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說世尊告誡我們凡人修法,縱使千萬歲,也未必成果,為什麼呢?一切有為法,世間一切有所為,或者有所不為的法,都是凡人的執著,所為或者所不為在世尊看來都是一樣的,那麼怎麼擺脫呢?就是把這些法都視如夢幻泡影,視如朝露,閃電,一切都是瞬間,一切皆為夢幻,當然事實上凡人是無法理解的。
那就先作如是觀,也就是先這麼看,雖然不理解,沒能頓悟。但先這麼看,說的簡單點就是一道題目不會,先看到答案,從答案的思路倒退,也未嘗不可。
此段偈語原文出自《金剛經》,《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的譯者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金剛經》有幾個版本,但以鳩摩羅什譯本最為流行。《金剛經》後由禪宗所倡導,是禪宗著名的經典。
後來,由於該經長短適宜,5000多字的**易於持誦,更重要的是持誦該經功德顯著,唐以後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經。
《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為流行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科判則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剛經》古來依無著和世親的論釋為中心被理解,爾後由三論、天台、華嚴、法相、禪、真言等各宗的觀點加以理解和發展。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世代為相,倜儻不群,馳名遐邇。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
他年少精進,又博聞強記,既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
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合稱"什門四聖"。
2樓:匿名使用者
重點是“一切有為法”。“有為法”=你個人頭腦的評價、判斷、喜好等等的框架和價值觀,往根本上說是你強加於這個真實世界的--你的思想,即所謂自我。有為之法(透過自我的頭腦、思想、價值觀來看世界),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轉瞬即逝,極不真實。
而山河大地、吃喝拉撒等等的真實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稍有物理常識就可以知道:不是所有條件都具備一件事情根本不會發生,所以現實的世界是完美的,具足了所有條件的完美髮生,每一刻每一點都是完美的--唯一不滿足不完美的是你的判斷(從物理學角度看:你知道的條件太少,不足以詮釋這個完美髮生)。
在這四句偈中,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強加於於這個世界的觀點或思想是不可靠的,如露如電如泡沫的。要想見到事實真相,請做“如是觀”。
如是觀=如事物本來的面目去觀,別摻雜自己的多餘的價值觀。就是像一面鏡子一樣去反映世界、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來歪曲世界。
“如是觀”的練習:最好稱之為“如是觀的遊戲”,叫它練習有點太認真,容易太執著,當成遊戲吧,這是對你的頭腦和思想最有益的最健康的態度。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的身體,想法,以及身外的萬事萬物.都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就像一場夢一樣,去了就了無痕跡.
如果常思維到這些.就該知道人生無常.而發起修行的心.
所謂修行,就是通過身心的修行而回歸自己身心中不生不滅的如來地,也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中去.
4樓:匿名使用者
偈誦的解釋!
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似有似無,
應於一切有為法,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說,本科大旨已明,茲再詳細說之。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雲: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
此中有二要義:
(一)凡夫之所以為凡夫者,無他。背覺合塵,向外馳求耳。何故向外馳求?
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
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
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無窮,說亦說不出。
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而能死心蹋地迴光返照乎!
此所以欲觀無為之真性,應先觀有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義,必應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無明隱覆。有如一輪杲日,盡被烏雲遮蓋。光明全暗。
太陽看不見了。此亦如是。妄念紛動,未曾暫停。
今欲觀之,而能觀所觀,莫非無明妄識。何能觀見本性?此與滿天黑雲看不見日光,看來看去,無非昏擾擾相,是一個道理。
故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輪迴者,生滅之意。寂者,無聲。謂真如非可以言詮也;滅者,無形。
謂真如非可以相顯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曰大。體備萬德,用賅萬有,曰海。
如來大寂滅海,即謂如如不動之本性也。可憐凡夫,全是生滅心。即發心作觀,亦是生滅見。
今欲以此生滅心,生滅見,觀不生滅之圓覺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轅北轍也。
然則修圓覺者,欲覺照如如不動之性,豈非竟無下手處乎?我世尊大慈,今語之曰:勿憂,有妙法在。
其法雲何?宜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矣。此意,無異曰:
初不必強息妄念。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使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時,現有生起之幻相耳。實則生即無生。
從此可知,表面雖永珍森羅,而其底裡,全然烏有。時時處處,如是觀察覺照,便有不可思議功德。
何謂功德不可思議?當知觀諸法緣生之理,若領會得一切法當體是空,便能契入諸法空相。相空則性自顯。
何以故?有相,則諸法千差萬別,相空,則諸法一如故。諸法一如,即是性光顯現故。
性光顯現,即是無明已明故。雖無明未必遽斷,未必遽與如如不動冥合,而智理冥合,實基於此。何以故?
妄念從此日薄故。對境遇緣,不易為其所轉故。由是言之。
觀諸法緣生,無異觀諸法空相。觀諸法空相,無異觀如如不動也。換言之。
觀生滅之有為法,如夢如幻。便不知不覺引入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矣。功德何可思議哉!
