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話說魚類進化魚類,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乙個類群,其漫長的演化歷史一直是眾多的生物學家感興趣的問題。魚類的出現,標誌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乙個質的飛躍;魚類的發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一切高等動物,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甚至我們人類自身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為根據。科學家通過放射性同位素來測定岩石的絕對年齡,並劃分成不同的地質年代。這些地質年代中儲存下來的古生物,記錄了當時的環境條件和生物資訊,經過千萬年的沉積,形成化石,成為研究地質歷史和生物進化史的根據。
魚類的化石並不十分豐富,但它們依然能夠展示出古今各種魚類發生、發展的過程。最早的魚類化石沉積在寒武紀和奧陶紀的岩石裡,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了。通過對岩石的研究,人們知道這種最早的魚類生活在鹹水環境裡,或者說是生活在海洋中,它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
這些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了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於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它們可以說是最古老的魚類,因為穿了甲冑,它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積物中。
應該說,它們是一群不會游泳的魚類。無頜類的內骨骼沒有被儲存下來,所以科學家們推測它們具有軟骨骼,像現在我們見到的軟骨魚類鯊魚和鰓魚一樣。 大量完整的無頜類化石是在泥盆紀找到的,泥盆紀可算是魚類初生時代。
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距今約1.3億~1.6億年),是魚類中興時代。
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存於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庭達到全盛。 在無頜魚類的基礎上,最早的有頜魚類也發展了。最初的頜是由幾個硬骨鰓弓改造過來的。
鰓弓最初埋在肌肉裡,在進化過程中,頜與頭部背甲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乙個更堅固、更有效率的進食器官——咀嚼器。 原始有頜類也稱作盾皮魚,它們在泥盆紀盛極一時,但到泥盆紀末已大部滅絕了,一般認為,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都是由盾皮魚演化來的,它們分別朝不同的方向發展,但尚未找到十分清楚的證據證明這個推論。一些盾皮魚仍具有扁平的身體,像它們的祖先一樣;但是大多數都變成流線型,甲冑也減少了,這種變化使它們獲得了很強的游泳能力。
軟骨魚類也脫去了沉重的甲冑(但仍有背板的痕跡),發展出更加強勁有力的適於游泳的肌肉組織。有些科學家認為,軟骨魚類是「原始」魚類,但它們是否真正比硬骨魚原始,還有待證實。 有關脊椎動物頜的發生與進化的研究,是從19世紀進行的胚胎學研究開始的,它揭示了進化中的乙個重要過程。
頜的出現,說明動物的某個新的重要的特徵的出現可以使乙個類群的生活領域擴大到以往不能生活的地區。這以後,魚類得到了迅速擴充套件,成為今日最普遍的游泳生物類群。 硬骨魚最初生活在淡水裡,後來逐漸向海洋伸展,終於成為海洋魚類的優勢類群。
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產生了內部硬骨骼,把僵硬的甲冑變成了薄薄的鱗片,從而使動作敏捷靈活,提高了運動速度。 硬骨魚有兩個類群,其中輻鰭魚類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大大超過另一種魚——內鼻孔魚類。內鼻孔魚類包括一些形態和構造都很特殊的原始種類,它們具有內鼻孔構造,可以把嘴閉上而並不影響呼吸。
內鼻孔魚類今天能見到的只有肺魚和矛尾魚。矛尾魚隸屬空棘目腔棘綱。它被譽為活化石,在2023年以前一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已經滅絕了的種類。
第一尾矛尾魚是2023年被一名漁民在非洲東南海岸捕到的,這一發現轟動世界。以後又陸續捕到,證實這一古老魚類仍生活在現代的海洋裡。腔棘魚的重要特徵是,鰭呈葉狀,具有肌肉,並有相連的輻棘,從而使一些魚可以在陸地上爬行。
它們與兩棲類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人們認為兩棲類就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 (摘自《海洋世界》2023年第12期) 二、鳥類的祖先之謎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鳥類最初是由爬行動物逐步進化而成的。
始祖鳥作為這一進化過程的中間階段的產物,歷來被人們當作鳥類的祖先。儘管這一進化理論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許多古生物專家對蜥蜴這樣的爬行動物會不會真因突然變異和自然選擇而變成鳥這一結論,仍多少持有懷疑的態度。於是,在學術界內,專家們針對鳥類的問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
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剛剛問世的時代,人們對於鳥類最早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說法,無論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後來到了2023年,在德國境內的一處石灰岩石採石場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塊奇特的生物化石。這塊化石殘留有翅膀,嘴裡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並有著像蜥蜴一樣的由多節尾椎骨組成的長尾。
這塊被稱為「始祖鳥」的化石的發現,使許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為之振奮不已。因為不少人堅持的「鳥類是由蜥蜴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在這裡找到了依據。 但是,在今天,這一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觀點突然失去其權威性了。
