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青鳥阿獠
是出自《呂蒙傳,士別三日》.
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
‘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
你需要翻譯的那一句就是 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嗯,還有可能是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
2樓:匿名使用者
餘才識淺薄,泛讀書,不甚解
3樓:脫子璿
以故不足,不知全體,只可涉獵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成語 1.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
4樓:來自臨渙古城長身玉立 的長頸鹿
所以學習以後知道不足之處,教了別人以後知道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自我反省,知道不理解的地方,這樣能夠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和學時互相促進的。
兌命中說,教是學習的一般,大概說的就是這個啊
5樓:手機使用者
這樣以後學習才會知道不足,教人才會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教人感到困惑才能自我勉勵
所以說:教與學相互促進
《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6樓:匿名使用者
所以學習以後就會知道不足,教學以後就會知道困難。知道不足,然後就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困難,然後就能自強不息。
第四講 文言文翻譯 學案設計考點突破文言文翻譯3步曲答案
7樓:
學案3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考點突破三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考試說明》對於本學案內容的要求是:“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b”;“篩選文中的資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c”。
篩選文中的資訊.理解並翻譯句子是文言文閱讀中一種帶有綜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對理解實詞含義、虛詞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綜合檢測,也是考查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手段。“篩選文中的資訊”就是要求考生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納,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人、事、情、理、言、時、地等主要資訊,從而對試題提供的選項資訊進行辨析和判斷,或者根據試題要求對有關資訊進行提煉表述。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要求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並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的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
考查時,一般涉及某個論點的依據、某種現象的內在本質、某件事發生的原因及其發展所導致的結果、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應用性、綜合性較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文言翻譯應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文言翻譯應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
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達: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翻譯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文從字順;必須要有語境意識,不能孤立地去翻譯這個句子本身。
2.把下列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⑵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⑶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⑷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譯文: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譯文:出洞以後,就有人責怪那個要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跟著他出來,沒有能夠盡情享受那遊覽的樂趣。
譯文: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來,秦朝的地盤就能夠全部佔領而稱王了。
3.用“/”給下面一段文言文斷句。
夫 明 六 經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書 縱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厲 風 俗 猶 為 一 藝 得 以 自 資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鄉 國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離 無 人 庇 蔭 當 自 求 諸 身 耳 [2023年浙江卷]
答案: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
譯文:明曉六經的要旨,廣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純樸社會風俗,也能學到一技之長,得以幫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長久地依靠,國家也不能永遠作為保障。
一旦流離失所,無人可以庇護你,就應當求助於自身了。
理解並翻譯句子是文言文閱讀中一種帶有綜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對理解實詞含義、虛詞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綜合檢測,也是考查考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手段。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是:信、達、雅。“信”,就是準確,即忠實於原文意思,不隨意改變、增減;“達”,即通順,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沒有語病;“雅”,即有文采,用詞造句考究,文筆優美,能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
對中學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達”。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
考點1 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所謂意譯,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達的大體意思來翻譯。高考對文言句子翻譯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譯,只有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對此也必須明確。 高考中文言文翻譯考查的重點內容有:
⑴文言實詞。重點是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含古今字、異體字),也要注意偏義複詞、同義複詞、數量詞的特殊表示。
⑵文言句式。除了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這四種常見文言特殊句式,特別要注意的是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的賓語,以及介詞的省略)和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數詞後置、狀語和補語的特殊語序)。
⑶文言虛詞。重點掌握《考試大綱》中溜要求的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⑷對古代的專用語、制度習俗等文化常識也應有一些基本的瞭解。
⑸對言簡意豐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採用意譯。
【例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
⑵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荊軻刺秦王》)
譯文:認真地辦好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來教導老百姓,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揹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譯文: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⑴找到要譯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細審讀要譯句子前後的句子,揣摩這段話的大致含意,明確這段話說的方向和範圍。
⑵找到句子的特點,即得分點,抓住重點翻譯句子。
⑶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句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⑵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⑶今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⑷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於用心專一的緣故。
譯文:這是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譯文:現在兩虎相鬥,勢必有一個要**。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先顧國家的安危,而後考慮個人的恩怨啊。
譯文: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廣泛。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絡。
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完整與否。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
考點2 文言文斷句
【例2】用“/”給下面一段文字斷句。
無 恆 產 而 有 恆 心 者 惟 士 為 能 若 民 則 無 恆 產 因 無 恆 心 苟 無 恆 心 放 闢 邪 侈 無 不 為 已 及 陷 於 罪 然 後 從 而 刑 之 是 罔 民 也 焉 有 仁 人 在 位 罔 民 而 可 為 也?
答案: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譯文:沒有固定的產業,卻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於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隨之就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
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就會胡作非為,壞事沒有不幹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後就用刑法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安下羅網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理的呢?
文言斷句4技巧
⑴藉助名詞、代詞的位置。名詞常作主語和賓語。
⑵看虛詞。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其、爾、若、夫、且夫、蓋、然則、是故、然而、猶且、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歟、焉、哉、乎”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常用在句中。
⑶找頂真和排偶。頂真使句子前後相承,語勢連貫。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⑷明對話與引文。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2.給下面一段文字加標點。
諸 人 徒 見 操 書 言 水 步 八 十 萬 而 各 恐 懾 不 復 料 其 虛 實 便 開 此 議 甚 無 謂 也 今 以 實 校 之 彼 所 將 中 國 人 不 過 十 五 六 萬 且 已 久 疲 所 得 表 眾 亦 極 七 八 萬 耳 尚 懷 狐 疑 夫 以 疲 病 之 卒 御 狐 疑 之 眾 眾 數 雖 多 甚 未 足 畏 瑜 得 精 兵 五 萬 自 足 制 之 願 將 軍 勿 慮
答案: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瑜得精
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
“篩選文中的資訊”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夠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歸類。這些“資訊”在文中具體表現為某些特定含義的文言詞語和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