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中地數媒
1.3.1土地沙漠化
這裡的土地沙漠化是指由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沙漠邊緣地帶沙丘向綠洲區移動,和原非沙漠的地帶由於河流斷流或固沙植被破壞造成新沙源的出現,黑河流域這兩種情況均存在。
1.3.1.1中游地區沙漠化土地分佈與特點
根據2023年mss遙感資料解譯成果,中游平原區沙漠化分佈面積為2638.69km2,最多的縣(區)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沙漠化面積為823.82km2,最少的為嘉峪關市,沙漠化面積為34.
32km2。對沙漠化程度而言,中游平原區主要為輕度—重度沙漠化,極嚴重的沙漠化地段較少(表1.8)。
表1.8 2023年黑河中游地區土地沙漠化遙感解譯成果表單位:km2
從地域分佈而言,中游盆地沙漠化的分佈主要有兩處。一是分佈在中游盆地南戈壁與細土平原交界的地帶,呈不連續的片狀,嘉峪關市、張掖市甘州區分佈的沙漠化土地屬於該類。這一帶沙漠其形成原因是戈壁區起風頻率高、風速相對較大,攜帶細小沙粒在綠洲外圍及邊緣堆積。
同時,戈壁與細土交界帶一般土層較薄,地下水埋深較大,土地旱化嚴重,地表基本無植被分佈,大風攜帶戈壁區的細沙長期對其磨蝕作用而發育風蝕地及前緣沙壟。河流及其支流的河床亦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沙源,發育在臨澤北部的沙漠化土地屬於這種型別。
第二處位於大馬營河下游的高臺駱駝城—酒泉豐樂河下游的成片沙區,包括酒泉、肅南、高臺的沙漠化土地。由於該地段河流徑流不發育,小河流攜帶物質細小,沉積於戈壁傾斜平原或細土帶,較大河流在近期河流改道或上游截流,下游河床豐富的沙源,侵蝕掩埋使原耕地迅速沙漠化。據研究,該片沙漠形成時代僅出現在漢代以後。
該片沙漠流動沙丘所佔比例較大,反映了沙漠化過程較強烈,對農業生態環境影響更大,是中游地區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段。
1.3.1.2下游地區沙漠化現狀
金塔盆地沙漠化面積為1762.69km2,北大河斷流造成金塔盆地北部來水量減少,大量固沙植被死亡,原固定、半固定沙丘迅速變為流動沙丘是近期沙漠化的根本原因。額濟納盆地現狀連續分佈的沙丘(或沙地)總面積為4250km2。
其中活動沙丘和沙地分佈面積為2300km2,半固定沙丘為1950km2,此外零星分佈的活動半固定沙丘或沙地約800km2,風蝕槽地約900km2。
額濟納平原沙化土地空間分佈的一般特點是:沿東西兩河河床東岸多分佈為帶狀流動、半流動沙丘或沙地。沿古日乃湖盆外圍梭梭林邊緣地帶以及河床左岸灌木林邊緣地帶多呈大面積片狀或斑點狀於植物屏障帶堆積,形成基本連片的沙丘和波狀沙地,最終發展成為流動和半流動性沙丘,且隨著林帶的衰退逐漸向內推移。
黑城周圍多以風蝕槽地和灌叢沙堆為主,農耕地中以土壤風蝕和有順風吹蝕的流沙痕跡為主。
野外調查表明,工作區內大部分沙漠主要是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如哈拉浩特的沙漠覆蓋,黑城西南的風蝕溝壑,古居延墾區的荒廢等,但現代沙化的發生、發展也是相當嚴重的。
現代土地發生沙化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河床乾涸形成的沙化,土地棄耕過牧、亂樵等引起的沙化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沙化。河床乾涸後,河床中的中細砂在強勁風的吹揚作用下,堆積於河床東岸的植物屏障帶,逐漸形成了寬0.5~1.
