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學佛法,不知道從哪入手,有好心人指導一下嗎

時間 2021-10-14 21:33:40

1樓:且看天地造化機

我建議你先去寺院上上香,寺院裡邊有免費結緣的書籍,你可以慢慢的看一下,有佛像的書籍最好先不要請回家,因為佛菩薩聖像是需要供奉的,阿彌陀佛!

我想學習佛法,修行.可是不知道從哪開始?

2樓:匿名使用者

明師的真義

明師就是仍記得

3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首先讚歎你發心學佛功德。你可以先了解佛法,認識佛教。

為了更進一步瞭解佛教,我想再看幾本別的書籍,不知什麼書容易看?

答:可以看《佛教是精神和特色》、《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佛七講話》、《正信的佛教》、《寺院巡禮》等書。

問:如果唸經,應該念什麼經呢?

學淨土的人,常唸的是《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藥師經》、《地藏經》、《妙法蓮華經》、《華嚴離垢地章》、《華嚴第一回向章》、《普賢行願品》、《普門品》、《金剛經》、《心經》等。其中,以《佛說阿彌陀經》為最重要。

--《覺海慈航》

4樓:辛酸笑

推薦多讀《楞嚴經》,歷代祖師一直對此經稱歎有加。近代大德虛雲老曾開示: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訊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

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看《楞嚴經》若不歸宗[指“淫”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

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當時破句讀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於此處有悟入。

後人語師雲:“破句讀了也!”師雲:

“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

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5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修行有很多路徑

比如唸佛往生極樂,在極樂世界修行

但是不管在**,修行禪定和觀,依四聖諦修行都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另外一支法門也有密法,密法分為藏密、唐密(現在的唐密是從日本反哺回來的)和東密(日本繼承唐密)

學習佛法首先是理解其基本教理,然後去實行,對於不同階段的人,實行的方法有所不同,這些可以讀一下阿含經,應該是佛法的基礎了,然後再去慢慢了解佛法的宗派吧,但是各宗雖然說法不同,但不離本懷,只是在不同的側面去演說佛法而已,所以需要學習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6樓:手機使用者

那就要找一位公認的大德來做你的師傅才可以!

或者去寺院看看有沒有和你有緣的師傅!不過要先皈依不皈依是不如法的!

7樓:匿名使用者

帖個我的部落格,希望那個對你有幫助。http://blog.163.com/nanwuguanshiyinpusa@126/edit/

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浩瀚深廣,初學佛者欲一窺佛法堂奧,究竟應從何處著手?佛法是歷久彌新,萬古不變的真理,經得起時空的考驗,我們可以從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來實踐佛法。

貳‧信一、信的意義

信,指對某一種宗教能專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誠心理狀態,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經中常以各種譬喻來說明信仰的重要性,歸納如下:

1.信仰如手:我們進入了寶山,如果沒有雙手,就無法挖取寶物。同樣地,我們進入了佛法的寶山,惟有依靠信仰的雙手,才能獲得佛法的寶藏。

2.信仰如杖:我們爬山時,如果有了柺杖作依靠,必定會感到輕鬆多了。人生在世,常常會感到世路茫茫,崎嶇不平,如果我們有了佛法的信仰作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樹木植物有了紮實的根部,才能長出茂盛蒼翠的葉子,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我們有生命的根;一切事業的成功,也是因為有鞏固的根基。

信仰,就是產生無量功德的根本。《華嚴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依靠信仰為根,我們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進而到達解脫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達目的地。

《大智度論》卷一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我們必須要掌穩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廣的佛法大海里,採取佛法的寶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安然無恙地渡過驚濤駭浪,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盤的彼岸。

5.信仰如力:國父曾說:「信仰就是一種力量。」對一件事情有了堅定的信仰,自然就能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

6.信仰如財:世間的生活需要錢財,但是由於我們只知一味地向紛紜的心外世界求取財寶,卻忽略了自己內心蘊藏有無限的財富,而信仰就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內心的能源。

