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啊,為什麼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時間 2021-05-02 02:23:06

1樓:dy落花挺好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領。他們自西方游牧進入中原,與以蚩尤為首領的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衝突。

最後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黃帝族援助,攻殺蚩尤。黃帝姓姬、號軒轅氏。

後來炎黃兩族在阪泉發生了三次大衝突。黃帝族打敗了炎帝族,由西北進入了中原地區。

黃帝與炎帝,又與居住在東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期的華族,漢以後稱為漢族。在當時中原地區的民族和部落中,黃帝族的力量較強,文化也較高,因而黃帝族就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

炎黃二帝就成為漢族的始祖。也被人們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因而,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炎黃的子孫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有關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本領最大、發明最多的人是黃帝。傳說他發明了車、船、鍋、鏡子,製造了弩。又傳說黃帝讓倉頡創造文字,伶倫製作樂律,大撓制定甲子,岐伯寫了醫書。

據說,黃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陝西。黃帝族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後到達今山東地區。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九黎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山東、河南和安徽一帶。相傳炎帝族和九黎族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發生了一次戰爭。

炎帝族戰敗,向黃帝族求援。黃、炎兩族合併。 根據以上的神話傳說,可以看到,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個部落,逐步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黃帝就成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共同祖先。

後來,各族都認為是黃帝的後代,稱為「炎黃子孫」。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民族統一戰線所需要。像滿族,明明是通古斯族,在外興安嶺和庫頁島一帶,和中華大地根本無關係,由於南侵占領華夏大地,建立清朝,全盤漢化,成為「炎黃子孫」。由於全族散布全國各地,已經溶合華夏的海洋之中。

(和鮮卑,烏桓 契丹等一樣)

4樓:櫻花苦

因為黃帝和炎帝為我國作出突出貢獻,為了紀念他們,所以稱為炎黃子孫。。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位是聖人,被後世稱為炎帝和黃帝,而不是封建社會政權代表的那個皇帝。

6樓:

炎帝和黃帝是原始氏族部落後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兩位部落首領。這兩個部落後來聯合,形成了最初的華夏族,也就是今天漢族的祖先。所以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7樓:匿名使用者

這與我國古代的三皇五帝有關

8樓:萊克攸

「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畢竟,祖宗可不能亂認。

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1.炎黃二部族聯合,佔據中原地區並不斷繁衍,形成中華主體,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2炎黃的文化文明影響了周圍的部落,使它們不斷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雛形。

3.「炎黃子孫」現在泛指中國人,以及散居於世界各地的華裔。

9樓:vv桃和子

上了初二上半學期的歷史就知道了。炎帝和皇帝,是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兩個部落的首領,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後來,兩個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後華夏族的主體。

炎帝和皇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我們就都是炎黃子孫啦~

詳見《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上冊》(我們傳承的文明),p17

為什麼說我們是」炎黃子孫」?

10樓:

在我們神州大地這片熱土上曾經有兩個部落,他們的首領分別是炎帝和黃帝。在今天黃河中下游一帶繁衍生息,經過無數次的戰爭、遷徙與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華夏民族,因而說我們都是炎、黃的後代,稱之為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有兩個"別稱",一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乙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一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一起,大概總是一家人、一族人。

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乙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複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係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2023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共祖(共同的祖先)。

"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裡,不要使用"炎黃子孫"一語。

2023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一些彝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彝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讚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緣關係,"中華彝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彝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那就是: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乙個民族,乙個始祖,一塊發源地,一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乙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

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麼?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建立起來的。

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一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一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一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

參考資料

11樓:匿名使用者

炎帝和黃帝,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兩個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大陸和台灣省的同胞、港澳同胞、旅居海外的僑胞,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有時也用「炎黃子孫」來代稱中華民族。

「炎黃子孫」的由來,與古代河北有著密切的關係。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陝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裡,過著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

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一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游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採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共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衝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黃帝部落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也比較高,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記在黃帝的名下,黃帝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後這一部族逐漸發展,居住在中原地區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春秋(西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後,這些居民自稱為華夏族,到漢朝以後稱為漢族。

後世的漢族人就把黃帝尊稱為自己的祖先,自稱是「炎黃子孫」。

西周初年(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營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高度發展的華夏族文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中華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與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著密切的聯絡;中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們把河北這塊土地稱之為「炎黃子孫」的搖籃,不無道理吧!

12樓:

因為古代的炎帝和黃帝都是有名的君主,他是中國的驕傲,被後人神化,且看:

傳說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陝西省的地方,後來向東遷徙,最後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裡,過著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陝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

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居住在中國東部今山東、河南一帶。這三個部落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發生過數次大的戰爭。

炎帝部落從渭河流域進入黃河中游以後,與蚩尤部落發生了長期的衝突。炎帝被蚩尤打敗以後,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後來,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戰敗,被黃帝部落殺死,黃帝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採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其他部落聽說蚩尤已死,對黃帝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家共同擁戴他為天子,黃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敗蚩尤以後,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衝突。炎帝和黃帝這兩個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懷來一帶)又大戰一場,結果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部落。後來,他們的後裔就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進入黃河流域,定居中原,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中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奠定了後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黃帝部落的力量比較強大,文化也比較高,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許多發明創造都記在黃帝的名下,黃帝成為中原文化的代表。以後這一部族逐漸發展,居住在中原地區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認為是黃帝的子孫。春秋(西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後,這些居民自稱為華夏族,到漢朝以後稱為漢族。

後世的漢族人就把黃帝尊稱為自己的祖先,自稱是「炎黃子孫」。

西周初年(西元前11世紀),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營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地區稱為「中華」。後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高度發展的華夏族文化逐漸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中華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與河北這塊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著密切的聯絡;中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過自己的貢獻。我們把河北這塊土地稱之為「炎黃子孫」的搖籃,不無道理吧!

為什麼炎帝是被皇帝打敗,我們還要成為炎黃子孫呢

君如狂 只說炎 黃的排序問題。這個至少從唐朝開始就是這麼排的,和清朝沒關係。國語 裡炎 黃並稱時是黃帝在前的。國語?周語 夫亡者豈?無寵?皆黃 炎之後也。國語?晉語 昔少典氏娶於有?氏,生黃帝 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在戰國文獻 國語?晉語 裡,黃帝和炎帝是...

我們到底是炎黃子孫還是華夏子孫,我們為什麼被稱之為炎黃子孫或者華夏兒女呢?!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 意為 榮 夏 意為 中國之人 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裔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分布許多氏族部落。距今 四 五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進入中原。黃帝及其後代堯 舜 禹統一了百越等許多氏族部落,在黃河中游兩岸繁衍。西...

我們是炎黃子孫,為什麼後來還有人祭拜蚩尤

悅鈴清聲 蚩尤在古代擁有戰神的標誌,加上古代時期經常發生戰亂,人們也希望能有像蚩尤那樣有武力的出現保護它們,才會去祭祀蚩尤。 勤奮的 因為蚩尤還是戰神,皇帝將其當做神祗祭祀,有血脈流傳,後世有人將其當做祖先祭祀 陌禾 因為炎帝是部落首領的總稱,並不是乙個人,而是蚩尤是乙個人,蚩尤奪過炎帝的稱號。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