因為在2023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在德克薩斯州發現了一種比始祖鳥還古老7 500萬年的鳥類化石,並給它定名為「原始鳥」,鳥類的祖先這一「寶座」因而將被原始鳥奪走。古生物學家指出,如果事實上是這樣的話,那麼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也將被否定。 為了理解發現原始鳥的重大意義,我們有必要以始祖鳥的化石為基礎,看看鳥類的進化過程。
關於始祖鳥的起源,英國博物館的龐夫雷特指出,以往人們認為是鳥類祖先的某一爬行動物群體,實際上並不是蜥蜴。始祖鳥是由恐龍家庭的某一「成員」進化而來的,始祖鳥與恐龍既是「遠親」,又是「近鄰」,它們都起源於槽齒類。不可否認,始祖鳥與一種被稱作虛骨龍的小型恐龍,在骨骼上確有非常相似之處,因此早在19世紀,就有一些古生物學者認為,鳥類的祖先是這個群系的恐龍。
現在的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這種說法雖然讓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如果能把鳥兒與恐龍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獲得更多的信心。 從外貌來看,現在許多鳥兒都與恐龍有些相像。恐龍中有一種叫鸚鵡嘴龍,它的嘴與會學說人話的鸚鵡的嘴十分相似。
鴕鳥龍的腳和鴕鳥的腳一樣,也有三個腳趾頭,善於走路。鴕鳥龍沒有牙齒,鴕鳥也沒有。鴨嘴龍的嘴活像鴨子嘴,鴨嘴龍游水也像鴨子戲水。
鳥類有毛,生活在1�8億年前的聯龍也是全身長毛。鳥類的骨骼是中空的,這樣可以減輕體重,便於飛翔。早期的一些恐龍的骨骼也是中空的,科學家把這種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輕巧機靈,外貌和身體結構很像鳥。
在探索鳥類起源的過程中,爭論的焦點之一是鎖骨問題。鳥類的左右鎖骨相互粘連,是v字形癒合鎖骨,十分發達。而恐龍的鎖骨則因退化而完全消失了。
對此,持「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者認為,恐龍類和鳥類都**於槽齒類,只是在後來的進化中它們的鎖骨才發生了不同變化,不能憑這一點就說恐龍不是鳥類的祖先。 可是,當上述觀點提出來以後,有的科學家又發現了一些帶有鎖113 回答upoikl123
2樓:弭星睿登之
魚化石的形成主要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魚死後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岩,夾在這些沉積岩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以。這是法律禁止的。
魚化石主要成分?
4樓:匿名使用者
·化石的概念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動物或植物遺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儲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遭沉積物的礦物質所滲入取代。
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岩石重量壓平。
·人類遠祖:雲南蟲
雲南蟲,身體呈蠕形,一般長3至4厘公尺,大者可以長到6厘公尺,2023年侯先光研究員發現並命名。它的頭部在化石上不易儲存,開始曾被認為是特殊的蠕蟲。2023年,陳均遠等研究者發現它有7對腮弓,可以呼吸,並把食物留在口腔裡,這是脊索動物的重要特點,提出了「雲南蟲是脊索動物」的觀點。
雲南蟲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當柔軟,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似於如今脊髓中的軟性物質,身體神經單元集中的脊索上,肢體的感覺可以通過脊索傳到全身,脊索的出現提高了動物控制身體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雲南蟲的發現證明了在澄江動物群中蘊涵著脊椎動物的起源,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中國學者曾在《自然》雜誌發表數篇文章,集中展現對雲南蟲的研究成果。2023年《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從雲南蟲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說:「如果雲南蟲夭折,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將永遠得不到發展,地球將像遙遠的月球一樣永遠寂寞冷清。
」·夢幻生物:怪誕蟲
怪誕蟲屬於葉足動物門,頭很大,軀幹背側具有7對斜向上生長的強壯的長刺,最早發現於加拿大,它是寒武紀最著名的動物。
由於最初的化石儲存不好,當英國古生物學家莫瑞斯2023年看到它身體上規則分布的兩排刺時,誤當成了用來走路的腿,而把本用來走路的腿誤作裝飾品。他認為這樣的奇幻生物「只有做夢才能夢到」,所以命名為怪誕蟲。
我國科學家在澄江發現的怪誕蟲化石訂正了這種錯誤的解釋。後來,侯先光先生對採自澄江的最好的塊標本修理後揭示,原先復原的怪誕蟲頭尾也顛倒了。在討論動物演化時,怪誕蟲被作為「寒武紀大爆發產生了比現代多得多的門(門一級生物),後來大部分滅絕」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
化石和古生物學
對許多人來說,「化石」一詞已並不生疏,因自然博物館裡常陳列有化石。可若問你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它的科學意義何在?
恐怕就較少有人會說得清楚了。簡單說來,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後,其遺體遺物或遺跡被埋藏在地層裡,經長期的石化作用,變成了像「石頭」狀的東西。比如,一條古代的魚死了,屍體如果沒被別的動物吃掉,也沒被湍急的水流沖毀,而正好遇上沉積環境,被泥沙一層層掩埋起來。
一年,十年,百年,千年,至少幾萬年甚至幾億年,軟體部分腐爛了,骨頭,鰭條等堅硬部分,其有機質逐步被無機質(礦物質)所置換,最後變成了化石。化石的外形還和原來骨骼一樣,但內容已是礦物質,所以分量就重多了。
照此說來,只有在沉積岩(或叫水成巖)中才能儲存有化石,火成岩、變質岩中一般不會有化石。因為火山爆發時溫度很高,即便有生物遺體,早已會被燒為灰燼。變質岩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也不可能把化石儲存下來。
不過,火山灰中卻時有發現化石,因為火山灰飄落時業已冷卻。所以,找化石,應到沉積岩地區去。不是經常有人發問,你們怎麼知道**有化石?