此第二要義,為吾人更應了知者。
合上說兩重要義,可見作如是觀,譬如用起重機,四兩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輕輕巧巧,撥雲霧而見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皆可隨順而入。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之謂真實義。
此與序分所序穿衣吃飯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遠人,即在尋常日用中。須於尋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
成佛、成菩薩,便在裡許。所有自度度他等行願,乃至禮佛誦經諸事,當視同尋常日用,造次顛沛弗離。而又行所無事。
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薩,亦在握矣。所謂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者。今乃知諸佛及法,皆從於一切有為法,作如是如是夢幻泡影露電等觀出耳。
佛經中所說有為法之譬喻甚多。夢幻等喻之外,如乾闥婆城、水月、樹橛、繩蛇、空花、兔角、龜毛、等等。其大旨,無非顯示萬法皆空之理。
警告凡夫,不可認以為實。以破其分別執著,引令出迷耳。魏譯金剛經,其喻有九。
曰:一切有為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秦譯則約之為六。
多少雖殊,理則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極其脆薄,最易壞滅。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謂江山千古也。
雖整個世界,未遽壞滅。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滄海,時起變化。足證時時在成壞中。
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經驗之事。原非理想之談。
且楞嚴又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有漏微塵國,有漏,明其必壞。微塵,明其其細已甚也。
三有,謂三界也。此段**,是說晦昧之虛空,在大圓覺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漚,即泡也。
而微塵國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滅時,且無晦昧之虛空,何況三界耶!一切學人,常當觀照此理。
所認之虛空,尚是晦昧的昏擾擾相。尚且渺小如泡。何況世界,何況此身,何足算哉。
豈可遺棄包含虛空,囊括三界之真實圓明性海。而認一渺小脆薄,成壞無常之浮漚乎。
至於影者,望之似有,考實則無。此身亦然,虛妄現有,考實則無。譬如鏡中人影,因照則現。
肥瘦長短,纖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業,循業而現。壽夭好醜,因果難逃。
南嶽思大師曰:淨心如鏡,凡聖如像。此明身之可見,因淨心本具見性。
猶如像之可見,因明鏡本具照性。豈可因其可見,遂誤認為實有!且淨心之見性中,本無此身。
不過見性發現之影耳。亦猶明鏡之照性中,本無此像。不過照性發現之影耳。
以上所說,猶是以幻身望於淨心,明其為淨心所現之影。若約幻身當體說之,亦復如影。何以故?
除五蘊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蘊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漚。
其餘受想行識四蘊,又莫非虛妄。(名曰妄想,故是虛妄。)然則即五蘊本身,已了不可得矣。
何況五蘊假合之幻身,其為似有實無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
其實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執著以為實有者。識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
識心如幻,(前言世間即是戲場,一切眾生即是戲埸中腳色,莫非識心業緣之所變現,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虛妄非實。
則其餘一切有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眾生,雖知身心世界非實。或猶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之觀。
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電。露則日出而晞,留不多時。
電則旋生旋滅,剎那而過。所謂生命在呼吸間。當加緊用功,如救頭然也。
合此如幻等五喻觀之。即是觀於萬事如夢,有即非有。故曰:
如幻等五觀,是別。如夢觀,是總。
觀此六喻,雖是觀諸法空相。即是觀如如之性。以性相本來融通故也。故觀緣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動。故無為法性,從觀有為法相如夢幻入手,便是兩邊不著,合乎中道。此義前已詳談。
今再以三性三無性說之六喻中隨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無性之理。茲且約總喻如夢說。餘可例知。
三性三無性,見於楞伽經,及法相宗各經論。此為相宗精要之義。佛說法相,原為明此。
若不知注重,但向瑣細處剖晰。雖將一切法相,剖之極詳。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
當知三性三無性之義,學性宗者,亦應通曉。因此義貫通性相。若知此義,則於緣起性空,更能徹了。
修持觀行,更易得力。蓋上來所說如夢觀,尚是總觀大旨。若依三性三無性之理觀之,則更入深微矣。
何謂三性?(一)遍計執性,(二)依他起性,(三)圓成實性。遍計執者,謂普遍計較執著也。
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謂之分別性。此是妄想,云何稱之為性耶?
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為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實性而別有也。但相宗名為遍計執性,是單約凡位說;性宗名曰分別性,則兼約凡聖說。聖位之分別性,是明其應緣示現,對機說法,絲毫不爽。
似有分別,蓋約眾生邊望之云然耳,非謂聖位尚起念分別也。當如是知。
總而言之。一部金剛般若,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而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此觀,正是金剛慧劍,無堅不摧,無無明煩惱而不破也。故應如是演說,如是受持。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也。
一切為有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求翻譯
夢幻泡影 露 電,皆為虛而不實之相,因緣和合,緣起緣滅,瞬息即逝,以之喻娑婆世間一切因緣而生 因緣而作之有為法,甚為貼切。所謂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如是如是。故而識者,不可耽於聲色幻影,而造作無數業因,因因迴圈,輪轉三界,不得出離。當奮迅勇猛 精進不懈,趨入菩提大道,證悟無生正法。一切事與物都是緣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