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取就是記憶體的大小或者容量,系統快取的大小有什麼影響?

時間 2022-08-03 06:50:07

1樓:匿名使用者

快取,顧名思義就是緩衝儲存。

是指可以進行高速資料交換的儲存器,它先於記憶體與cpu交換資料,因此速度很快。

cpu,硬碟都有自己的獨立緩衝儲存器。

l1 cache(一級快取)是cpu第一層快取記憶體。內建的l1快取記憶體的容量和結構對cpu的效能影響較大,不過高速緩衝儲存器均由靜態ram組成,結構較複雜,在cpu管芯面積不能太大的情況下,l1級快取記憶體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l1快取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級快取)是cpu的第二層快取記憶體,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片。內部的晶片二級快取執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快取則只有主頻的一半。l2快取記憶體容量也會影響cpu的效能,原則是越大越好,普通桌上型電腦cpu的l2快取一般為128kb到2mb或者更高,筆記本、伺服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快取記憶體最高可達1mb-3mb。

快取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資料時,首先從快取中查詢,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記憶體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資料所在的資料塊調入快取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資料的讀取都從快取中進行,不必再呼叫記憶體。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快取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資料90%都在快取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記憶體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記憶體的時間,也使cpu讀取資料時基本無需等待。

總的來說,cpu讀取資料的順序是先快取後記憶體。

2樓:風險大鏡

其實樓主的問題不詳:快取大概有二類,cpu快取、網頁快取1、xp系統中的網頁快取跟記憶體無關,網頁快取一般是虛擬記憶體之類的,存放在硬碟上,一般是把開啟過的網頁檔案放在快取上,以便下次啟動時,可以加快開啟網頁的速度。

2、cpu分一級快取,二級快取,用來存放cpu處理的資料,容量越大,處理資料就越多。

3.記憶體與快取無直接關係,所以就算記憶體4g個人見解而已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提高的,有固定限制!

cpu快取大小對電腦的整體效能有何影響? 30

4樓:匿名使用者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cpu運算速度很快,與記憶體進行資料讀寫時,記憶體速度太慢了,cpu要等很久,為了不讓cpu等太久,就利用快取,先和記憶體傳輸資料,儲存一點在快取裡面,然後再與cpu傳輸資料。

因為快取非常小,所以快取中的資料是記憶體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是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使用的,因此當cpu呼叫大量資料時,就能避開記憶體,直接從快取中呼叫,加快讀寫速度。

5樓:青春永遠無悔

cpu快取(cache memoney)就是位於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臨時儲存器,它的容量比記憶體小但資料交換速率卻快很多

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資料時,首先從快取中查詢,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記憶體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資料所在的資料塊調入快取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資料的讀取都從快取中進行,不必再呼叫記憶體。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快取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資料90%都在快取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記憶體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記憶體的時間,也使cpu讀取資料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資料的順序是先快取後記憶體。

如上可知,cpu快取越大,資料放的就多,就越不用到記憶體等其它地方尋找資料了,顯然,電腦在工作時,效率會大大提高。

系統快取的大小有什麼影響?

6樓:

快取(cache memory)是硬碟控制器上的一塊記憶體晶片,具有極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碟內部儲存和外界介面之間的緩衝器。由於硬碟的內部資料傳輸速度和外界介面傳輸速度不同,快取在其中起到一個緩衝的作用。快取的大小與速度是直接關係到硬碟的傳輸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硬碟整體效能。

當硬碟存取零碎資料時需要不斷地在硬碟與記憶體之間交換資料,如果有大快取,則可以將那些零碎資料暫存在快取中,減小外系統的負荷,也提高了資料的傳輸速度。

硬碟的快取主要起三種作用:一是預讀取。當硬碟受到cpu指令控制開始讀取資料時,硬碟上的控制晶片會控制磁頭把正在讀取的簇的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資料讀到快取中(由於硬碟上資料儲存時是比較連續的,所以讀取命中率較高),當需要讀取下一個或者幾個簇中的資料的時候,硬碟則不需要再次讀取資料,直接把快取中的資料傳輸到記憶體中就可以了,由於快取的速度遠遠高於磁頭讀寫的速度,所以能夠達到明顯改善效能的目的;二是對寫入動作進行快取。

當硬碟接到寫入資料的指令之後,並不會馬上將資料寫入到碟片上,而是先暫時儲存在快取裡,然後傳送一個“資料已寫入”的訊號給系統,這時系統就會認為資料已經寫入,並繼續執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碟則在空閒(不進行讀取或寫入的時候)時再將快取中的資料寫入到碟片上。雖然對於寫入資料的效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資料還在快取裡的時候突然掉電,那麼這些資料就會丟失。對於這個問題,硬碟廠商們自然也有解決辦法:

