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醉夢秦時嘆逍遙
是沒有足夠的實力,如果蜀漢有足夠的實力滅掉東吳和曹魏那麼他一定會興兵伐吳,只可惜曹魏當時太強大,只能聯合東吳抗曹。
2樓:一紙荒誕
是因為諸葛亮秉承的是劉備的遺志,要討伐曹魏,所以他只能和東吳聯合。
3樓:三棵樹
並不是,因為當時諸葛亮認為最大的敵人還是曹魏,應該與東吳聯手起來一起對抗,而不應該討伐東吳。
劉關張三人的死都與東吳有關,那諸葛亮為何不出兵報仇?
4樓:蛋蛋獸影視娛樂
因為諸葛亮是乙個非常理智的人,他的心裡很清楚如果想要奪得天下,那麼就必須要先把曹魏給滅掉。因為他們蜀漢的勢力非常的單薄,所以必須要聯合東吳,把曹魏滅掉再說,但是之前劉備一直都不願意聽他的,被仇恨衝昏了頭腦,所以才會落得這樣的下場。
一: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開始是因為關羽敗走麥城被呂蒙所殺,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急性子的張飛是暴跳如雷,他恨不得馬上就去為自己的二哥去報仇。但是當時的劉備還是比較理智的,他雖然說也很生氣,也很想要報仇,但是諸葛亮和趙子龍給他分析了局勢之後,他就冷靜下來了,也把這件事情暫時的擱置了。
二:張飛的死激怒了劉備。
劉備可以忍,但是張飛真的是忍不了,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是乙個出了名的急性子,他每天腦袋裡面就想的是如何給自己的二哥報仇,坐立不安。本身脾氣就很暴躁,又因為這件事情所以經常無端的去打罵自己的下屬,他的手下都是心驚膽戰的。有一天手下終於是受不了了,於是趁他不備把他給殺了,還把他的首級帶著投降了。
這一下劉備可是忍不了了,他只想要把孫權碎屍萬段,才能夠一解心中之恨。由於兵法不精,後來還是兵敗如山倒,也死了。
三:諸葛亮的長遠眼光。
雖然說他們三兄弟的死都跟東吳有著很大的關係,諸葛亮也的確想要為他們報仇,但是他絕對不會去隨便的行動,因為他是乙個有長遠眼光的人,絕對不會因小失大。他很懂得什麼叫做小不忍則亂大謀,其實諸葛亮的心裡很清楚,現在單憑自己和蜀漢的實力,是絕對沒有辦法去替他們幾個人報仇的,所以只能夠忍耐。
5樓:天天看娛
劉關張的死因對於瞭解《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首先是關羽,當初鎮守荊州孫權為了示好於是寫信結親,關羽不僅斷然拒絕還罵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這完全就是低情商表現了,果不其然此語惹怒孫權,令其下定決心要取荊州,於是有了後來呂蒙白衣渡江,關羽兵敗被殺這些事。
關羽死後,張飛大怒並揚言復仇,他命令部下三天之內務必置辦齊備白衣白甲掛孝伐吳,但是這麼短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到,於是手下苦勸。張飛悲傷過度又在氣頭上,根本不理會下屬請求,於是被兩個部將斬殺。情同手足的兩兄弟接連死亡,劉備毅然決然發動夷陵之戰出兵伐吳復仇,但是卻被陸遜一把火付之一炬,最後退兵至永安後病逝。
三人都是因東吳而亡,但是諸葛亮掌權後卻沒有做任何清算,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 諸葛亮有大局觀在三國後期曹魏一家獨家的局面下,蜀漢和東吳只有聯合才能保證共存局面,因為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對抗曹魏而且還會被對方慢慢蠶食掉。諸葛亮是深謀遠慮之人,早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期,就通過《隆中對》向其分析了天下形勢,並且提出了「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其實此前劉備也一直是這樣做的,直到關羽被殺,情況才急轉直下。