0km、長約200km的帶狀流動、半流動沙丘。隨著氣候的乾旱,植被的衰退,沙丘正緩慢向東推移。過牧引起的沙化,主要發生在湖盆窪地的邊緣及沿河地帶的牧場,多形成斑狀的流動、半流動沙丘、沙地。
亂樵引起的沙化主要表現在戈壁地段,梭梭林被砍伐破壞,使地面遭受風蝕,吹揚的沙粒堆積在植株附近,形成沙辮和沙堆,並發展成片狀的流動沙丘。
流域沙漠化的分佈特點可以看出,隨著下游地區來水量減少,沙漠化分佈面積和沙漠化程度增加,以流動沙丘地佔絕對優勢,反映沙漠化演化程度和潛在危害逐漸加重。隨著流域水利化程度的提高,綠洲內部的廢棄河床和河流下游幹三角洲的數量將進一步增加,成為沙漠化新的策源地,綠洲生態十分脆弱。
1.3.2土壤鹽漬化
黑河流域鹽漬化的分佈受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和水文地質條件的控制,表現為未墾殖利用的細土荒漠帶是鹽漬化的主要分佈區,並隨地下水埋深變淺,水質惡化程度加重;已開墾利用的綠洲區,鹽漬化分佈範圍縮小,程度減弱。
張掖盆地土壤鹽漬化面積最小為1225km2,程度最輕。主要分佈在張掖縣黨寨—烏江堡、高臺縣宣化—羅城一帶,土壤含鹽量0.2%~0.
92%,鹽分化學型別主要為氯化物型,次為硫酸鹽-氯化物型,極少點為硫酸鹽型,屬輕鹽漬化土壤。另外,在臨澤農場、新華農場分佈有小面積的重鹽漬化和輕鹽土,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型和氯化物-硫酸鹽型。
酒泉盆地土壤鹽漬化的分佈面積為2595km2,特徵是綠洲區鹽漬化程度輕,荒漠區鹽漬化程度十分嚴重,並在綠洲區和荒漠區之間鹽漬化程度無明顯過渡帶,綠洲區一般為輕鹽漬化和中鹽漬化,含鹽量0.64%~1.49%,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型;荒漠區土壤含鹽量1.
58%~42.61%,鹽漬化程度為重鹽土、特重鹽土,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型、氯化物-硫酸鹽型。
金塔盆地鹽漬化土壤大面積分布,鹽漬化程度變化總體趨勢為由南而北隨地下水埋深變淺而逐漸加重,同時,在綠洲區和荒漠區鹽漬化程度的變化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在金塔灌區內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為綠洲東部以輕鹽漬化為主,含鹽量0.35%~0.
94%,鹽分化學型別主要為硫酸鹽型,次為硫酸鹽-氯化物型及氯化物-硫酸鹽型;綠洲西部以重鹽漬化為主,含鹽量1.30%~2.12%,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型。
盆地內荒漠區南部鹽漬化為輕鹽土,含鹽量1.58%~3.50%,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氯化物為主,次為氯化物-硫酸鹽型及硫酸鹽型;北部荒漠區鹽漬化為中鹽土,含鹽量4.
52%~7.35%,鹽分化學型別為硫酸鹽型。同時,在綠洲內低窪的荒地內有重鹽土和特重鹽土。
額濟納盆地土壤鹽漬化面積較大,為2547km2,且鹽化程度很重,由於區域水位下降使部分沼澤退變為鹽鹼地,在湖盆窪地表現尤為明顯,在強烈的蒸發濃縮作用下,致使地表聚集大量鹽分,形成鹽鹼地、鹽殼乃至結晶鹽殼;在古日乃地區,以重鹽漬化為主,含鹽量達0.27%~10.41%,最高達33%,鹽漬化總面積約1650km2;在西居延海,湖底乾涸後形成了厚約0.
5m左右的硫酸鹽、氯鹽為主的結晶鹽殼,面積約253km2,而表土層(地表以下0.10m以內)土壤平均含鹽量也高達48%~56%,地表以下0.50m以內的土壤平均含鹽量達29%~31%,本湖盆的鹽漬化是額濟納旗平原最嚴重的地區。
在東居延海,湖濱表土層含鹽量為0.75%~2.92%,並呈現自湖濱至湖心漸增的趨勢,為輕度鹽漬化土壤,在湖底尚未形成鹽殼。
在河流沿岸細土帶的鹽漬化程度較湖盆窪地輕,其輕鹽漬化和重鹽漬土分佈面積為543km2,遠離河岸,含鹽量則有降低的趨勢(表1.9)。
流域內鹽漬化土壤含鹽量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特徵是:不論荒漠區還是綠洲區,含鹽量在0~30cm內最大,30cm以下含鹽量急劇減小,屬典型的蒸發表層積鹽型鹽漬化土壤。
1.3.3生態植被分佈及特徵
1.3.3.1天然植被分佈
中下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很難維持植物最基本的生理需水,天然植被的分佈與水分佈密切相關。綜合各種調查資料,大面積天然植被的分佈與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礦化度密切相關,河流兩岸呈條帶狀分佈的天然林與河道徑流灌溉關係更密切(表1.10、表1.
