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去過哪幾個地方,鄭和去過哪幾個地方

時間 2021-09-02 23:25:56

1樓:青妍知識屋

1、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2、人物簡介

鄭和(2023年-2023年),回族, 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於明洪 武四年(2023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2023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 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202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法名福吉祥。

3、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更早迪亞士57年遠赴非洲。

2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共7下西洋,每次走的路、經過的地方不盡相同的。

共到了30多個國家,但有很多隻是猜測,尚是個迷。

中國學術界普遍認為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今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2023年鄭和艦隊已越過好望角。

3.英國人孟席斯認為,鄭和艦隊2023年到達美洲,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

4.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最遠於2023年達到了南極。

5.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

上圖選自(英)加文·孟席斯著《1421:中國發現世界》,左下角標註的四條航線均為鄭和艦隊第七次下西洋的分支。

2023年,英國退伍海軍孟席斯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說出了一個驚人的推論: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艦隊2023年到達美洲,鄭和應是比哥倫布早70多年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孟席斯的推論震驚西方學術界,他的著作《1421:

中國發現世界》也一時成為了最暢銷的圖書。而在中國,孟席斯的推論使一直以來就存在爭議的話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又一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話題。

隨著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日臨近,隨著孟席斯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文版在國內出版,關於這一疑問的爭論也越加激烈。鄭和是僅僅止步於非洲東海岸,還是達到了地中海,首次發現了美洲,甚至曾抵達南極?

一切的問題都顯得那麼撲朔迷離,而又神祕。

明史記載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岸

一直以來,中國學術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大多都是依靠歷史文獻記載。《明史·鄭和傳》以及鄭和助手馬歡的著作《瀛涯勝覽》中,都記載著鄭和下西洋最遠走到了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也就是今天肯亞和坦尚尼亞一帶。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刺加、勃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剌哇(今索馬利亞境內)。

而《明實錄》多處記載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其中包括位於非洲的一些國家。如:“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古裡……木骨都束……不剌哇……麻林……諸國及舊港宣慰司使臣辭還,悉賜文綺、襲衣。

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娟等物,皆往賜各國王。”“永樂十九年正月戊子,忽魯謨斯……不剌哇、木骨都束……十六國遣使貢名馬、方物,命禮部宴勞之。癸巳,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裡。

復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就與使臣偕”。

有意思的是,一些考古專家們,還在非洲東海岸發現了有中國古瓷的遺址一百多處。而在這其中出土了很多十

四、十五世紀的中國古瓷,學者們也認為這就是當年鄭和下西洋達到非洲東海岸留下的。

如馬文寬、孟凡人所著《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也詳細介紹了非洲各地發現、出土中國古瓷的情況。據該書介紹,在非洲東海岸索馬利亞、肯亞、坦尚尼亞境內,發現了很多14、15世紀的中國古瓷。

“這可以作為鄭和航海到達非洲的一個有力佐證。”一直從事海洋地圖研究的專家朱鑑秋在接受許多**採訪時都這樣說。

國外學者猜測最遠到美洲或南極

然而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這個主流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反對,以孟席斯為代表的“勇敢者”們似乎認為以鄭和的能力,他應該有更大的作為,應該走得更遠。

除了孟席斯認為鄭和於2023年到達了美洲大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引英國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2023年航行在印度洋的中國式帆船,就是鄭和的船隊。

毛羅在2023年繪製的世界地圖上有關注文,推測2023年中國帆船的航行已越過好望角:“約在2023年,一條來自印度的中國式帆船,由迪布角向南和西南連續航行40天(約2000海里)後返回,在第70天回到迪布角。這艘船正是鄭和船隊的一艘!

