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比曹魏更弱,為何諸葛亮不討東吳而去伐曹魏

時間 2022-01-24 11:35:13

1樓:掌心和腳心的痣

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之後,一直鼓動著劉備北伐,而不是討伐東吳。相對於曹魏來說,貌似東吳的力量更弱一點,蜀漢討伐東吳的成功性可能會大一點,但是諸葛亮為何卻一直堅持北伐,卻沒有討伐東吳呢?其實劉備自己有了自己的打算,北伐可以牽制一部分曹操的力量,如果攻打東吳,那麼坐收漁翁之利的可就是曹魏了,所以劉備才要堅持北伐,攻打曹魏政權。

一、蜀漢和東吳差距不大,但是和曹魏力量懸殊。其實這個方針是諸葛亮堅持的,我們都知道,東吳的勢力和剛剛建立政權的劉備勢力差不多,而劉備卻一心想要北伐,忽略了東吳這個小政權嗎,其實不是這樣的。劉備知道老謀深算的曹操,肯定是希望坐收漁翁之利的,所以劉備要北伐,牽制一部分曹操的兵力。

簡而言之,如果劉備攻打和自己不相上下的東吳,那麼東吳和蜀漢就會兩敗俱傷,曹操拿下他們雙方就不在話下了。

二、劉備打出的是匡扶漢室的名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點是有目共睹的。劉備以劉皇叔的名義自詡,打出了匡扶漢室的旗號,所以能籠絡到一大批對漢室衷心的功臣,比如趙雲,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

當時漢室最大的矛頭就是曹操,所以劉備是一定要攻打曹操的,不然自己身邊的人就不會這麼輔佐自己了。

三、蜀漢不具備攻打曹魏的條件。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採取了和東吳求和的方針。其實也不難理解,曹魏勢力過於強大,如果東吳和蜀漢不聯合起來,那麼曹魏勢必會乙個個乾掉他們。

所以諸葛亮和東吳聯合,共同對抗力量強大的曹操。從這方面來看,蜀漢也是不會攻打東吳的。

2樓:秋風體育

因為曹魏對蜀漢的威脅更大,如果攻伐東吳的話,自家的後院可能就保不住了。

3樓:牧馬人

諸葛亮如果討伐東吳的情況下,在兩敗俱傷的時候,曹魏肯定會出兵攻打他們兩個人的,而攻打曹魏就沒有這樣的顧慮。

4樓:谷裡嘻哈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曹魏構成的威脅更大。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吞東吳再北伐曹魏

5樓:坑卷

您好!很樂意為您解答。您所提到的問題也是許多歷史名人一直以來都感慨的問題,著名大詩人杜甫就有一句「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感嘆。

我想,關於這一問題,拋開真實歷史不談(真實歷史猇亭之戰蜀漢一方只有四萬兵馬),諸葛亮之所以不先徵東吳再討曹魏,可能是出於以下方面考慮的:

首先,猇亭之戰中劉備最初之所以能大敗東吳,一是因為哀兵必勝,士氣問題;二則是因為曹魏一方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沒有出兵助吳;三則是因為東吳內部呂蒙剛死,軍中無帥。也就是說,這個僥倖,不能成為蜀漢就一定能打過東吳的表現。

再者,在蜀漢、魏、吳三國對峙中,北方的曹魏最為強大,也因為名位與綱常問題(曹魏因為弒主篡位,被視為「漢賊」;而蜀漢自稱是漢朝的繼承),所謂「漢賊不兩立」,曹魏一方絕對如何都不可能與蜀漢媾和;而東吳一方一貫採取「蜀強則聯蜀伐魏,魏強則聯魏攻蜀」的騎牆策略。這樣,要想在三國對峙中獲得主動權,就不能四面樹敵,必須和一方保持聯合狀態,依靠兩方力量(再不濟也沒有另一方在後面掣肘)去攻打另一方。而因為前述所說魏、蜀之間絕無聯合之可能,必然就要採取聯吳策略。

而如果諸葛亮堅持攻吳,孫權為求自保,必然向魏稱臣並求援於魏,然後曹魏便可坐收漁翁之利,合魏、吳兩國之力夾擊蜀漢,如此則兩川危矣。——這一點是無論如何都不容忽視的。

您所說的只是假設蜀漢大舉伐吳,而曹魏一方靜止觀戰的情況,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在三國紛爭的局面下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到時候不但不能攻下吳地,反而會在魏吳聯合攻打下所亡國。諸葛亮作為一名高超的軍事指揮家,他是無論如何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

隆中對說得很清楚了:「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他採取的東和孫權,北伐曹魏的策略雖然見功較慢(而事實上蜀漢在失去了荊州之後要統一天下已不可能),但無疑是最穩妥和最持久的。

滿意請採納

劉備死於東吳陸遜之手,為何諸葛亮一直不攻打東吳?

6樓:夏天高等教育30年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三國時期劉備可以說是諸葛亮的伯樂了。然而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選擇繼續對東吳用兵,反而第一時間想方設法和孫權方面修繕關係。諸葛亮是如此重情重義的乙個人,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和劉備是分不開的,諸葛亮沒有為劉備報仇,而是制定了北伐曹魏的計畫,相比之下東征的話比北伐要容易很多,為何諸葛亮就是不肯對東吳用兵呢?

