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史詩上的地位

時間 2021-06-11 15:15:51

1樓:匿名使用者

聞一多先生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這篇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讚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雲: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石:“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

”陸時雍《唐詩 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

“情文相生,各各呈豔,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

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

2樓:絡絡飛塵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這篇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讚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雲: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石:“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

”陸時雍《唐詩 鏡》:“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

“情文相生,各各呈豔,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

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

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造成的澄澈空明的意境

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4樓:天才的庶民上籃

“孤篇蓋全唐”,一言以蔽之。

5樓:

藝術手法多取自南朝和唐朝初期的上官體,然風格已自不同。其情感趨向也沒有走出南朝的閨情題材,難能可貴的是脫離了之前的脂粉氣息而把真情凸現的婉轉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他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整首詩歌以情以景入筆,卻昇華到對宇宙對人生的思索。

6樓:

張若虛寫了這首詩後,後人稱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7樓:匿名使用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與永恆江月的相遇,意味著初唐的先覺詩人們的詩學觸角開始伸向天地宇宙,做著迎接“醉態盛唐”的準備,而且就其宇宙精神而言,無疑足以站在時代的峰巔,遙遙地回眸天人關係的文化原點,迢迢地引領靈魂的經典走向不朽。這正是它“以孤篇壓全唐”“竟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無疑也是它的文學史價值之所在。作為描述中國文學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文學史,不可不對作家及其作品中所會通的宇宙意識和由宇宙意識昇華、凝練的宇宙精神進行點睛勾勒和重筆書寫。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壓全唐”之譽,並被王闓運稱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價值何在?

這是學術界一個關注的亮點。對它的評價涉及到文學史的重大問題,現、當代的大師們的觀點無疑在人們的心頭引起了震撼。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及解析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8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麼,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裡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並不侷限於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裡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

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象,彷彿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

三四句:“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灩灩是水波溢滿的樣子。

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湧進江來,潮水走到**,月光跟隨到**,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空裡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飛霜”。

“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彷彿被淨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呢?

這是一個天真而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後,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

“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麼變化,她總是生於海上,懸於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麼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麼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象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蕩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

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緻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檯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

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

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麼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閒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後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後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

看那落月的餘輝搖動著照滿江樹,彷彿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後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豔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遊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裡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淒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那種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

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覆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臺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閒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後期著名的詩人。關於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於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他的詩留傳至今的,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連同這首《春江花月夜》,統共只有兩首了。

春江花月夜的原文,春江花月夜原文

玲瓏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 di n 月照花林皆似霰 xi n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來歷是什麼

春江花月夜 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 志二 雲 春江花月夜 玉樹後庭花 堂堂 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 卷四十七收 春江花月夜 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

《春江花月夜》全文 賞析 翻譯,春江花月夜 翻譯

露珠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 今屬江蘇 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 字號均不詳。中宗神龍 705 707 中,與賀知章 賀朝 萬齊融 邢巨 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 都,與賀知章 張旭 包融並稱 吳中四士 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 全唐詩 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