”迪布角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由此向南和西南航行40天,推測已過好望角。所以李約瑟認為鄭和航海已繞過好望角。

更有甚者,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了南極,且鄭和也到達過澳洲大陸。

按照西方“地理髮現史”的通常說法,最早到達澳洲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於2023年到卡奔塔利亞灣探險。2023年,荷蘭航海家塔斯曼發現塔斯馬尼嚴(當時命名範迪門地)。英國航海家庫克於2023年到達植物灣並測繪了澳大利亞部分地區。

祖菲加認為鄭和的龐大船隊,由中國啟航,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東非沿岸後南下繼續航行。他表示,鄭和船隊於2023年抵達南極大陸。他還指出,鄭和船隊在發現南極大陸後,途經澳洲大陸返回中國。

而澳大利亞菲茨拉德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表了《是中國人發現了澳洲嗎?》一文,他認為15世紀時鄭和的船隊很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證據是2023年在那裡曾出土一尊中國壽星石像。

國內學界否認國外觀點

對於這些不同的觀點,中國研究鄭和的學者們大多並不認同。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航海學家,他們都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來對以上的種種說法進行了否定。而遭到最大反對的無疑就是孟席斯。

“不是有多大可能性,而是完全不可能。”對於孟席斯的觀點,北京鄭和研究會會長,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琦給予了完全的否定。

孟席斯對鄭和的研究緣於在美國發現的一張根據經緯度繪製出的中國古代地圖,經過專家考證後,有人認為它是中國人所繪。孟席斯認為,這張地圖就是當年鄭和船隊留下的。

然而毛佩琦表示,中國古代地圖的繪製方式不同於西方,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根據經緯度繪製的地圖,“因此孟席斯所指的那張地圖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國人繪製的。”

南京鄭和研究會主任馬仁汝則稱,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圖書館館長曾經表示過,他們館裡的確有一幅孟席斯所說的地圖,但他們無法判斷這幅地圖就是中國人繪製的。

孟席斯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加勒比海的沉船是鄭和的航船,以及在加拿大島嶼遺址的墳墓中發現了漢字,且遺址的居民有黃種人的基因。對於這幾個證據,所有的專家都幾乎表示了否定,但他們也都沒有拿出具體的反對理由。“這些都是沒有確定依據的,無法考證的。

”毛佩琦說。

但孟席斯本人卻相當自信,他的自信**於他認為自己掌握了中國研究者們沒有掌握的資料,他在接受採訪時稱在自己收到的10萬封信中,有99.4%的人是支援他的觀點的。“中國學者大多數都是在中國本地做研究、查資料,沒有人像我這樣走出去,在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地方做實地考察和查閱資料。

”孟席斯說,“而這些資料中國的學者是看不到的,因為他們沒有人像我一樣走出去。”

孟席斯的話不得不讓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研究者們大多都是靠歷史文獻研究鄭和,他們都試圖在故紙堆裡發現重大的線索。然而國內文獻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關於鄭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資料,鄭和航海日誌早已經灰飛煙滅。

這難免會被孟席斯這樣四處去尋找資料的研究者“笑話”。如果我們的研究者們也能像孟席斯一樣走出去,也許“鄭和到底走了多遠”將不再是一個謎題

djmax分哪幾個版本,djmax分哪幾個版本? 20

djmax1 djmax2 djmax3 ce酷辣之味 djmax3 bs黑色廣場 djmax fever 先玩2吧。最最經典的。上手直接6鍵。不要玩4鍵。不然以後很彆扭。 黑色鬧鬧 lss說的推薦玩fever千萬別被誤解 fever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djmax的山寨版 首先 很毀技術的容錯系統 ...

東北包括哪幾個省,東北包括哪幾個省份?

包括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拓展 東北三省又稱 東三省 為東北清朝末年以後的三個行政區,與地理文化上的東北地區沒有關係,只是東北地區其中三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總稱不同時期,其名稱和範圍有所變化。在當代中國,東北三省為遼寧省 吉林省和黑龍江省。長期以來,其範圍不等同於中國東北地區。黑龍江簡稱黑。總面積4...

廣州有哪幾個區縣,廣州有幾個區?市區是哪幾個

廣州沒有縣,有11個區,分別是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區,從化區。下面具體介紹其中5個區 越秀區,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東起廣州大道,與天河區接壤 南臨珠江,與海珠區隔江相望 西至人民路,與荔灣區毗鄰。越秀區下轄18個街道,總戶籍人口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