11)。受水分條件的變化,生態植被型別將發生演變過渡,被新的型別代替,顯示了其脆弱的生態特徵(圖1.33)。
根據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地質研究所資料,流域平原區的天然林主要分佈在下游河流三角洲地區,主要有胡楊、沙棗和紅柳等荒漠河岸喬灌木林。中游天然林分佈在肅南明花區,有紅柳、胡楊林0.24×104hm2,在金塔縣境內有天然喬灌木林0.
32×104hm2。
表1.9 黑河流域土壤鹽漬化分佈一覽表
表1.10 額濟納平原區天然植被覆蓋度與地下水埋深及含鹽量關係表
表1.11 額濟納平原區檉柳生長狀況與鹽分和地下水位關係表
圖1.33 流域植被演化規律示意圖(據程國棟,1996)
額濟納平原有河岸林地1740.86km2,河岸胡楊林胡楊主要分佈在東河下游二道河—四道河之間,向南延續至昴茨河水閘,向北至向陽隊一線;另在南部的湖西新村一帶也有生長。巨集觀多呈條帶狀分佈於河谷兩側。
野外調查表明,沿河地帶胡楊林長勢良好,枝葉茂盛,株高約10m,株間距約5m左右,林間多伴生有小檉柳生長,蓋度較大。個別老胡楊出現枯梢、空心現象,2023年生長約80.15km2。
胡楊-沙棗-檉柳混生林主要分佈在東西河下游河谷地帶與中戈壁幹河床谷地中呈條帶狀分佈。賽汗桃來一帶主要以胡楊、沙棗、檉柳混生林為主,胡楊、沙棗長勢均較好,枝葉茂盛,株高約8~10m,檉柳長勢較差,夾在較高的胡楊、沙棗林間。紅星隊以北生長的混生林為沙棗、胡楊、檉柳混生林,沙棗、胡楊長勢極差,基本趨於枯死。
檉柳林工作區的檉柳發育較廣,多呈片狀、條帶狀分佈於河谷兩側及低溼地中。
現狀沼澤草地分佈於黑河沿岸低窪地帶和泉水溢位帶,植物有蘆葦、三稜草、香蒲為主,總覆蓋度達60%~100%。溼地草甸草地類分佈於中游地區地下水位相對高的平原水庫周圍、黑河鼎新谷地沿岸等地,土壤鹽漬化程度較高,植被以耐鹽和溼生植物為主,有芨芨草、蘆葦、賴草、馬藺蘭以及紅柳、苔草等,同時生長高大的沙棗、胡楊等喬木。幹荒漠植被型別分佈於綠洲外圍,植被以旱生、超旱生及耐鹽植物為主,主要有珍珠、紅砂、泡泡刺、白刺、砂拐棗、鹽爪爪、豬毛菜等。
其生長與地下水特徵關係不大。
總體而言,中游盆地已轉化為人工綠洲,表現為耕地連片、林網交織,形成穩定的高產作物栽培區,除高臺—酒泉間沙地分佈面積大,植被破壞,沙漠化有增加趨勢外,基本上屬於環境優良的地帶。
額濟納平原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表現為林地面積的大量減少,以疏林和散林為主,構成森林條件的不多,成熟林佔絕大多數,中幼林只佔22%,林木生活力差,病腐殘林居多。下游天然林植被生態系統已遭嚴重破壞,保護這些殘存的荒漠河岸林已刻不容緩。
下游地區基本上屬於天然的荒漠綠洲系統,天然植被結構單一,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系統穩定性差,近期退化嚴重,需要人為干預使其逐漸達到一種合理的狀態。
關於生態環境的,關於生態環境的資料
河流乾涸,森林減少,動物滅絕,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等 溫室效應 酸雨 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汙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汙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汙染髮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汙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汙染的最直接 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
生態環境容量,生態環境容量 5
應該是保持生態系統健康且相對穩定條件下的對汙染物質的容納能力,是一種自然環境容量,與系統是生態特性以及水文特性有關。 環境容量 environment capacity 是在人類生存和自然生態系統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環境所能容納的汙染物的最大負荷量。或一個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機體的再生能力 適應能力...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定義
在響水湖鍛鍊身體的黑柿 首要是看看豬場附近汙染是否嚴重 圍繞豬場的輸入和輸出這兩個環節就好了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定義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對人類開發建設活動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 並提出減少影響或改善生態環境的策略和措施。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過程是影響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