所以,在佛經上有所謂的「七聖財」,就是以信仰為首位;有了信仰的財寶,我們的人生將會更豐富。

二、正確信仰的條件

信仰有很多種,有的人一開始就信了邪教,這就是「邪信」,誤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響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們在選擇信仰時,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無所寄託,但是至少還沒有走錯路,將來還有得度的機會。另外有一種人是信得很虔誠,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這是「迷信」。

迷信比不信又好一點,因為雖然入了迷,但總還有一種信仰,至少宗教勸善止惡的觀念深植心中,就不會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們的信仰應該是「正信」,《成唯識論》卷六說:「云何為信?

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這就是正信。正信應符合以下條件:

1.信仰實在有的:我們選擇信仰的物件,應該審查它是否真實存在。也就是我們所信仰的物件,應是在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們交朋友,都想要結交品德高尚的人,何況信仰的物件,更應該考慮他的德行是否清淨?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強的:我們信仰的物件必需是具有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善知識。

4.信仰戒行淨的:我們信仰的物件必需是戒行清淨,行止足以為眾生模範的大導師。

5.信仰正法圓的:我們信仰的物件必需具有圓滿的正法,可以適用於任何時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滿的:我們信仰的物件必需具有完滿無缺的智慧,如此,我們跟隨他學習,才能獲得充滿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貢獻社會。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淨圓滿,而且他的偉大事蹟都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經得起考驗證明,符合上述條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說的教法,乃至延續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團,都是我們正信的物件。《雜阿含經》卷三十所謂的「四不壞信」:「於佛不壞淨信,於法不壞淨信,於僧不壞淨信,於戒律不壞淨信。

」基本的精神就是對於真理的尊崇敬信,而無絲毫疑惑的徹底自信。

參‧解一、解的意義

解,就是慧解,指經由見聞學習而瞭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並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廣大無邊,我們應如何來尋求慧解呢?

1.親近善士,多聞薰習:古人說:

「無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當我們皈依三寶以後,要經常向法師們問道求益,要多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教。善財童子為了求法,不辭勞苦,參訪了五十三位長老大德,最後證得無生法忍;趙州禪師年高八十,猶四處行腳,尋師訪道,終於開悟。

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螢火小智者,更需以謙沖虛心的態度尋師求道,聽經聞法。

而聞法也要有正確的心態,《成佛之道》說:聞法應該「如地植於種,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

所謂「如地植於種」,意思是說,一塊田地,如果把種子撒在地表上,鳥雀一啄,就沒有了,如同聞法,不用心深思,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第一種過失。如果這塊地堅硬不堪,即使播了種,也無法生根萌芽,如同一個人我執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這是第二種過失。如果地上佈滿雜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長,如同心中有了成見,先入為主的觀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這是第三種過失。

所謂「如器受於水」,意思是說,一個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裝不進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縫,水一倒進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裡有了穢物,再清淨的水也會被汙染。所以聽經聞法不能用輕心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也不能有雜念妄想,應該要以深心、莊重心、恭敬心、謙卑心、柔軟心、清淨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廣閱三藏,一門深入:「為學有如金字塔」,這句話也可以用在佛學的研究上。

我們對佛學有了一般的瞭解以後,還要廣讀佛典。佛入滅後,後世**將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歷代諸聖賢的著作論典,彙整合為經、律、論三藏,成為研讀教義的最佳門徑。博學之外,我們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深入鑽研,觸類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說法為因應各種根器,觀機設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門,後世**們又因人、時、地等差異條件,有各種闡述。

因此,我們在親近師長,研究佛法時,應以「四依止」作為學佛的方針: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學習,不以人為依歸。因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見解,而真理則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該依法,不應依人。

(2)依智不依識:應以理智作判斷,而不依自己一時的好惡來作決定。

(3)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法的根本義理,而不執著於語言文字。

(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按照究竟絕對的真理,而不依各種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剝經論上的文字,縱使能博學強記,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辯聰而已,無法成為自己的智慧。所謂「如人數他寶,自無半分毫。」只有經過深刻思惟,親自體驗的智識,才能成為自己的法寶。

