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
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
“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
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
15歲(單髻.及髻.抓髻.
)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
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
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
鮐背.凍梨.黃髮.
90歲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裡,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鬆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米壽」是八十八歲:
將[米]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
「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餘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
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2樓:匿名使用者
lamborghini01 有錯阿,耄耋之年不是七十至八十,而是指八十到九十歲!
再補充一下:
三四歲至**歲:垂髫
**歲至十三四歲:總角
男子十五歲:束髮
3樓:匿名使用者
人說,八十古來希,好像是,但50.60.70就不知道了
4樓:農壁
真是好詳細啊,我也學習了!
5樓:匿名使用者
lamborghini01好厲害
人的各個年齡階段叫什麼
6樓:長沙新東方烹飪學院
在古代: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髫:兒童垂下的頭髮,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將頭髮束成一髻。因此用束髮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髮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於十五歲就把頭髮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加笄後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結髮:初成年。《漢書·施仇傳》:“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後稱元配為結髮。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深”。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後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個迴圈,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ao die):指八
十、九十歲。《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後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期頤:稱百歲之人。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按生理學,分為嬰兒、幼童、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等階段。
按學問,可分為啟蒙、求學、求知、求見、求智五個階段。
按修學(即宗教講的求道),自度可分為信、解、行、證四個階段。
7樓:程月半子
男人的一生,各個年齡階段都在想什麼?看美女給你揭曉答案
古代一個人各個成長階段的名稱是什麼?
8樓:百度使用者
以下是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鬱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 垂髫:指三四歲至**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 總角:指**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 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 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 耋: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
十、九十曰耄。”
20.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
“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
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