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陋室王侯的部落格
關於唐詩中的以漢代唐
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隱喻、指代當朝的人事,這在古典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詩人基於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將非眼前之時空、非現實之事況的內容熔鑄於詩作之中。借用漢朝的人、事、物來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則是唐詩中頗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以漢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將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膾炙人口的長詩《長恨歌》,全詩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開宗明義第一句卻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漢皇本為漢武帝劉徹,詩人說漢武帝“一心要想尋找美女”,實際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還有像杜甫《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和《秋興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漢武帝,都被詩人借用來指稱唐玄宗。
詩人們在敘寫唐代將領時,常提及漢時的著名將領李廣。劉禹錫的《平蔡州》,敘寫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將吳元濟的故事。“漢家飛將下天來,馬棰一揮門洞開”,這裡的“漢家飛將”就是西漢時被稱之為“飛將軍”的李廣,詩人以此指稱李愬。
王昌齡的《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把能保衛邊塞安寧的唐代將領統稱為“龍城飛將”李廣。高適在《燕歌行》中,則用“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詩句,借讚歎漢代名將李廣,以諷刺當時不體恤兵士的唐代將領。至於泛泛地用“漢兵”、“漢將”、“漢軍”等來指稱唐代的將士,唐詩中就更為普遍了。
柳宗元《古東門行》中“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雲”,其中的三十六將軍,原來指的是漢景帝當年派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將軍攻擊吳楚一事,這裡詩人用它來指唐憲宗調兵遣將規模之大。唐代邊塞詩人的詩作中則常出現以漢兵、漢將指代唐兵、唐將的詩句,像高適《燕歌行》中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等即是。
用漢代某些建築的名稱來指稱唐代的建築,是以漢代唐的又一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鴻都門”、“昭陽殿”都是漢朝宮苑之名,詩人都借用來指稱唐朝的池苑和宮殿。王昌齡《少年行》中的“長楊”、“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長門”,也均為借漢代唐的宮名。
唐詩中以漢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就唐代詩人自身而言,本朝人敘寫本朝事是有諸多不便的。在我國古代,下筆行文時對當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稱其名,而必須用其它方法稱呼。
這種嚴格的“避諱”,使得詩人不便直陳其事,而諷刺、暴露一類的詩篇則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詩人們就採用了明說漢實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時空的聯想手法來創造一種意境——詩中寫漢是虛,詩外之意指唐才是實的。
那麼,唐詩中為何又多以漢來代唐,甚至把那些並非漢、唐相關相聯的事物也冠之以“漢”?像“漢使亦來稀”、“能兼漢月照銀山”中的“漢使”、“漢月”等。這是由於,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秦王朝首次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封建國家的蓬勃發展,則是漢代才有的情況。
漢代(尤其是西漢)的強盛,不僅當時威振四方,而且影響久遠。我們僅從中國的語言文字等自漢代始被冠以漢字、漢文、漢語之稱,並傳諸後世,就足可見漢代威名影響之大。而從漢代至唐代,其間雖有數百年之久,但魏晉南北朝的許多年月,社會都處於動盪混亂之中;隋朝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華民族才又開始真正統一強盛起來。
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實力。回顧歷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認為:無***、軍事,還是經濟、文化,前朝能與唐代相類比的只有威名久遠的漢朝。
史實也證明了唐代人的這種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漢、唐兩朝儘管相距數百年,但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並齊名於世界。所以,“唐遵漢法”既是唐王朝統治者建立、鞏固其封建帝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漢代唐的重要原因。
2樓:無我無惡
