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1:定義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文1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小乘教法",略稱“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裡面的“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指運載工具,比喻佛法濟渡眾生,像舟,車能載人由此達彼一樣。
2:思想特點上的區別:
大乘佛教: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
小乘佛教: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3:修行內容的區別:
大乘佛教: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為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
《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小乘佛教: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中國現存小乘律典,函蓋了眾多古印度宗派:
《五分律》為傳承自古印度(化地部)、《四分律》為(法藏部)、《摩訶僧祗律》為(大眾部)、《十誦律》為(說一切有部)以及屬南方上座部的《善見律毗婆沙》等。
2樓: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為:流傳地區不同、宗旨不同、起源不同。
一、流傳地區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暹包括了印度、暹羅北部和中部地區。
二、宗旨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
三、起源不同
1、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脫胎於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源頭。
2、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發展於印度,阿育王時代派遣多位法師向各地和國外傳播發展。
3樓:美景良辰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是針對不一樣的人,說的不同的法,沒有實質的區別。
小乘,即指聲聞和緣覺,修習可果至阿羅漢及辟支佛。所謂小乘,只是具體的,是一個基礎的東西。有的人就把基礎的東西稱為了“小”。因為基礎的東西會使你圓滿地得到果實,它不能小。
大乘所謂的大,它是無相的,無相的它更沒有大小之別。是在小乘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的闡述了佛的空性和大乘佛法,這樣我們就叫它大乘。
常見佛法初學,因世心分別,多追求最上、最好之**,所以面對大乘和小乘時,往往棄小求大。
如同五樓離不開一樓,飛奔離不開走路,小並非無,而是基礎。回小向大,轉權成實,終至無上菩提;棄小向大,不知根本,恐成空中樓閣。
以小望大,則大小懸殊;以大攝小,則小無不大。”實則,當你看不起“小乘”時,你的心,已經小了。
別說我們是大乘或小乘,
能有一個證到羅漢果的,這也是好的,初果也行啊。不是初果,能開悟也行、能見性也行。
別說小乘大乘,我們什麼乘都不乘呢,所以我們不要妄談這些事情。應該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發大心,要度眾生這是對的,但不可以隨便的否認哪個小哪個大。
什麼叫大?就是圓融無礙,沒有一事超過你的圓融,你心裡沒有大沒有小,那就是大。
妄說大小毀佛戒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
若諸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而便聽受微妙甚深大乘正法;如是眾生實是愚痴,自謂聰睿陷斷滅邊,墜顛狂想執無因論,於諸業果生斷滅想,撥無一切善作、惡作,妄說大乘,壞亂我法,非法說法,法說非法……由是因緣,多百千劫沒眾惡趣,從闇入闇,難有出期。
4樓:aaa**王
首先看《法華經》。該經基本上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經謂:
“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得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此中論小乘的要點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及“樂獨善寂”;論大乘的要點則是“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對比起來,小乘的舍離世間的精神或態度,與大乘的不捨世間的精神或態度,非常明顯。
以下看《大智度論》。該論基本上亦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論謂: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
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據《大智度論》,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標,這即是解脫。
但兩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為自身;大乘則是利人,兼為一切眾生。自利是把自身與世間分割開來,這便是舍離。
利人則是把自身與世間結合在一起,視利人即是自利,這便是不捨。
另外,《大智度論》又以大慈悲心的有無,來判分大乘與小乘。小乘無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這大慈悲心是表現於利人的行為中的。
《大智度論》更就智慧言,說小乘的智慧淺薄,不能深入諸法,故不說“世間即是涅盤”。大乘的智慧則深厚,能深入諸法,故說“世間即是涅盤”。這“世間即是涅盤”的說法,與《心經》的“色即是空”的說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現實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
世間即此即是涅盤,故不必舍世間以求涅盤,涅盤的理想即在世間中。不捨世間之意,至為明顯。
以下看《大乘莊嚴經論》論大乘佛教。該論謂大乘佛教有七大義:
“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所謂大義,即不同於小乘的特別殊勝的義理。這七者是緣、行、智、勤、巧、果、事。無著解釋這七大義謂:
“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為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盤故。”此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行大與巧大。
行大是具足自利與利他行;巧大是不捨生死而不染,即是不捨生死煩惱,但亦不為其所染著。生死煩惱實是就世間而言,不捨生死煩惱,其實是不捨世間。故行大與巧大,都是不捨世間之意。
5樓:aaa**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
所謂“乘”,,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印度佛教內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學說和教義教規的派別。這些佛教派別自稱他們的目的是“普渡眾生”,他們信奉的教義好像一隻巨大無比的船,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此岸世界到達涅磐解脫的彼岸世界,從而成就佛果。
所以這一派自稱是“大乘”,而把原來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貶稱為“小乘”。但是這一稱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認的,例如現在緬甸、泰國、伊斯蘭卡等國的佛教,一直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佛教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菩薩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謂菩薩,即指立下弘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從而得到徹底解脫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強調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需要出家修行,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區別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薩的修行發放概括為“六度”、“四攝”。“六度”是指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具體是指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認為這是菩薩救渡眾生時所應遵守的原則和方法。
為了與小乘相區別,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學說稱之為“菩薩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實踐稱作“菩薩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稱之為“菩薩戒”。
在教義學說上,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的重要區別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佛教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這是大乘思想,特別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另外在修行目標上,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
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佛教的小乘與大乘指的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 乘 是什麼意思
海印放光 簡單說,是按照修行目的分類的。修行目的是證阿羅漢,稱為小乘。修行目的是成佛,稱為大乘。顯然,阿羅漢比不上佛,所以才有大小之說。其實 法華經 講,三乘歸於一乘,實質上無有大小之別,阿羅漢最後也會成佛。 aaa 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 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 乘 ...
大乘教法與小乘教法的區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樂觀小山 1 對佛陀的看法不同 小乘佛教只信仰釋迦牟尼佛,把釋迦牟尼視為教主 導師和徹底的覺悟者,是唯一的佛 大乘則把釋迦牟尼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 法力無邊 全知全能的佛,且認為除釋迦牟尼外,提倡在三世 過去 現在 未來 十方 東南西北 四維上下 有無數的佛。2 修持方法不同 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
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各有什麼特點,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麼區別?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
西安拜爾口腔 大來小乘的分別,主要在於大乘著源重利他 利益大眾的行為 小乘著重自己解脫。大乘有不同的經典,在教義上有所發揮和發展。這裡可以舉幾個特點 首先大乘在滅諦上進一步說 無住涅槃 從理論上說,十二因緣滅,滅的只是不合緣生緣滅真理的無明煩惱,而不是緣生緣滅的法,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所以到了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