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時間 2021-06-15 22:39:28

1樓:冰城的少女

首句字面解釋為:我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成就事業,四十歲對人事已經沒什麼困惑的了,五十歲就對自己的人生大徹大悟了,六十歲就對什麼都很心平氣和了,七十歲就能夠隨心所欲的做事也不至於破壞規矩。

第二句解釋為:聰明的人應該小心謹慎的對待三件事情:天命,成功的人,名言。

第一句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成功人的人生歷程,第二句為我們指明瞭通向成功的道路。

我認為兩句有點鑽營人事的意味,充斥著儒家思想的“禮”。

兩句都提到了天命,那什麼是天命呢?上天的旨意?錯。

因為孔子他是無神論者。所以天命不可理解為上天或是神靈。所謂天命就是一種趨勢:

自己的主觀條件決定你能做什麼,社會的客觀力量決定你應該做到什麼程度。我想這就是天命。他認為牢牢把握天命是成功的關鍵。

聯絡到現實中去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順應趨勢,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感性趣的事業通過努力後若行不同就罷手,不要做一些勞而無功的事情,要學會審時度勢。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可能會成為我們為懶惰開脫的說辭,或許可能導致我們因為沒有耐心等待成功而終生於失敗為伍。

第二句提到的大人,聖人之言其實也是一種客觀趨勢,所以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東西。現實中的大人不乏一些沽名釣譽卻滿肚稻草之流加之人格卑劣更讓我們無法去敬重他們。但是《論語》卻告訴我們:

我們要從心底去尊重他們 的成功。反正我是受不了,你呢?畏聖人之言其實是一種謙虛恭敬的處事態度,也就是要我們不狂妄什麼,也不去輕易否定什麼,抱著存在即合理的態度行事。

這還是有借鑑意義的。

說白了,孔子的這兩句話就是要我們小心謹慎的做事,踏踏實實的做人。

2樓:匿名使用者

而立是古代年齡稱謂。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

“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就沒有什麼可以顧慮、疑惑的了。(有一種沒有選擇和後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歲就不得不認命了,已經無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陰曆來算,已經天支地幹一個輪迴了,要認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經是糟老頭了,人生快到頭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時能有所成就,四十歲不感到迷惑,五十歲時知道上天的旨意,六十歲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能順從自己的意願,不越過規矩。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5樓:勤雪蓮眭彰

五歲開始立志學習(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歲有了自己事業(三十而立),四十歲遇事就不會執迷不悟(四十而不惑),五十歲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了(五十而知天命),六十歲能聽從自己的本性(六十而耳順),七十歲能境隨心轉,不受環境影響,不會超出方正之道(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樓:

我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時懂得禮儀,說話做事合於禮,四十歲不受迷惑,五十歲時瞭解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聽到別人說的話,用不著怎麼想,就能領會,七十歲時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超過規矩、法度。

7樓:咎溫瑜簡照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1.十有五:十五歲。有,通“又”。

2.立:能立於世,指知道按理的規定去立身行事。

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稟性與天性、人生的道義和職責等多重含義。

4.耳順:意思是聽到的話能夠辨別其真偽是非。

5.不逾矩:指不超越禮法。

6.十有五:十五歲。

8樓:匿名使用者

斷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啊而。。。。哈哈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時我的志向在學習30歲時有所成就40歲時心裡不惑50而知道天上的旨意60歲,60歲,60歲能聽見別人不同的意見,70歲隨心所欲,但不越過規矩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在十五歲時有志於學習,三十有所成就,四十就能不被迷惑,五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能聽見別人的意見,七十順從意願,但不越過法度。

初中老師講的

11樓:考級的

可奪志也。”——《子罕》

熟練背誦後家長簽字: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熟練背誦後家長簽字: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我15歲就夠立志於學習,30歲自立,40歲不受疑惑,50歲而知道天命,60歲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70歲可以自己從心所欲,而且不超出規矩

13樓:冰糖加雪慄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14樓:春花秋月

這是孔子所說的話,我15歲時立志學習,30歲能自立,40歲遇事不迷惑,50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60歲能聽見不同的意見,70歲能達到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超出規矩

15樓:原來是知恩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鮪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矩。

