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大師是什麼時候開始從研究大乘佛法重心轉向研究小乘佛法的

時間 2021-06-30 13:46:34

1樓:匿名使用者

1、在宗教學說體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並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徑上: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則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3、在哲學理論上:

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4、要超脫生死輪迴:

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

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5、構成不同: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參考資料

2樓:金果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

1.在宗教學說體系上: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並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徑上: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則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3.在哲學理論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4.要超脫生死輪迴: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3樓:揭泰平襲禮

首先看《法華經》。該經基本上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經謂:

“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得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此中論小乘的要點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及“樂獨善寂”;論大乘的要點則是“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對比起來,小乘的舍離世間的精神或態度,與大乘的不捨世間的精神或態度,非常明顯。

以下看《大智度論》。該論基本上亦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論謂: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

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據《大智度論》,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標,這即是解脫。

但兩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為自身;大乘則是利人,兼為一切眾生。自利是把自身與世間分割開來,這便是舍離。

利人則是把自身與世間結合在一起,視利人即是自利,這便是不捨。

另外,《大智度論》又以大慈悲心的有無,來判分大乘與小乘。小乘無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這大慈悲心是表現於利人的行為中的。

《大智度論》更就智慧言,說小乘的智慧淺薄,不能深入諸法,故不說“世間即是涅盤”。大乘的智慧則深厚,能深入諸法,故說“世間即是涅盤”。這“世間即是涅盤”的說法,與《心經》的“色即是空”的說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現實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

世間即此即是涅盤,故不必舍世間以求涅盤,涅盤的理想即在世間中。不捨世間之意,至為明顯。

以下看《大乘莊嚴經論》論大乘佛教。該論謂大乘佛教有七大義:

“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所謂大義,即不同於小乘的特別殊勝的義理。這七者是緣、行、智、勤、巧、果、事。無著解釋這七大義謂:

“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為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盤故。”此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行大與巧大。

行大是具足自利與利他行;巧大是不捨生死而不染,即是不捨生死煩惱,但亦不為其所染著。生死煩惱實是就世間而言,不捨生死煩惱,其實是不捨世間。故行大與巧大,都是不捨世間之意。

4樓:青竹遺風

大乘是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小乘是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為宗旨,其最高果位是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

5樓: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

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

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

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

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

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陳隋之際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創立的“華嚴宗”,則已不能簡單地用原來印度大乘某派的說法予以框範了。因為在他們的理論中,吸收了大乘各學派的說法,以至中國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了。當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所依經典說,可以說空宗色彩稍多些。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所依經典,則可說有宗色彩稍多些。至於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禪宗”、“淨土宗”等宗派,則更是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國佛教徒所獨創的大乘佛教宗派。他們具有通俗、簡明的教理,廣泛的融合和適應性,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

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時期傳入我國,以後主要在**、內蒙古等地區得到發展,流傳至今。

時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時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們想知道 這是一個時間的起源問題。1 時間從宇宙開始。當人類第一次思考宇宙的起源時,時間的概念便悄然的誕生了。第一位質疑 論證宇宙起源的人,是原始母系社會後期的李珥同志。宇宙開始執行的伊始,便開始了計時 雖然不知準確的時間點,但總是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前邊。2 時間從太陽開始。從太陽形成 併發光發熱...

足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足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蹴鞠足球運動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遊戲 蹴鞠 後來經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發展成現代足球。所以說,足球的故鄉是中國。據說,希臘人和羅馬人在中世紀以前就已經從事一種足球遊戲了。他們在一個長方形場地上,將球放在中間的白線上,用腳把球踢滾到對方場地上,當時稱這種遊戲...

人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縱錦欣谷年 人類起源於動物界,目前找到的最早的人科化石地點在非洲,距今約400萬年。人類是從古猿 直立人 猿人 化石智人到現代人。這是以大量出土的化石和連續文化遺物為證據的。遠的不說,在北京西南郊房山區周口店的龍骨山上,儲存著從北京猿人到山頂洞人不同進化階段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他們的化石形態 文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