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掌權,此刻蜀漢已經是到了危急存亡的時刻。因夷陵之戰國力大損,死傷投敵部將無數,許多人才都在這一仗中折損了。現在國君也去世了,蜀國政局免不了動盪。
如果此刻還大動干戈,對外出兵,那基本就是在加速自己的死亡。
諸葛亮也是深刻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東吳修復關係,繼續執行聯合抗曹的戰略。畢竟弱小的蜀漢正是被很多人惦記的時候,現在每多乙個盟友,就相當於減少乙個敵人,你看曹魏一聽到劉備病逝的訊息,不就馬上發五路大兵來犯了嗎?其次,就是執行休養生息政策,鼓勵農事生產,較少不必要的政令以及戰事主張,慢慢恢復國力。
諸葛亮很明白自己的目標是北伐,所以發展國力是第一位,其餘的事情只能算是次要矛盾。
第二,復仇屬於個人恩怨劉關張是情同手足的結義兄弟,他們有人死了其它人想為其復仇很正常,因為涉及到私人恩怨了。但是諸葛亮和他們只是合作伙伴,這就不存在報仇的動機。相反苦心經營劉備奮鬥大半輩子得來的「遺產」,報答對方的知遇之恩,這比為他們復仇有意義得多。
而一旦北伐成功,收復中原有望,再考慮復仇也不是不行。但對當時的諸葛亮而言,肯定不會做這麼魯莽的決定。
6樓:數位技術小輝
因為蜀國最大的敵人是魏國,而且蜀國和東吳有結盟關係,所以諸葛亮不出兵報仇。
7樓:大超說教育
因為這屬於個人恩怨,而且諸葛亮有大局觀意識,認為報仇並不能解決問題。
8樓:史蒂芬斯
那是因為當時蜀漢的實力根本就不行,其次也是因為當時蜀國已經沒有多少人才了。
劉關張三人的死都與東吳有關,那諸葛亮為何不出兵去報仇?
9樓:青楓侃
這是因為諸葛亮覺得報仇的話會發生特別大的戰爭,而且這樣的話也是非常不值得的,並且先帝也不允許他去報仇。
10樓:路邊的風兒
因為他當時效忠的劉備已經去世,許多猛將也也已經老了,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報仇。
11樓:愛上我企鵝9啊
因為諸葛亮是乙個特別聰明的人,不會在不適當的時機出兵。也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12樓:春季的風啊
對當時的國力並不強盛,並且也沒有合適的將領,當時的諸葛亮還想著收復北邊。
東吳比曹魏更弱,為何諸葛亮不討東吳而去伐曹魏
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之後,一直鼓動著劉備北伐,而不是討伐東吳。相對於曹魏來說,貌似東吳的力量更弱一點,蜀漢討伐東吳的成功性可能會大一點,但是諸葛亮為何卻一直堅持北伐,卻沒有討伐東吳呢?其實劉備自己有了自己的打算,北伐可以牽制一部分曹操的力量,如果攻打東吳,那麼坐收漁翁之利的可就是曹魏了,所以劉備才要...
諸葛亮明知劉禪身邊有小人,手握大權的他為何不直接除掉?
當時諸葛亮遠在北伐途中,離皇帝很遠,而皇帝身邊的小人很容易蠱惑皇帝,所以諸葛亮沒法除去皇帝身邊的小人。因為他除掉的話,反而會讓他和劉禪之間的矛盾加劇,這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是很不好的。面對掌控大權的諸葛亮,劉禪對他的感情如何?面對掌控大權的諸葛亮,劉禪對他的感情是很尊重諸葛亮,贊同諸葛亮為蜀漢做出的貢...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什麼?明知不可為為何還要為之?
振興蜀漢 至於 匡復漢室 只不過是諸葛亮的一句口號罷了。因為 匡復漢室 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支援,所以諸葛亮才會打著 匡復漢室 的口號討伐曹魏。諸葛亮北伐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以攻為守,為蜀漢謀求生路,至於滅亡曹魏只是乙個可望而不可求的目標。因為如果不北伐的話,蜀國就沒有辦法繼續拓展自己的土地,這樣的話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