《大毘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痴。」這是說明信解之間,彼此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

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實踐,所謂「說食不能飽」,因此,學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一、行的意義

行,就是修行。佛教與一般的哲學不同,佛陀說法,主要是使眾生都能夠轉迷成悟,離苦得樂,因此,佛教不僅是講知識,說理論,佛教最注重的還是生活上的實踐行持。

二、修行的態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聲聞乘修四諦法,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門,如:蓮宗以唸佛為要,禪宗以參禪為主,華嚴宗以經教為宗。

雖然如此,修行所應秉持的堅毅態度則應該是一致的。《俱舍論》卷二十七記載有如來的三種圓德,其中「因圓德」有四項成就佛道的修行態度,可作為我們效法的榜樣:

1.無餘修: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遺。

2.長修:歷經三大阿僧只劫而修行不倦。

3.無間修:精進勇猛而無剎那荒廢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學,尊重一切眾生,不生憍慢。

伍‧證一、證的意義

證,是契會真理而證悟的意思。解與證也是不能分開的,不經體證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說是知道;若非通達理解,也沒有證悟可言。

二、證悟的生活

從凡夫到修成聖果,絕非一蹴可就,必須經過種種的階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證悟階位。例如:

1.聲聞乘:自凡夫至阿羅漢,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證得的果位有四——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和阿羅漢果。

2.菩薩乘:又稱佛乘,從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

依證悟的遲速而言,又有頓悟與漸悟之分。快速直入覺悟的境界,稱為頓悟;依順序漸進的覺悟,稱為漸悟。其實,頓漸之說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從眾生整個生命的洪流來看,這一期的頓悟實在是累積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來。

總之,無論是聲聞四果,還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是由我們平日的「小悟」累積所成就的解脫境界。所以,我們不必將證悟寄託於未來,重要的是我們每天是否有一點小悟。我們要怎樣觀照自己呢?

證悟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茲列舉如下:

1.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憂悲苦惱的情緒:如果我們對憂悲苦惱的事能淡然處之,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2.證悟的境界,是沒有得失成敗的念頭:如果我們能不患得患失,隨緣自在,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3.證悟的境界,是沒有拘束障礙的困難:如果我們能處難不覺難,處苦不覺苦,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4.證悟的境界,是沒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們能勘破生死,來去一如,當下就是一種證悟解脫。

信、解、行、證並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迴圈的效應.

想學佛從何入手,想學佛念經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佛法學習 請聽淨空法師講的 認識佛教 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 地藏經 無量壽經 體方法師講的 解脫之道 阿含經 心經 金剛經 簡豐文居士講的 楞嚴經 圓覺經 楞伽經 六祖壇經 三祖信心銘 母音老人講的 拈花錄 聖一法師講的 金剛經 六祖壇經 我空間主頁下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阿彌陀佛 新 1...

我想學軟體破解,不知道該從哪入手,需要學哪些程式語言呢?是否需要學習彙編呢?還是學習c 之類的語言

軟體破解分高階破解和初級破解,高階破解是將整個程式破解,初級破解是隻破解註冊過程,也就是說將收費軟體變為免費。要學習破解組合語言是必學的,因為任何程式的執行過程都可以返彙編,而相應的組合語言卻不能對應高階語言。對於新手來說那麼在執行過程中監控cpu,可以得到整個程式的執行過程,只要找到其中註冊的一段...

我想非常想學好素描,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學素描多臨摹,以石膏體 組合石膏體 靜物素描 石膏人頭像 人頭像,這個過程來學習,如果參考書不會買就買頭銜是美院的書,素描要學好,速寫是關鍵,速寫可以說是給素描打基礎的重要手段,所以,時刻手裡拿著速寫本多畫多練多臨摹,可以畫場景可以畫人物,可以用碳鉛鉛筆畫,也可以嘗試不同的色彩材料,用毛筆也可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