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隱喻、指代當朝的人事,這在古典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詩人基於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將非眼前之時空、非現實之事況的內容熔鑄於詩作之中。借用漢朝的人、事、物來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則是唐詩中頗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以漢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將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膾炙人口的長詩《長恨歌》,全詩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開宗明義第一句卻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漢皇本為漢武帝劉徹,詩人說漢武帝“一心要想尋找美女”,實際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還有像杜甫《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和《秋興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漢武帝,都被詩人借用來指稱唐玄宗。
詩人們在敘寫唐代將領時,常提及漢時的著名將領李廣。劉禹錫的《平蔡州》,敘寫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將吳元濟的故事。“漢家飛將下天來,馬棰一揮門洞開”,這裡的“漢家飛將”就是西漢時被稱之為“飛將軍”的李廣,詩人以此指稱李愬。
王昌齡的《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把能保衛邊塞安寧的唐代將領統稱為“龍城飛將”李廣。高適在《燕歌行》中,則用“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詩句,借讚歎漢代名將李廣,以諷刺當時不體恤兵士的唐代將領。至於泛泛地用“漢兵”、“漢將”、“漢軍”等來指稱唐代的將士,唐詩中就更為普遍了。
柳宗元《古東門行》中“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雲”,其中的三十六將軍,原來指的是漢景帝當年派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將軍攻擊吳楚一事,這裡詩人用它來指唐憲宗調兵遣將規模之大。唐代邊塞詩人的詩作中則常出現以漢兵、漢將指代唐兵、唐將的詩句,像高適《燕歌行》中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等即是。
另外,唐詩中又常用劉漢王朝與北方“匈奴”的戰事來指稱唐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的衝突。像王維的《塞上作》,全詩借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來指說唐朝對吐蕃的鬥爭。張籍在《徵婦怨》中反映唐代戰爭的殘酷,也有“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的詩句。
王昌齡《從軍行》中“不破樓蘭終不遠”,描寫的是唐代將士在戰場上的情況,而“樓蘭”卻是漢時西域少數民族的政權。岑參的詩作中也有“前年斬樓蘭,去年平月支”的述說,其中的“月支”與“樓蘭”用法完全一樣。還有“單于”,本為漢代北方匈奴的首領,唐詩中也常用來指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
高適《燕歌行》中“單于獵火照狼山”,說匈奴的軍隊已開到了狼山,實際上是說唐代北方的契丹已打到了狼山。李欣的《古從軍行》,詠的是漢史,諷刺的卻是唐代輕啟戰爭,致使將士生命塗炭的統治者。“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說無數戰士的生命所換來的只是向漢家王朝進貢葡萄--借漢代的故事來說明唐代窮兵黷武的做法是毫無意義的。
用漢代某些建築的名稱來指稱唐代的建築,是以漢代唐的又一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鴻都門”、“昭陽殿”都是漢朝宮苑之名,詩人都借用來指稱唐朝的池苑和宮殿。王昌齡《少年行》中的“長楊”、“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長門”,也均為借漢代唐的宮名。
唐詩中以漢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就唐代詩人自身而言,本朝人敘寫本朝事是有諸多不便的。在我國古代,下筆行文時對當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稱其名,而必須用其它方法稱呼。
這種嚴格的“避諱”,使得詩人不便直陳其事,而諷刺、暴露一類的詩篇則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詩人們就採用了明說漢實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時空的聯想手法來創造一種意境——詩中寫漢是虛,詩外之意指唐才是實的。
那麼,唐詩中為何又多以漢來代唐,甚至把那些並非漢、唐相關相聯的事物也冠之以“漢”?像“漢使亦來稀”、“能兼漢月照銀山”中的“漢使”、“漢月”等。這是由於,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秦王朝首次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封建國家的蓬勃發展,則是漢代才有的情況。
漢代(尤其是西漢)的強盛,不僅當時威振四方,而且影響久遠。我們僅從中國的語言文字等自漢代始被冠以漢字、漢文、漢語之稱,並傳諸後世,就足可見漢代威名影響之大。而從漢代至唐代,其間雖有數百年之久,但魏晉南北朝的許多年月,社會都處於動盪混亂之中;隋朝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華民族才又開始真正統一強盛起來。
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實力。回顧歷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認為:無***、軍事,還是經濟、文化,前朝能與唐代相類比的只有威名久遠的漢朝。
史實也證明了唐代人的這種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漢、唐兩朝儘管相距數百年,但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並齊名於世界。所以,“唐遵漢法”既是唐王朝統治者建立、鞏固其封建帝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漢代唐的重要原因。
<中國文學>為什麼在唐朝許多文學作品中,都用漢代來代指唐朝呢?