這句話出自孔子《論語》: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註釋】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數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係。

②立:站立,成立。這裡指立身處世。

③耳順.對於外界一切相反相異、五花八門的言論,能分辨真偽是非,並聽之泰然。

2、【解讀】

在本章中,孔子闡述了道德修養的過程在於不斷地進取和完善。他在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體會到了道德修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發自內心的自願去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違背心意地勉強去做。

另外,孔子這些做人做事的經驗,也是想讓後人拿來借鑑,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於學”,是說孔子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了。當時,男子十五歲就屬於**了,也是人們開始懂事的開端。而且,從十五歲到三十歲之間,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時段,此時立志向學,也是做好的選擇。

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學習和磨礪,到了三十歲才算有點兒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歲的時候還屬於“不知禮,無以立也”的階段。直至三十歲時,才學成知禮,得以立身。

這也就是說,通過十五年的學習,他才算確定了自己的人生觀點,明白了做人處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不過,這時雖然得以立身,但是還存有懷疑,思想上容易出現搖擺。

在現代,此句大多被理解為開始創立自己的事業,這與孔子的意思完全是兩回事情,大家應當有所區分。

“四十而不惑”,這句話是緊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說又過了十年,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確定了自己堅持的觀點和準則,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有著明確的行為準則,以及判斷是非的標準和處世原理,不會再出現猶疑不定的現象了。不過,做到這一步只是對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還需要繼續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時,方知天命,此時他才真正瞭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麼。在他看來,天命不僅是一種未知的存在,還有著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天命,就應做好今生該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屬於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許多。

“六十而耳順”,到了六十歲時,才能辨明善惡是非。另外,大家應當注意,此處的耳順並不是生理上的問題。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從十五歲開始學習做人處世,好話壞話都聽了不少,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才不會因為這些話而喜怒無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內心的平靜。

到了這個境界以後,遇事才會有著鎮定自如的表現。

“七十而從心而欲,不逾矩”,又經過了十年的洗禮,孔子才算如願到達了“從心而欲”的境界。然而,“從心而欲”並不代表著自己可以隨便胡來,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這個規矩就是“禮”。在孔子看來,人的行為應當受到“禮”的約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禮制,進而衍變成無止境的慾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禮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無慾無求,這種境界才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世界上幾乎所有優秀的政治家都為這四個字而努力過。孔子這些話,是為了告誡後學,道德修養的過程是很漫長和艱難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修成君子。

16樓:匿名使用者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

十有五,而志於學,一個人十五歲的時候就應該立志於學習。也許,有人都說我們從很小就開始學習了嗎?但是,這種“學”很多時候是被動的學,缺少發自內心的真正的學習的原動力,這種學應該是“知道學”、“真心學”。

三十而立,說的是人三十歲就應該確立的做學問的方向。《禮記 學記》中記載:學生入學,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展志向。

所以,孔門**中出現了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關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

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我想,這應該與三十而立有關。

四十不惑:就是說,人到了四十歲了,就應該確定自己一生的原則,不再迷惑、不再動搖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才知道現在狀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再怨天,不再尤人。進而達到天地相交,理解天道。

我曾經打趣地和朋友們說,為什麼孔子49歲才讀《易》,就是因為他達到了洞悉天道、天人相交的境界。所以,我不到四十九,咱也不學《易》,否則,學偏了,走火入魔。

六十而耳順:耳順,可以理解成這邊這個耳朵入,那個耳朵出。入的可能是好話,也可能是壞話。

對我來說,這些都只是話而已,對我的心理沒有什麼影響了。也就是說,對於一切,我都能平心靜氣地對待,當然,包括一些打擊甚至死亡。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夠遊刃有餘、瀟灑自如,任心而為,但卻不會違反一定的法度。這個法度也許是一定的道德標準,也許是自己的做人標準。

這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其實對於這一章,每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認知,也希望你自己通過學習《論語》得出自己的結論。

子日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拜弘大 子日 吾十有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空城淡忘微陽 文言文白話譯文 孔子說 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

tina變美日記 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年齡階段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別稱 人剛出生的時候叫嬰兒 不滿週歲的時候叫襁褓 2到3歲叫孩提 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7歲為韶年. 蛙家居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週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