸葛亮當時也不太同意這個事情,所以諸葛亮沒去。了解 三國演義 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善用計謀,而且在政事上也是一把好手,可以算是個全能。但是,這是 裡面把諸葛亮描寫的有些神化了。看完 發現諸葛亮智多近妖,但是,真正歷史裡的諸葛亮是這樣麼?答案顯然是...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劉備為何不趁機出兵呢

劉備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並不是不想出兵,而是實在沒有兵力能夠調配出去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間為公元二一十九年,這一年恰恰也是劉備和曹操漢中之戰結束的時間,漢中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基本上都使出了看家本領,最後雖然是以劉備的勝利告終,但是這其中付出的代價卻是很大的。漢中之戰可以說是魏國和蜀國的生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