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傳統殯葬習俗,泰順的傳統習俗有什麼?

時間 2022-08-04 18:40:08

1樓:牟言心

泰順你在**?羅陽或境外?羅陽相對較重。羅陽1000出500

泰順的傳統習俗有什麼?

2樓:景德鎮市唐龍陶瓷****

泰順被譽為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稱號,境內澗谷縱橫,山高路遠,群巒起伏,群峰疊翠,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公尺,下面就由寧波旅行社為您介紹泰順風土人情_泰順當地民俗介紹:

畲族風情節

2023年4月2日(農曆三月初三),浙江首屆泰順畲族風情旅遊文化節暨溫州市第五屆甌越「三月三」畲族風情旅遊節在泰順縣舉行。本屆節慶以「中國夢�山哈情」為主題,向人們多樣化展示了泰順濃郁的地域文化。

縣歌《採茶舞曲》(2023年確立)這首源自浙南茶葉之鄉泰順的歌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流行於大江南北,為周大風所作,因其濃郁的江南特色,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太地區風格的優秀**教材」。

百家宴泰順「百家宴」史稱「做福」,始於北宋時期,明清時期極為流行,源起三魁鎮張宅村,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同飲團圓酒,以期「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2023年,泰順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023年春擺下6000餘桌,6萬人赴宴,亦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藥發木偶戲

藥發木偶戲又稱「瓊花木偶」,2023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為周爾祿。藥發木偶在泰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通過火藥帶動木偶來表演,是所有木偶表演藝術中最特殊的一種,同時,泰順藥發木偶戲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唯一的火藥類保護專案。

泰順縣傳統文化、習俗、建築有什麼

泰順的民風民俗

3樓:黃明昊的原配夫人

泰順被譽為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稱號,境內澗谷縱橫,山高路遠,群巒起伏,群峰疊翠,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公尺,下面就由寧波旅行社為您介紹泰順風土人情_泰順當地民俗介紹:

畲族風情節

2023年4月2日(農曆三月初三),浙江首屆泰順畲族風情旅遊文化節暨溫州市第五屆甌越「三月三」畲族風情旅遊節在泰順縣舉行。本屆節慶以「中國夢�山哈情」為主題,向人們多樣化展示了泰順濃郁的地域文化。

縣歌《採茶舞曲》(2023年確立)這首源自浙南茶葉之鄉泰順的歌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流行於大江南北,為周大風所作,因其濃郁的江南特色,202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亞太地區風格的優秀**教材」。

百家宴泰順「百家宴」史稱「做福」,始於北宋時期,明清時期極為流行,源起三魁鎮張宅村,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同飲團圓酒,以期「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2023年,泰順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023年春擺下6000餘桌,6萬人赴宴,亦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藥發木偶戲

藥發木偶戲又稱「瓊花木偶」,2023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為周爾祿。藥發木偶在泰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通過火藥帶動木偶來表演,是所有木偶表演藝術中最特殊的一種,同時,泰順藥發木偶戲也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唯一的火藥類保護專案。

溫州節日習俗

4樓:

溫州過年十大習俗

過年是中國人乙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過年習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溫州也有自己獨特的過年文化。從冬至開始,溫州人就紛紛籌備各種年貨,像曬醬油雞、醬油肉,炊鬆糕等等。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餈。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

而麻餈則要先把糯公尺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餈,麻餈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餈」。吃麻餈、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曆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乾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簷椽上密密麻麻地紮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

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裡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願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鯗」,鰻鯗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也叫「搗糖糕」用糯公尺摻些秈公尺,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裡,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公升的意思。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汙垢,準備乾乾淨淨迎春。

貼春聯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定一些桃木製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後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

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分歲酒除夕夜閤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開門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巨集亮清脆,最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來,先在自己家裡,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

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還延至農曆正月十五。上世紀50年代以前,拜年的禮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故稱「紙蓬包」。

穿新衣正月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豔,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如今,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已不侷限於紅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款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過了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年也算過完了。

參考資料

5樓:

清明吃綿菜餅,七夕吃麻巧,冬至吃麻餈,過年曬醬油肉,醬油雞和鰻魚鯗。有的人家吃分歲酒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不過現在溫州人也不那麼講究了,有些傳統年輕人都不知道,老人家應該會比較清楚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巨集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開啟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

"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裡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於香案。

中堂懸掛祖宗影象,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簷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興旺。

接三神:拜過六神後,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公尺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後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

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裡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並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

最後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准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開正: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主持者要"淨身"(即除夕夜要戒色)並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汙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裡,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公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

"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後,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發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後撤饌。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

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

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麵",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鬆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鬆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鬆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鹹,別有風味。

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乙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徵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鬆糕。

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後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蔔)給閤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棕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公尺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

據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

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財的彩頭。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

如相遇於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後平輩回拜,則稱"回年"。

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後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冬至都有哪些習俗,冬至有什麼傳統習俗?

我們農村老家到了冬季,沒有人吃餃子,因為我們是南方人,餃子只是偶爾吃一頓,各地的習俗不一樣,吃飯一年四季都是一樣的,煮飯炒菜,只是在農村各個季節的菜不一樣,那是因為自己種的菜,不像城市裡面,一年四季什麼菜都有,那是大棚菜。不過現在的農村吃菜也方便了,要想吃什麼菜可以去鄉集市裡買點回家吃,也挺方便的。...

有哪些保留至今的傳統習俗

bd小葵 新婚後第三天早晨,新婚夫婦攜帶禮品 回門 拜岳父母及女方親族,回門要趁早出門,忌諱被路人看見,在孃家招待後及早於午前返回。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漢族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曆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 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孃家孝敬父母。 名 ...

中國的民間習俗有哪些,中國有哪些傳統習俗?

困難解決局 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這些傳統節日的習俗也各地有異,你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聖誕老東東 中國民俗包括燈會 猜燈謎 賞月 祭月 登高 賞菊 守歲 劃龍舟 耍龍燈 踩高蹺 貼春聯 貼年畫 拜七姐 乞巧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 燈會 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