這是最簡明的回答。
除動、植物的硬體部分如骨骼、牙齒、介殼、樹幹等最易儲存為化石外,在特殊的情況下,有時生物的軟體部分也可儲存為化石。如山東山旺組矽藻土中的花朵、觸鬚,西伯利亞凍土中猛獁象的肌肉等。這些,統稱遺體化石,即生物體本身的某部分石化為化石。
有時,動物的糞便、蛋也可形成化石,這叫遺物化石;而足印、洞穴等化石,則叫遺跡化石。
並不是所有生物死後都能形成化石。恰恰相反,能形成化石的只佔古代死亡生物的很少很少一部分。而完整儲存或部分完整儲存的化石,又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化石深埋在岩層中,只有在遇到地層上公升的機會,或經風吹雨打,把表面的岩層風化了,化石才被暴露出來。這時如正巧遇上古生物學家去了,才有可能把化石挖出來。若沒遇上有人去,暴露出來的化石,隨同它的圍岩一起,一點點被風化殆盡,化石也就告吹了。
你看,採到一件化石有多難,特別是一件完整的化石,更是難上加難。無怪乎古生物學家視化石為珍寶!乙隻茶杯打碎了,你馬上可以再去買乙隻來,可一件化石損壞了,尤其是珍稀標本,你可能一輩子再也找不到了。
珍貴的化石不僅是出產國所有,它也是世界古生物學界的「財富」。德國的始祖鳥化石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有模型,用以展覽和對比研究。我國中國猿人第乙個頭蓋骨標本丟失後,50年來,世界許多古人類學家一直在注意尋找。
廣義來說,凡從地層的岩石中挖出來的,能夠為我們提供關於古代生物的體形或構造方面資料的東西,無論是直接的或比較間接的資料,都可稱為化石。按此,煤無疑也是化石,甚至連古人類製造和使用的工具,也可歸為化石。
古生物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古代生物的科學。古代生物現已死亡,古生物學的研究是以化石為依據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裡的,所以古生物學又與地質學有聯絡。
實際上,它是一門介於生物學和地質學之間的科學。一位有作為的古生物學家,既要具備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具備地質學的知識。加之,古代生物是沒有國界的,各大洲可以互通,我們在研究本國出產的標本時,務必了解其它國家出產的同類標本。
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外語基礎,並且多多益善。顯然,培養一位有為的古生物學家多不容易!
經常有人把古生物學和考古學混為一談,認為凡是研究古代東西的學問統叫考古學。其實,它倆各有自己研究的物件和範圍。大體說來,古生物學研究的範圍是從地球上生命開始出現,到人類出現。
生命出現之前的研究為天文學範圍,而進入人類社會後則為考古學範圍。不過,有時的確也沒有絕對界線。
據研究,地球迄今大約已有45億年歷史了。為研究、敘述方便,地質學家根據生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把地球的歷史劃分為好幾個代,代下分紀,紀下分世。代的名稱從古至今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太古代歷時最長,約有20億年。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生命,可能在該代末期,海洋裡才開始出現藻類。元古代除藻類外,還發現有海綿的骨針,水母的印痕,放射蟲的矽質骨骼等。
到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代開始,生物才在地球上大量出現。古生代早期被稱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那時,現代無脊椎動物的各大門類,海洋裡幾乎都已有代表。
到古生代中期,魚類已大為發展,泥盆紀被稱為「魚類時代」。泥盆紀晚期魚類上岸進化為兩棲動物。
簡單說一說魚化石是怎樣形成的,求各位專家鑑定魚化石真假 有人說是人造的
化石形成過程始於魚死亡後迅速被沉積物所覆蓋的時候,這個過程通常發生在水體底部。鬆散的沉積物可以保護遺體不被自然環境 細菌和其他能夠造成風化和腐爛的外力所破壞。這就減緩了腐爛過程,從而使得一些殘體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骨頭等堅硬材料 能夠儲存數千年。在此期間,沉積層不斷地聚集在骨頭上。這些沉積層最終變...
人造文化石 藝術石,人造文化石 藝術石資料
文化石 藝術石 人造文化石 一 人造文化石 1.藝術石,藝術磚的起源 藝術石也叫文化石,起源於五六十年前的美國,流行到南韓 西班牙等國家,九十年代引入中國大陸。剛開始是用在室 內裝飾,後來覺得用在室外不錯,現在普遍用在室外裝飾,室內少量用到。2.什麼叫藝術石 藝術磚?1 藝術石又叫人造石,是由人工模...
求 中國古代貨幣,求 中國古代貨幣資料
漫錕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 布幣 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準。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 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