我們要知道劉關張三兄弟之死,東吳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當時的情況而言,諸葛亮並沒有選擇討伐東吳,在外人看來這樣的舉措真的是難以理解。當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迫於無奈。

首先在對外方面,蜀國初敗國力大傷,就算東吳方面沒有繼續採取痛打落水狗的作戰方針。但是不能夠保證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曹魏不對蜀漢用兵,當務之急修繕兩國之間的盟友關係反而變得尤為重要了。

還有乙個原因,諸葛亮放棄東吳選擇北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師出有名了。我們當然並不是說蜀漢攻打東吳師出無名,編個理由罷了。但是站在當時整個的高度上來看,家仇和國恨孰輕孰重就一目了然了。

既然是復仇當然是以國家大事為重,首當其衝的便是曹賊了。

當然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實乃以攻代守,為蜀漢爭取了休養生息的時間。雖然說諸葛亮北伐屢屢失敗受挫,但是卻成功的拖住了曹魏的發展,以至於昏庸的劉禪在諸葛亮死後,還能獨立支撐蜀漢30年才被滅國。

7樓:梔梔推文

劉備的死與東吳並無直接關係,這場戰爭的發起者是劉備,他是主動方,而東吳只是被動應戰,所以不管戰勝戰敗,劉備自己必須承受。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現在的蜀國已經經不起折騰了,如果再來一場戰爭,蜀國就會削弱很多。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場戰役是劉備去發動的,所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想去維護好和東吳的結盟關係,所以一直不攻打東吳。

10樓:

劉備死於東吳陸遜之手,按理說諸葛亮應該替他報仇,帶兵攻打東吳,可是在劉備攻打東吳失敗後,蜀國的國力也隨之衰弱了,諸葛亮是乙個做事謹慎的人,他不會感情用事,打沒有把握的仗。

11樓:

劉備稱帝是打著復國旗號,如果蜀軍不去攻打魏國會遭人口舌,而且諸葛亮想與東吳聯盟,穩定蜀國。

12樓:驚鴻

諸葛亮攻打東吳的話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而蜀漢北伐是出師有名的,不去攻打魏國攻打吳國是不合理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死後,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好與東吳的聯盟。接著守孝整頓內政,兩年後南下平叛,再三年後北伐曹魏。至於東吳一直就是同盟關係,而諸葛亮最後死在北伐途中。

14樓:

因為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動的,東吳只是抵禦的一方,所以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想要報仇,名不正且言不順。形式不允許,諸葛亮根本沒有出兵的能力。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諸葛亮不攻打東吳,是當時蜀國實力不足,沒有很多能臣,諸葛亮不敢出手。

為什麼三國時期蜀國勢力那麼弱,諸葛亮還執意北伐曹魏,為什麼不去打吳國或自衛呢?

16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興復漢室的本意外,還有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攻代守」。

蜀國國力弱小,人口不過百萬,軍隊不過十萬。只要曹魏來攻,由於無法判斷魏國出兵時間,需要保持大軍時刻待命,國力負擔極重。

魏蜀之間的戰爭,對於地大人多的魏國來說不過是一場地區性戰役,而對於蜀國來說卻需要全國動員。如果魏國每年派軍在農忙季節入寇,蜀國青壯年應徵入伍,蜀國農業生產必然遭受重創。

因此諸葛先下手為強,將主動權抓在手中。只有將曹魏打得左支右拙,無暇顧及蜀國本土,蜀國的生產才能正常進行,國力才可以緩慢積累。

諸葛亮先不去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會有何不同?

其實沒有什麼不同,諸葛亮不北伐,曹魏也會來打蜀漢,諸葛亮知道只有北伐才有一線生機。如果這樣蜀國很有可能會多存在一些時間,不會那麼快滅亡,只有先韜光養晦才能夠最終一擊即中。蜀漢會先行滅亡,因為其內部矛盾已經達到了諸葛亮也壓制不住的地步了。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動機是什麼?魏明帝不僅看破了,還說破了 諸葛亮如...

劉備攻打東吳一年不缺糧,諸葛亮為何伐魏百日便缺糧

一首先,在筆者看來,運輸方式的不同,是造成諸葛亮缺糧,而劉備不缺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曹魏要經過 難於上青天 的蜀道,在運輸上只能借助於馬車等工具,並且要走很多陸路,雖然有人說諸葛亮製造了 木牛流馬 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木牛流馬 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就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在華容道放走曹操,諸葛亮為何在華容道故意放走曹操?

丸子閒談文化 諸葛亮這麼做是有意為之,不想讓東吳統一霸業。事實上,這都是諸葛亮的計畫。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打敗了,諸葛亮本可以在此時一舉殲滅曹操,以幫助劉備更快地完成大業。同時,東吳也熱切地期待諸葛亮能夠趁機把曹操給消滅了,這樣他們就能一門心思地應付劉備了。然而,這一切都已經被諸葛亮看穿了。他知道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