3樓:crazy花葬
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隱喻、指代當朝的人事,這在古典詩詞中是屢見不鮮的。詩人基於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將非眼前之時空、非現實之事況的內容熔鑄於詩作之中。借用漢朝的人、事、物來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則是唐詩中頗為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以漢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將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膾炙人口的長詩《長恨歌》,全詩寫的是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開宗明義第一句卻是“漢皇重色思傾國”,漢皇本為漢武帝劉徹,詩人說漢武帝“一心要想尋找美女”,實際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為。還有像杜甫《兵車行》中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和《秋興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漢武帝,都被詩人借用來指稱唐玄宗。
詩人們在敘寫唐代將領時,常提及漢時的著名將領李廣。劉禹錫的《平蔡州》,敘寫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將吳元濟的故事。“漢家飛將下天來,馬棰一揮門洞開”,這裡的“漢家飛將”就是西漢時被稱之為“飛將軍”的李廣,詩人以此指稱李愬。
王昌齡的《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把能保衛邊塞安寧的唐代將領統稱為“龍城飛將”李廣。高適在《燕歌行》中,則用“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詩句,借讚歎漢代名將李廣,以諷刺當時不體恤兵士的唐代將領。至於泛泛地用“漢兵”、“漢將”、“漢軍”等來指稱唐代的將士,唐詩中就更為普遍了。
柳宗元《古東門行》中“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雲”,其中的三十六將軍,原來指的是漢景帝當年派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將軍攻擊吳楚一事,這裡詩人用它來指唐憲宗調兵遣將規模之大。唐代邊塞詩人的詩作中則常出現以漢兵、漢將指代唐兵、唐將的詩句,像高適《燕歌行》中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的“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等即是。
另外,唐詩中又常用劉漢王朝與北方“匈奴”的戰事來指稱唐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的衝突。像王維的《塞上作》,全詩借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來指說唐朝對吐蕃的鬥爭。張籍在《徵婦怨》中反映唐代戰爭的殘酷,也有“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的詩句。
王昌齡《從軍行》中“不破樓蘭終不遠”,描寫的是唐代將士在戰場上的情況,而“樓蘭”卻是漢時西域少數民族的政權。岑參的詩作中也有“前年斬樓蘭,去年平月支”的述說,其中的“月支”與“樓蘭”用法完全一樣。還有“單于”,本為漢代北方匈奴的首領,唐詩中也常用來指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
高適《燕歌行》中“單于獵火照狼山”,說匈奴的軍隊已開到了狼山,實際上是說唐代北方的契丹已打到了狼山。李欣的《古從軍行》,詠的是漢史,諷刺的卻是唐代輕啟戰爭,致使將士生命塗炭的統治者。“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說無數戰士的生命所換來的只是向漢家王朝進貢葡萄--借漢代的故事來說明唐代窮兵黷武的做法是毫無意義的。
用漢代某些建築的名稱來指稱唐代的建築,是以漢代唐的又一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詩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鴻都門”、“昭陽殿”都是漢朝宮苑之名,詩人都借用來指稱唐朝的池苑和宮殿。王昌齡《少年行》中的“長楊”、“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長門”,也均為借漢代唐的宮名。
唐詩中以漢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就唐代詩人自身而言,本朝人敘寫本朝事是有諸多不便的。在我國古代,下筆行文時對當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稱其名,而必須用其它方法稱呼。
這種嚴格的“避諱”,使得詩人不便直陳其事,而諷刺、暴露一類的詩篇則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詩人們就採用了明說漢實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時空的聯想手法來創造一種意境——詩中寫漢是虛,詩外之意指唐才是實的。
那麼,唐詩中為何又多以漢來代唐,甚至把那些並非漢、唐相關相聯的事物也冠之以“漢”?像“漢使亦來稀”、“能兼漢月照銀山”中的“漢使”、“漢月”等。這是由於,在中國歷史上,雖然秦王朝首次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集權的封建國家的蓬勃發展,則是漢代才有的情況。
漢代(尤其是西漢)的強盛,不僅當時威振四方,而且影響久遠。我們僅從中國的語言文字等自漢代始被冠以漢字、漢文、漢語之稱,並傳諸後世,就足可見漢代威名影響之大。而從漢代至唐代,其間雖有數百年之久,但魏晉南北朝的許多年月,社會都處於動盪混亂之中;隋朝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華民族才又開始真正統一強盛起來。
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實力。回顧歷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認為:無***、軍事,還是經濟、文化,前朝能與唐代相類比的只有威名久遠的漢朝。
史實也證明了唐代人的這種自負是有一定道理的——漢、唐兩朝儘管相距數百年,但確有許多相似之處,並齊名於世界。所以,“唐遵漢法”既是唐王朝統治者建立、鞏固其封建帝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漢代唐的重要原因。
唐詩官倉鼠 分析,詩中的「官倉鼠」是怎樣的乙個形象
這個問題不太對吧?觀倉鼠古詩 官倉鼠 唐代詩人曹鄴。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官府糧倉裡的老鼠,肥大得像量公尺的鬥一樣,看見人來開啟糧倉也不逃走。守衛邊疆的將士沒有糧食,辛勞的老百姓正在挨餓,是誰天天把官倉裡的糧食送入你們這些官倉老鼠嘴裡去的呢?詩中的 官倉鼠 ...
誰知道唐詩中秋夜是什麼時候寫的 作者由此想到了什麼地方
檾茗蔏菏荼 中秋夜 是詩人李嶠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寫的,詩人由此想到了遠在千里之外的故鄉。中秋夜 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中秋月圓人未圓,舉杯望月把親牽。獨自守著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願。只為幸福的明天,漂泊異鄉又一年。中秋月圓之夜本是親人團聚的時候,因漂泊在外卻不能團...
唐詩中的絕和律兩者分別是什麼意思?有區別嗎
掌心和腳心的痣 古詩中我們經常聽說律詩和絕句,但是究竟什麼是律詩,什麼是絕句呢,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絡呢?律詩,從表面意思來看,就是說,這種詩歌體裁有著非常顏色的格律規範,比如說,字有多少,句有幾句,平仄分別在什麼位置,押韻是怎麼形成的,兩句之前是如何隊長的,等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而絕句,就是截...