掉電時,磁頭會藉助慣性將快取中的資料寫入零磁軌以外的暫存區域,等到下次啟動時再將這些資料寫入目的地;第三個作用就是臨時儲存最近訪問過的資料。有時候,某些資料是會經常需要訪問的,硬碟內部的快取會將讀取比較頻繁的一些資料儲存在快取中,再次讀取時就可以直接從快取中直接傳輸。

快取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產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碟快取基本都很小,只有幾百kb,已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2mb和8mb快取是現今主流硬碟所採用,而在伺服器或特殊應用領域中還有快取容量更大的產品,甚至達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快取雖然可以在硬碟進行讀寫工作狀態下,讓更多的資料儲存在快取中,以提高硬碟的訪問速度,但並不意味著快取越大就越出眾。快取的應用存在一個演算法的問題,即便快取容量很大,而沒有一個高效率的演算法,那將導致應用中快取資料的命中率偏低,無法有效發揮出大容量快取的優勢。演算法是和快取容量相輔相成,大容量的快取需要更為有效率的演算法,否則效能會大大折扣,從技術角度上說,高容量快取的演算法是直接影響到硬碟效能發揮的重要因素。

更大容量快取是未來硬碟發展的必然趨勢。

快取是什麼?佔記憶體嗎?

7樓:客家好男孩

不佔記憶體的, 一般都是在硬碟中開避一塊空間來做快取的.當然現在由於記憶體的容量越來越大,所以有些軟體可以直接將記憶體的一塊空間虛擬成臨時盤來做快取,這樣的效率比用硬碟做快取的速度要快得多.(實際上,很早以前的dos外部命令就已經提供過虛擬記憶體為臨時盤的功能)

8樓:巨集聚變

快取不佔記憶體的, 一般都是在硬碟中開闢一塊空間來做快取的。

快取就是資料交換的緩衝區(稱作cache),當某一硬體要讀取資料時,會首先從快取中查詢需要的資料,如果找到了則直接執行,找不到的話則從記憶體中找。由於快取的執行速度比記憶體快得多,故快取的作用就是幫助硬體更快地執行。

因為快取往往使用的是ram(斷電即掉的非永久儲存),所以在用完後還是會把檔案送到硬碟等儲存器裡永久儲存。電腦裡最大的快取就是記憶體條了,最快的是cpu上鑲的l1和l2快取,顯示卡的視訊記憶體是給顯示卡運算晶片用的快取,硬碟上也有16m或者32m的快取。

記憶體與快取的區別

9樓:瀟湘客

兩者都用於暫時儲存資料,沒有電壓時資料都會丟失,這是共同點;

不同點:記憶體一般加工成記憶體條,後期安裝到主機板上,可插拔;快取一般焊接在主機板上,或者整合在cpu中。這是表面的差別。

實質上的差別:記憶體儲存單元為動態儲存結構,快取為靜態存結構。前者結構簡單,但資料寫入後會因電荷洩漏很快丟失,因此cpu必須不停地在資料完全失去之前將資料再一次寫入,周而復始;而靜態的正好相反,結構複雜,但一次寫入後,除非改寫,資料不會丟失(斷電除外)。

省略了反覆寫入的過程,得到的結果就是寫入、讀出的速度大大加快,所以,快取是個值得關注的東東。

如何設定快取的大小

10樓:可樂零七

右擊“我的電腦”,左鍵點“屬性”---“高階”--“效能(設定)”---“高階”----“虛擬記憶體(更改)”---“自定義大小(設定)”根據你實體記憶體的大小設定為實體記憶體數值的1.5或2倍大小就行了。一般利用系統的預設大小就可以,要是系統經常提示你虛擬記憶體小,那你可以把數值設大一點,也不要太大哦,還要看你係統盤的剩餘容量啊。

當然,你也可以把分頁檔案“虛擬記憶體”轉移到其他分割槽,點你要設定的分割槽,假如你想把分頁檔案轉移到“d”盤,就點“d”,設定好虛擬記憶體的數值後點“確定”就行了(需要重新啟動 )

實體記憶體的已快取+可用+空閒後為何不等於總數

11樓:暗盡明

雖然本人並不是計算機方面的能手,記憶體方面也並不是那麼精通,但是,我看到其他答案感覺並不是很正確,也不能解決該問題的痛處。

題主的問題是:已快取+可用+空閒後為何不等於記憶體的總數。

首先,題主對這三個概念其實並不夠理解。從題主的**上也可以看到,可用=已快取+空閒。也就誰說這三者之間有重複的地方,所以相加肯定得不到總數的值。

其實,這張**上並沒有顯示程式正在使用的記憶體大小。我們知道,計算機的記憶體大小其實就是記憶體條的大小,這也是計算機的絕對的實體記憶體。但是,記憶體要分配給不同的程式,只要是計算機上的東西需要執行,無一例外都需要記憶體空間。

包括主機板的bios和一些外接硬體裝置所需要的驅動程式。

我們拿一個4g的電腦做例子。我們買一個4g的記憶體條放到計算機,然後在計算機屬性中可以看到可用的記憶體不是4g,而是3.6g左右。

就是因為主機板的bios和一些外接硬體裝置的驅動程式佔用了400多m(不同電腦可能會有區別)。

說完了硬體驅動佔用的部分,接下來還有軟體。我們知道,軟體的執行需要作業系統,而作業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大型軟體。作業系統啟動的時候就會生成有各種程序和服務,只是這一部分可能就需要1g左右的空間,甚至將近2g。

這也跟電腦記憶體大小有關。有些記憶體大的電腦,開機系統佔用的記憶體也會動態的變大。有些記憶體小的電腦,一開機記憶體可能就會佔用40%左右。

對於4g的電腦,執行一段時間,系統佔用大概也得1.3g左右。

然而,系統並不是軟體執行需要多少記憶體,就給它多少記憶體。往往是大於需要執行的記憶體的。因為一個軟體的記憶體並不是固定的,說不定下個操作又需要增大記憶體。

所以我先給它一部分備用的記憶體,以備不時之需。因為等到需要的時候再分配就會降低效率。一般備用的記憶體佔用大概是軟體執行所需的1/3左右。

大概也得500m。這部分記憶體雖然被預先分配了,但是還沒有程式真正使用,所以也歸屬為可用記憶體中。

所以,軟體執行時需要的記憶體加上備用的記憶體,又需要不小的佔用。

這還沒完。比如我想用個截圖工具截個圖,或者用記事本寫個字。這些都會佔用記憶體,叫做"已修改記憶體"。

這些記憶體可以說是非常不固定的。比如,你寫字的過程中,用的是記憶體,寫完之後儲存到硬碟了,記憶體才會釋放。你寫的越多,已修改記憶體就會越大。

這部分記憶體相當於當前正在使用的記憶體。也許會佔用20m左右。

這些分配完了,接下來才是記憶體中真正空閒的部分。也就是題主的**上寫的空閒記憶體。

我們算一下賬。一共4g,bios和硬體驅動程式佔用了400m,系統佔用了1.3g,軟體執行1.

5g+備用500m+已修改記憶體20m,空閒的也就剩下幾百兆。如果想我一樣經常要開各種程式的,剩餘幾十兆也很正常。

到這裡,就可以得到結論了。那就是:

總數=可用+不可用;

可用=已快取(就是上面寫的備用的記憶體)+空閒

不可用=軟體(包括系統程序)執行佔用的記憶體+bios和硬體驅動所佔用的記憶體+已修改記憶體。

加粗的字型代表題主**上顯示的那一部分。

平時比較忙,很少有時間寫答案。不足的地方請大家見諒吧。

記憶體和快取的區別,記憶體和快取之間有什麼區別?

cpu快取 cache memoney 位於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臨時儲存器,它的容量比記憶體小但交換速度快。在快取中的資料是記憶體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呼叫大量資料時,就可避開記憶體直接從快取中呼叫,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快取是一種高效的解...

HY記憶體如何從晶元區分容量的大小

晶元上有型號,可以看出來。在上面有一些很明顯的數字,不如28,56,12等,就是128,256,512,然後除以8就是單顆晶元顆粒的容量,然後在乘以你條子上的顆粒數就是這根條子的容量了。通常單面記憶體就是8顆顆粒,就不要除了又乘了。記憶體東芝看晶元怎麼分辨大小 您好,您可以去官網查詢和諮詢一下方法,...

硬碟容量是不是越大越好,硬碟的快取容量越大越好嗎

豐曉昕秋笛 儲存器廠商把硬碟容量越做越大,他們說越大越好。不過,會不會大過頭了呢?有人認為,一味追求大會忽略其他問題,而且在一些市場尤其是企業市場,並不是容量越大越好。在idema 國際磁碟驅動器裝置和材料協會 的diskcon年會上,希捷cto mark kryder描述了如果以硬碟的發展速度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